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入院首发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者14例,神经系统症状12例,呼吸系统症状1例,循环系统症状2例。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I、脑钠肽水平均升高;左室射血分数减低22例(92%);心胸比值增大1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ST段改变11例,室性心律2例。死亡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组(PPOR=7.418,P结论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是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71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6)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5),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B超与血清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死亡率远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0% vs 0%)。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时血压降低、血清CK-MB水平升高、cTnI阳性、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ST段改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心肌炎暴发阶段密切相关。QRS波群时限延长(OR=1.139;CI=1.014~1.279; 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0.711;CI=0.533~0.949;P<0.05)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阳性预测因素。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高。入院时QRS波群时限延长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27-63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及62例急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暴发性心肌炎组起病年龄较大,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少尿,意识改变,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肢端凉,面色改变,肝脏肿大等起病时临床表现及体征的发生率均大于急性心肌炎组(P<0.05);(2)暴发性心肌炎组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超敏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左心功能,心腔增大,室间隔、室壁动度及厚度,心包积液,二、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室性心动过速,逸搏,室颤/室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指标与急性心肌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类病原学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左室射血分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是发生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5岁以内儿童复杂性阑尾炎(CA)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 评价该模型在5岁以内儿童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阑尾切除术的5岁以内患儿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术后阑尾组织是否存在坏疽及穿孔征象将患儿分成CA组和非CA组, 比较两组患儿间临床特征和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 明确CA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临床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140例患儿, 其中CA组84例, 非CA组56例。经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发病时间>23.5 h(OR=6.650, 95%CI 2.469~17.912, P<0.05), 腹部肌紧张(OR=3.082, 95%CI 1.190~7.979, P<0.05)和C-反应蛋白>41 mg/L(OR=3.287, 95%CI 1.274~8.480, P<0.05)为CA的独立危险因素, 通过上述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CA临床预测模型, 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 曲线下面积为0.881(9...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特点和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2011年115例DC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5例患儿中,男70例(61%),女45例(39%);起病年龄1~180个月,平均(37.61±4.84)个月,起病≤1岁者占54%(62/115);初诊心功能Ⅲ~Ⅳ级者62.5%(72/11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在心功能Ⅰ~Ⅱ级组[(33.0±7.9)%、(16.1±4.4)%]明显高于Ⅲ~Ⅳ级组[(29.2±7.5)%、(13.6±3.8)%](P<0.05);起病年龄≤1岁、~10岁、>10岁三组患儿经体表面积标准化的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逐渐减小;Ⅲ~Ⅳ级组的cTnI、CK、CK-MB值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确诊时心功能级数(P<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左室缩短分数(P<0.05)是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相关因素。结论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确诊时≤1岁患儿最多,多为心功能Ⅲ~Ⅳ级,初诊年龄及心功能级别对患儿预后有明显影响;DCM患儿初诊心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可作为预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治愈一年内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MP肺炎治愈并完成一年随访的13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治愈出院时及出院后3、6、9、12个月时MPIg M、MP-Ig G双抗体滴度,免疫功能,并记录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部位,一年内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完成随访的133例患儿中,治愈后一年内RRTI发生率为31.5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3~6岁(OR=2.29,95%CI:1.13~4.64);抗体持续阳性或者阴转阳(OR=4.47,95%CI:1.47~13.65);CD4/CD8降低(OR=10.26,95%CI:3.30~31.90);Ig A低下(OR=1.90,95%CI:1.06~3.40)是发生RRTI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免疫增强剂(OR=0.29,95%CI:0.11~0.78)是预防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在MP抗体持续阳性和阴转阳的85例患儿中,40例无临床症状应用抗生素,16例(40.00%)发生RRTI;45例未用抗生素,18例(40.00%)发生RRT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肺炎治愈后一年内免疫功能紊乱的患儿容易发生RRTIs,使用免疫增强剂可降低RRTI发生率。MP抗体持续阳性和阴转阳患儿,在无临床症状时应用抗生素不能预防RRT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住PICU且临床检查资料完整的4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VAP将患儿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比较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55例患儿中男311例、女144例,中位年龄11个月,其中发生VAP 43例,发生率为9.45%。发生VAP患儿的原发病最常见为先天性喉气管发育畸形合并肺部感染(23.3%),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18.6%)。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非VAP组相比,VAP组患儿经口气管插管和再插管以及全部肠外营养的比例较高,机械通气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类型(经口)(OR=1.87,95%CI:1.48~9.75)、机械通气时间(OR=1.14,95%CI:1.08~2.35)、再插管(OR=3.42,95%CI:1.26~5.57)、早期用抗生素(OR=4.55,95%CI:2.21~8.77)均为影响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U患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较多,综合评价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减少VAP。  相似文献   

8.
19例儿童重症心肌炎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心肌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9例儿童重症心肌炎(重症心肌炎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健康儿童23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Ⅰ及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变化。结果 重症心肌炎组患儿CTn-Ⅰ为(18.67 ±12.31) 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2 ±0.0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期相比,病程第7天CTn-Ⅰ为(0.55±0.24) ng/ml,呈逐渐下降趋势,第14天基本接近正常[(0.06±0.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心肌炎组NT-proBN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 067.26 ±902.79) pg/ml vs (80.04±17.79) pg/ml,P<0.05]。与急性期相比,病程第7天NT-proBNP为(648.63±342.37) pg/ml,病程第14天基本接近正常[(213.58±129.51) pg/ml](P<0.05)。重症心肌炎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52.63±6.98)%vs(71.39±2.41)%]及左室短轴缩短率[(32.1±2.97)%vs(40.04±2.3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儿童重症心肌炎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必要时安装临时起搏器,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急性心肌炎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 对2000年2月-2008年2月在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炎SL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4例中男1例,女3例;年龄12~17岁,平均13.7岁;病程2个月~3.5年.其中2例心肌炎为首发症状之一,2例为SLE病情反复时出现.除心肌炎外,尚有狼疮肾炎、脑病或血液系统受累.平均SLE病情活动指数评分16分(12~21分).超声心动图4例患儿均存在左室收缩功能损害,其中2例存在严重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26%~28%).3例患儿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1例口服足量泼尼松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2例患儿应用IVIG.治疗后4例患儿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SLE患儿合并急性心肌炎多在病情活动时出现,症状隐匿,可出现心功能不全.积极控制原发病,尤其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开胸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临床数据。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死亡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共纳入157例,存活组135例患儿,死亡组22例。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发热总时间(OR=1.084,95%CI:1.022~1.151)、术后第3天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评分(OR=1.162,95%CI:1.070~1.263)、二次开胸(OR=6.033,95%CI:1.906~19.098)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述3项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52~0.966),重复抽样法验证的区分度C指数:0.9139(95%CI:0.9100~0.917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模型...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硒及免疫功能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硒(Se)水平、T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VM患儿42例,观察治疗前后血Se、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Se水平明显提高(P<0.01),IL-1、IL-6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P< 0.01)。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缩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提高(P< 0 01)。T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黄芪具有抗病毒、调节机体T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平衡,提高血硒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VM)的心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52例病毒学确诊的心肌炎患儿测定其心功能,并分析心功能改变与抗心肌线粒体和心肌酶之间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VM患儿每搏射血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左室侧壁射血分数、室间隔射血分数和左室射血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二尖瓣环收缩运动和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心功能下降与抗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与否无关,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增高者心功能降低者多于CK-MB正常者.结论部分VM患儿心功能降低,心功能降低与CK-MB增高与否有关,与抗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3.
窒息新生儿左室射血分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左室射血分数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通过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探讨窒息缺氧对新生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40例窒息新生儿生后2~3 d进行左室射血分数测定,经治疗7~10 d后复查,并以40例年龄、体重相近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窒息新生儿左室射血分数56.6±5.7 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 70.6±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窒息组经治疗后7~10 d,再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窒息缺氧可引起心肌损伤,心脏功能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经治疗可以逆转。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4): 329-3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嘧达莫负荷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川崎病患儿左心储备功能评价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超声检查均提示有冠状动脉增宽的川崎病患儿21例,根据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将患儿分为2组,核素分布稀疏组(A组)14例,核素分布正常组(N组)7例.分别于双嘧达莫负荷前后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射血前时间/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环处舒张早期最大峰值流速(Emax)及舒张晚期最大峰值流速(Amax).结果 负荷试验前,A组与N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负荷后,A组CI明显降低(P<0.05);PEP/LVET明显增高(P<0.05).负荷后1?h时,A组与N组CI和PEP/LVET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结论 心肌断层扫描核素分布异常的川崎病患儿左室收缩储备能力下降.双嘧达莫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连续性评价患儿的心功能,便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在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GCAA)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川崎病合并GCAA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其发病年龄、性别、出现GCAA的时间、确诊川崎病时的临床表现、确诊川崎病初期最高C-反应蛋白、服用抗凝药物情况、加用美托洛尔时间及剂量、收集确诊GCAA时及最近一次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共收集川崎病合并GCAA患儿46例, 男31例, 女15例, 发病年龄(4.6±2.5)岁。未加用美托洛尔组25例, 加用美托洛尔组21例;两组患儿确诊川崎病初期临床症状、最高CRP及确诊川崎病合并GCAA时左室射血分数及随访后左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加用美托洛尔组确诊川崎病合并GCAA时54支冠状动脉受累, 美托洛尔组43支冠状动脉受累, 在随访过程中GCAA受累支数及部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出现冠状动脉狭窄, 相比于美托洛尔组, 未加用美托洛尔组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1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特发性PVC患儿的临床资料。对随访超过3年者,根据第3年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降低组和LVEF无改变组,分析特发性PVC患儿并发LVEF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特发性PVC患儿393例,男227例、女166例,中位年龄5.0(2.0~8.0)岁。有症状者66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右心室起源273例;PVC低负荷(PVC占总心搏百分比<10%)284例,最高负荷46.0%。212例患儿2年内规律随访,24个月总好转率为73.6%,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及未用药者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超过3年者147例,其中LVEF降低组23例,LVEF无改变组124例。两组间存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比例、PVC负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VC负荷增高是特发性PVC患儿LVEF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预测特发性PVC患儿...  相似文献   

17.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99mTc-MIBI观察了47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门控及非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了其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情况。结果:4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42例(89%)门控心肌灌注异常,26例(55%)非门控心肌灌注异常,门控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门控(P<001)。心肌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28例(596%)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减弱、不协调。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法能将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和程度较直观地显示出来,图像清晰、敏感度高,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项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 年5 月至2012 年9 月监护室住院治疗的164 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3 例)和存活组(131 例)。比较两组在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方面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在不典型皮疹、持续高热(≥ 3 d)、呼吸困难、肺出血、心率增快、血压异常、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频繁抽搐发生率及血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乳酸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出血(OR=9.466,95%CI:1.786~21.256)、血压异常(OR=5.224,95%CI:1.012~28.985)、血清乳酸增高(OR=2.154,95%CI:1.020~8.253)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出血、血压异常、血清乳酸增高是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24 h内惊厥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 为早期识别有危险因素的患儿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384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为单次发作组和反复发作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惊厥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384例热性惊厥患儿, 年龄6个月~5岁, 单次发作组296例, 反复发作组88例, 两组患儿在是否首次发作、首次发作的年龄、发作时体温、发作持续时间≥15 min、热性惊厥家族史及C-反应蛋白这6项指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非首次发作(OR=2.085, 95%CI 1.232~3.529, P=0.006)、首次发作年龄小(OR=0.970, 95%CI 0.948~0.993, P=0.010)、发作持续时间≥15 min(OR=3.587, 95%CI 1.497~8.596, P=0.004)、有热性惊厥家族史(OR=1.892, 95%CI 1.126~3.180, P=0.016)是热性惊厥患儿24 h内反复出现惊厥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血清氨基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 采用竞争性酶免疫法检测66例住院心力衰竭患儿(肺炎并心力衰竭25例,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心力衰竭22例,先天性心脏病并中重度PH心力衰竭19例)及60例对照组患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健康儿童各20例)外周血NT-proBNP水平.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力衰竭患儿心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估测肺动脉压力.结果 1.肺炎心力衰竭组及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组NT-pro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组均较相应对照组(肺炎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对照组)显著增高(Pa<0.001);先天性心脏病并中重度PH心力衰竭组较先天性心脏病无PH或轻度PH心力衰竭组水平亦明显增高(Pa<0.05).2.三组心力衰竭患儿间LVEF、FS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a>0.05).3.肺炎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NT-proBNP水平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血清NT-proBNP对肺炎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均有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价值,且随肺动脉压力增高而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