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03-105
目的分析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评价其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密度改变,并根据Janzen方法对病变严重程度分级。结果肠壁增厚25例;肠系膜区脂肪呈云雾状密度增高32例;肠系膜血肿24例;腹腔、腹膜后和肠间积液、积血28例;腹腔游离积气21例。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是早期诊断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12-1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 例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影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86 例BMIs 患者中,单纯小肠损伤共35 例(40.7%);小肠合并肠系膜损伤21 例(24.4%);单纯结肠损伤共15 例(17.4%);结肠合并小肠损伤5 例(5.8%);结肠合并肠系膜损伤3 例(3.5%);单纯肠系膜损伤7 例(8.2%)。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主要表现为小肠或结肠肠壁增厚,肠管连续性中断;肠系膜损伤,肠系膜血肿形成,造影剂外渗;腹腔、盆腔及腹膜后积液(血),腹腔内游离气体。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MSCT 增强及CTA 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BMIs 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外伤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73例腹部闭合性外伤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术前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患者中,CT检查诊断为肠及肠系膜损伤者70例,诊断符合率为95.89%,漏诊率为4.11%;十二指肠损伤、空回肠及系膜损伤、结肠及系膜损伤占检出者构成比分别为45.71%、34.29%、20.00%;CT检查影像学表现:43.84%检出腹腔游离气体,95.89%检出腹腔和肠间隙积液或积血,80.82%检出肠壁水肿、增厚,31.51%检出肠壁血肿,46.58%检出肠系膜血肿。结论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早期行CT检查能明确肠及肠系膜有无损伤、损伤部位及范围,肠及肠系膜损伤时多数患者可在CT下检出腹腔游离气体、腹腔和肠间隙积液或积血、肠壁水肿及(或)增厚、肠壁和肠系膜血肿等特征性影像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瑜  明兵  贺国庆  钟唐力  沈兰 《重庆医学》2008,37(15):1713-17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表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各种征象的临床意义.结果 12例十二指肠损伤,10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4例结肠及系膜损伤,4例多部位损伤.CT征象为:腹腔及腹膜后积液25例,肠管壁增厚21例,肠系膜浸润11例,肠系膜血肿6例,肠壁血肿5例,腔外游离气体6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9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CT平扫17例可见腹腔和腹膜后游离气体密度影。2例结合平扫和增强扫描时才确定在增厚的肠壁内发现小泡样气体密度影。全部病例CT平扫均未能直接明确显示十二指肠破裂的准确部位。8例CT增强扫描有5例(62.5%)6处准确显示了破裂部位。结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有效检查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隐匿性胃肠道穿孔部位的诊断价值,并与术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中胃、十二指肠球部穿孔9例,十二指肠腹膜后穿孔2例,空回肠穿孔2例,阑尾炎穿孔3例。穿孔部位CT表现:游离气体,腹膜腔或后腹膜积液,局部肠间隙积液,局部肠壁增厚,外伤者受累肠曲附近出现高密度血肿及受累肠壁局部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局限性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结论 CT能诊断隐匿性胃肠道穿孔,且能初步确定其穿孔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腹腔游离气体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1-7月收治的29例临床随访证实的腹腔游离气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9例患者胃溃疡穿孔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3例﹑异物穿孔1例,胆囊炎伴穿孔2例,胃癌穿孔1例,腹部手术术后3例(胃癌术后1例,胆囊术后1例,直肠癌术后1例),肝脓肿破裂1例,重症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伴脓肿破裂1例.所有患者腹部CT均见腹膜内/腹膜外游离气体影,穿孔者多可见肠壁/管壁不连续及局部炎症改变.结论 结合病史,多层螺旋CT有助于腹腔游离气体进行定性及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钝性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2月经我院外科证实为肠及肠系膜损伤病人的CT表现、术前CT报告及手术记录.结果 术前CT准确诊断肠及肠系膜损伤19例,1例漏诊,无误诊;肠及肠系膜CT表现为肠壁增厚9例、肠系膜渗出13例、游离气体11例、腹膜后及腹膜腔积液20例.结论 肠及肠系膜损伤有其区别于腹腔实质性脏器的损伤CT表现,及时的CT检查对腹部闭合性外伤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4例十二指肠损伤,20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8例结肠及系膜损伤,8例多部位损伤.CT征象为腹腔及腹膜后积液50例,肠管壁增厚42例,肠系膜浸润22例,肠系膜血肿12例,肠壁血肿10例,肠壁不连续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李永霞  马跃虎  田丽 《海南医学》2009,20(8):118-119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肠及肠系膜钝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急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分析与总结畅及肠系膜急性钝伤螺旋CT扫描的征像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CT显示肠壁增厚7例,腹腔游离气体3例,肠系膜浸润1例,肠系膜血肿8例(其中显示假性动脉瘤和肠系膜旋转昕致漩涡征各1例),腹腔积液8例。8例合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结论螺旋CT在急性肠及肠系膜钝伤中是一种诊断价值非常高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黎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06-107,156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创伤中小肠破裂早期隐匿性临床特点的成因及其诊治要点,以提高早期检出率和治愈率,进一步提高腹部创伤的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1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小肠破裂116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前CT检查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分析漏诊原因。结果腹腔内或腹膜后游离气体、肠道壁连续性中断为小肠破裂的特异性直接征象,肠壁增厚、肠壁血肿、腹腔和肠间隙积液以及肠系膜渗出、血肿为小肠破裂的重要提示性间接征象。扫描技术、窗技术运用不当等原因可导致漏诊。结论加强对外伤性小肠破裂CT征象的认识,正确运用扫描技术及窗技术,及时做出明确的诊断,避免漏诊,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肠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或内镜活检证实的小肠腺癌(十二指肠14例,空肠8例,回肠5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MPR重建在GE ADW4.3工作站进行。结果 18/27例病灶表现为肠管息肉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密度影;9/23例腺癌表现为肠壁增厚。其他表现包括:肝内胆管明显扩张1例,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4例,不完全性肠梗阻7例,;淋巴结肿大8例,病灶侵犯胰腺2例,累及肠系膜、大网膜7例,表现为密度增高,呈并可见结节状影;1例病灶合并肠套叠;血管包绕3例。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较平扫强化CT值平均增加22HU,门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平均增加34HU,延迟强化强化稍下降但仍强于动脉期,CT值平均增加29HU。结论螺旋CT扫描可有效显示小肠腺癌的直接征象和合并征象。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病变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病理证实小肠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13例中肠癌2例,肠道平滑肌肿瘤5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肠道炎症5例,其他主要CT发现肠梗阻10例,腹水1例,腹腔大血管周淋巴结肿大2例,1例肠系膜受侵。结论:CT的价值在于配合小肠插管双对比造影直接显示肠壁和向壁外发展的情况,其CT的直接征象为肿块、肠壁增厚、肠腔变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闭孔疝合并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闭孔疝合并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MSCT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表现为小肠扩张积气,直径3cm以上;梗阻区域表现出典型鸟嘴征,闭膜管区疝囊颈小结节状,疝囊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间嵌顿;小肠缺血坏死8例,CT上表现出小肠肠壁增厚且水肿,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伴少量腹水,穿孔4例,表现为腹腔内少量游离气体可见。结论闭孔疝合并肠梗阻MSCT影像特征典型,其鸟嘴状等直接征象能明显提高疾病术前诊断准确率,为手术提供重要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脾脏创伤的 CT征象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笔者分析了 30例脾创伤病人的 CT资料 ,其中男 2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8岁 ,CT平扫 8例 ,平扫加增强 2 2例。结果 :12例呈“新月形改变”,6例呈线形低密度影 ,6例为类圆形低密度影 ,6例表现为“前哨血凝块”征象 ,2 2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2 0例表现为血肿密度较正常脾实质强化密度低 ,2例显示血肿密度与主动脉密度相同。结论 :CT能准确地显示脾脏创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汪鸿波 《吉林医学》2011,(10):1891-1892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结果:腹腔穿刺阳性率92%,腹部立位X检查阳性率76%,CT检查阳性率85%。其中56例行单纯性肠修补术,11例行肠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22.4%),死亡3例(4.5%)。结论:外伤性小肠破裂诊断以腹部症状、体征为主要依据,结合腹穿、X线及CT检查是最常用且简单有效的提高本病诊断率的方法。对于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应及时合理救治,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特征,旨在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西安市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37例,对其CT特征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中16例肠管动脉瘤样扩张,13例肠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5例表现为肿块,3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 儿童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胃肠道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27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23例,气腹19例,肠管水肿增厚18例,肠系膜血肿15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22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