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时磁共振血管成像病变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TIA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颅内动脉、颈部动脉,分析患者颅颈部供血动脉病变特点、狭窄情况。结果 磁共振检查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53例(88.33%),未见异常者7例(11.67%)。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40例(75.47%),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13例(24.53%)。不同动脉系统的病变在颅内外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4.94,P=0.08470)。53例发生狭窄病例中,共有病变动脉92支,其中轻度狭窄20支,中度32支,重度38支,2支闭塞;按发生支数依次排序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大脑后动脉。结论 磁共振技术诊断TIA客观,综合患者临床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3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40例)比较后循环血管狭窄性病变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33例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直径4.8~14.3 mm,迂曲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长度分别为30.3~41.7 mm 和23.9~42.2 mm,33例中发现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15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对照组40例中,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闭塞各1例,椎基底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狭窄22例,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7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2组间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D可能是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MSCTA结合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VBD及其颅内伴随病变.  相似文献   

3.
非梗死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颅脑CT灌注成像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洁  王振松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14-1218
目的:评价脑CT灌注成像对非梗死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脑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CTA及TCD检查。比较脑CT灌注成像与CTA、TCD对非梗死性脑缺血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结果:40例患者脑CT灌注成像均发现脑组织异常灌注区域,其中脑梗死前期Ⅰ1期29例,脑梗死前期Ⅰ2期4例,脑梗死前期Ⅱ1期5例,脑梗死前期Ⅱ2期2例;CTA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颅内分支正常25例,异常15例;TCD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颅内分支正常20例,异常20例。对脑梗死前期Ⅰ1期的诊断,脑CT灌注成像与CTA、TCD有显著差异(P〈0.01),对脑梗死前期Ⅰ2期和脑梗死前期Ⅱ期的诊断,脑CT灌注成像与CTA、TC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够发现常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改变的脑血流异常灌注区,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脑梗死提供祥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经皮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9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MoriA型病变 12例 ,B组病变 5例 ,C型病变 2例 ;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 11例、大脑前动脉 1例、颅内颈内动脉 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 6例。在球囊成形术 (3例 )和内支架成形术 (16例 )后 ,平均动脉狭窄率从 82 .9%下降到8.0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 ,除 1例 (左大脑中动脉MoriC型病变 )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 ,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 18例平均随访 3.7个月 (1~ 9个月 ) ,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 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有效的方法 ,但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C型病变应当视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分别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对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例术前CT灌注成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迟及不同程度的CBF下降,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在支架置入后表现为灌注明显改善,CBF、M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另1例表现为缺血区灌注量进一步减低.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8个月随访,有1例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 结论 CT灌注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客观地评价外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烟雾病患者均行16层CT平扫和16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6层CT平扫显示脑梗死8例,脑出血7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6例,脑实质未见异常2例。16S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5例DSA表现与16SCTA结果一致。结论16SCTA可以清晰显示烟雾病病变血管的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后循环梗塞病史,13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椎动脉起始段13例:椎动脉颅外段3例,颅内段5例;基底动脉12例。病变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狭窄长度2-12mm。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将球囊膨胀型支架(BX,AVES670,EXPRESS,BIODIVESO)在微导丝导引下通过狭窄部位,缓慢充盈球囊,造影观察支架释放情况后缓慢回撤球囊。结果 29例恢复正常管径,4例狭窄程度减小80%以上,无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3-10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短暂性缺血再发生或卒中;影像学随访10例患者,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MRA评估TIA患者脑血流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联合应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cine PC MRA)、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CE -MRA)评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全脑血流量和供血动脉病变对血流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MRA对41例TIA患者、30例正常人和30例脑梗死者的全脑血流量和脑供血动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0例无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患者与30例正常人之间的全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有颈内动脉(ICA)/椎-基底动脉(V-BA)严重狭窄的11例TIA患者与18例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但脑梗死患者合并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狭窄或闭塞的概率较大(P=0.018).结论 无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全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而有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症诊断中MRI联合减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30例,行减影CTA及颅脑MRI平扫,分析其MRI及减影CTA图像特点。结果减影CTA 显示21例(70%)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异常。其中基底动脉病变19例,包括13例基底动脉局限性狭窄及6例基底动脉瘤。椎动脉病变10例,包括6例椎动脉局限性狭窄狭窄和4例椎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23.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52.4%)。M RI显示患者脑内存在单发或多发缺血及梗塞病灶,包括双侧丘脑11例,中脑及脑干8例,单侧或双侧枕叶7例,单侧或双侧小脑半球5例,单侧或双侧颞叶3例。结论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中, MRI联合减影CTA可以清晰显示脑实质及脑血管的病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的影像学特点,对不同表现加以分类,并根据不同分类,指导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的患者共87例。其中,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支架成形术的患者71例;颅外颈内动脉系统支架成形术患者16例。将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的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未见异常表现,Ⅱ型为梗死灶内强化,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Ⅰ型共74例(85.1%);Ⅱ型共8例(9.2%),其中3例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4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行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8例高密度影均位于支架成形血管的供血区内;Ⅲ型共5例(5.7%),均为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其中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出血。1例因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其余4例痊愈出院。结论脑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是及时发现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Ⅰ型表现者可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具有Ⅱ型表现者可待高密度影吸收后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具有Ⅲ型表现者则要立即中和肝素,给予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80例住院和门诊高血压患者,排除合并中风、糖尿病及其他颅内疾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情况。结果39例患者有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21.66%。检查动脉血管1640条,狭窄动脉92条,总的动脉狭窄率为5.60%。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颅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狭窄率占总狭窄率的80%,明显高于椎一基动脉。老年高血压患者总狭窄率及单一狭窄高于非老年病人。狭窄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病组。结论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最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及颅内动脉虹吸段,年龄、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压病人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与成人烟雾病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和成人烟雾病(MMD)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预后等方面的区别。方法对19例儿童和55例成人MM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l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病年龄高峰儿童为6~10岁,成人为36~40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症状者,儿童组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以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症状者,成人组显著高于儿童组(P〈0.01)。儿童患者头颅CT和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脑梗死(73.7%),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58.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可发现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儿童组主要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狭窄,而成人组主要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闭塞。结论儿童与成人MMD在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鉴别,将有助于MMD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P联合4D-CTA对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症状、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例临床上拟诊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P联合4D-CTA扫描。其中8例患者于CT检查后1周~2个月内行颅脑MRI扫描随访。结果根据灌注(CTP)参数CBV(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MTT(平均通过时间)、TTP(达峰时间)及4D-CTA显示的血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灌注阳性者26例,阴性2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2.9%.4D-CTA发现9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2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1例轻度狭窄,3例患者发现侧枝循环血管,颅脑MRI随访3例于两周至两个月内出现脑梗死。结论 CTP联合4D-CTA可以评价前循环血管情况及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临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及时纠正脑缺血状态,降低脑梗死发生率,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或)MRI平扫、头颈CTA和/(或)MRA,颈部、脑血管超声及DSA,170例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63例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2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结果:185例中,颈动脉、椎动脉和/(或)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者156例,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51例、53例、32例、20例,其中颈总、颈内动脉狭窄分别为8例、41例,椎动脉狭窄52例,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9例、24例、12例,43例颅内外血管2处以上存在狭窄,25例并可见大小不同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8例重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术后供血动脉直径恢复正常。29例DSA检查阴性,颅内外血管均不存在狭窄。结论:DSA能够能准确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位置,评估狭窄的程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颅脑定量磁敏感成像序列(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6例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均在3. 0 T Siemens Magnetom Prisma扫描仪上使用64通道相控阵头部线圈进行定量磁敏感成像、动态磁敏感灌注加权成像及头颈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HR-MRI),获取了相应的QSM、CBV及HR-MRI图像。通过选择病变侧及对侧相应部位皮层下感兴趣区测量后进行Pearson检验,研究病变侧与对侧皮层下脑组织QSM差值(ΔQSM)与CBV差值(ΔCBV)的关系。结果 26例单侧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其中12例颈内动脉狭窄、1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同时存在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病变侧与对侧皮层下脑组织ΔQSM与ΔCBV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 756,P 0. 01)。结论 QSM有潜力成为评价单侧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脑血容量的无创定量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收治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脑梗死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 4 8例 ,全部病人进行DSA ,部分作CTA或MRA。 4例患者行单纯口服抗凝治疗 ,6例行血管内孤立治疗 ,4例行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其中 2例行双支架植入 ) ,34例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再次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好发于椎动脉PICA上段 ,内膜剥脱造成的血管内充盈缺损、血管狭窄和膨大相混杂呈串珠状或血管线样狭窄、偏心性动脉瘤为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对影像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的缺血性颅内外夹层瘤可行药物抗凝治疗 ;对狭窄较重 ,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者可行支架植入。对出血的颅内夹层瘤均应手术治疗 :非供血主干侧PICA上段或PICA下段夹层瘤可行血管内隔绝 ;与PICA或前脊髓动脉毗邻者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 ;累及PICA或前脊髓动脉者行近端闭塞 ,支架植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优势供血侧或侧支循环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应作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CT灌注技术分析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血流灌注特征.资料与方法 搜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分水岭脑梗死12例,均行CT灌注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特征是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长;分水岭周围缺血区的CT灌注特征是CBF降低、MTT及TTP延长,CBV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慢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所致分水岭脑梗死灶周围往往伴有大面积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区,低灌注是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编入TIA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者编入对照组,均行常规CT和CT血管造影。评估椎基底动脉的病变,包括椎基底动脉狭窄、走行迂曲、变异。结果:30例TIA组25例有椎基底动脉异常表现: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27支;狭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管腔14支,椎动脉迂曲致局部狭窄6支,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狭窄2支,先天发育细小5支;狭窄部位:V1段5支,V2段3支,V3段3支,V4段13支,基底动脉狭窄3支;其中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7支,闭塞1支;椎动脉明显迂曲6支;基底动脉起源异常1支;椎动脉一侧发育细小3支;椎动脉窗1支。40例对照组,8例8支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2支,同时伴椎动脉迂曲1支。两组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2=27.59,P〈0.001)。椎基底动脉异常是发生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OR=20)。结论:CTA是一种很好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解剖关系及其病变的检查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有很好的显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