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咽肌失弛缓会引起吞咽功能障碍,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扩张的治疗球囊可以刺激食管上段外周压力感受器,继而经传入神经刺激吞咽中枢,最终使环咽肌的协调性和顺应性得以改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接收吞咽活动相关肌肉的收缩电信号,然后经过信号转换反馈给接受治疗者,通过长期锻炼可完善吞咽反射,提高吞咽中枢兴奋性,重新塑造大脑功能,同时可以反映患者吞咽波形,为康复提供强有力证据.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对于环咽肌失弛缓的康复治疗手段多样,但是将球囊扩张术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应用到患者的研究较少,因此深入探究二者联合的康复方案并积极应用于临床,意义重大.本文收集球囊扩张术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康复产生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方法及必要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外伤及脑干梗死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2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拟诊环咽肌失弛缓症。2例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加用球囊扩张术。结果经治疗后,2例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引起的环咽肌失弛缓症,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恢复咽喉肌肉神经运动功能,促进环咽肌的开放。  相似文献   

3.
许时良  陈慧珍  邓行行  吴灿  许电  应聪 《海南医学》2014,(15):2264-2265
环咽肌失弛缓症导致的吞咽困难在脑卒中后所致吞咽困难者中占80%,其可导致多种不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如何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30例经X线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 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用14Fr导尿管以注水的方式扩张环咽肌,同时结合常规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结束为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进行吞咽功能、VFSS评价、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OIS)测评。结果: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有25例患者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流质、固体食物,30例可进食半流质食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检查发现,治疗后环咽肌开放程度、吞咽障碍程度、咽通过时间、FOIS评分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功能障碍,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8例,其中1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球囊扩张术(对照组),另1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环...  相似文献   

6.
环咽肌失弛缓症是吞咽障碍的一种表现,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原因包括脑损伤、脑干部位的脑卒中、头颈部恶性肿瘤、继发于放射及手术治疗疤痕形成、插管后状态等[1].环咽肌失弛缓症轻症患者出现呛咳,影响其进食信心,重症患者容易并发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等,不得不依靠留置鼻饲管或胃造瘘管供应营养,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使用14号乳胶导尿管行球囊扩张,操作简便且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改善吞咽困难,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就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康复心理护理干预对球囊管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62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2组均使用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加用康复心理护理干预,以吞咽功能、焦虑和抑郁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焦虑或抑郁改善显著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时应用康复心理护理干预,能建立很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0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0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A组与B组,均为15例。A组患者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尿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注水方式使12号双腔气囊导尿管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并结合门德尔松、Shaker训练手法等综合手段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估吞咽功能。结果20例患者治愈15例,有效5例;治疗后饮水试验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吞咽障碍分级评分高于治疗前,咽通过时间从治疗前0.28s缩短到治疗后的0.1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门德尔松手法、Shaker训练法等综合康复手段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尿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经过吞咽筛查及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迟缓症的36例脑干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尿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评估两组的VFSS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估观察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O.O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尿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比单纯运动尿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更突出,二者结合能更好的改善脑干卒中环咽肌失迟缓症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我科诊治的2例脑干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入院后分别行吞咽功能检查及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迟缓症。结果分别给予4次、8扩张治疗后,两位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未见明显呛咳。吞咽造影检查示患者进食时环咽肌开放正常,误吸消失。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有效治疗环咽肌失迟缓,并且操作简单,可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食管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Esophagus)曾被称为贲门痉挛症(Cardiospasm)、食管痉挛症(Esophagospasm;Hoffman,1733年)。1874年Zenker与Ziemsen氏等收集18例尸解报告,指出本病的病理特征是贲门狭窄,其上的食管则异常扩张。1922年Jackson氏发现,本病食管狭窄的部位在横膈水平;尸解证实系膈孔过紧。本病发病率占人口的0.6~2.0/10万,是一种少见疾病。其地理分布以欧美、非洲、高加索、印度等地为多。食管失弛缓症的治疗在国内尚未见报告。1717年Valsalva氏最初描述环咽肌  相似文献   

13.
胆脂瘤又称珍珠瘤或表皮样囊肿,病变部位多在脑部和耳部,可以引起颅内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等病变。本病临床较少见,累及环咽肌的病例更少见。本病例是本地区首次发现桥小脑角胆脂瘤累及环咽肌,导致环咽肌失迟缓而出现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笔者首次采取导管球囊联合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桥小脑角胆脂瘤环咽肌失迟缓症,与以往的CT、肌电图定位等措施相比,具有无辐射、创伤微小、精准定位等优势,为吞咽障碍精准治疗技术方案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6例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采用14号导尿管,使用注水方式,进行分级多次球囊导尿管扩张治疗,辅以Vitalstim吞咽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及药物治疗。结果 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接受球囊扩张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者吞咽功能;球囊扩张治疗后,扩张球囊注水量增加,提示环咽肌失迟缓改善(P=0.000);球囊扩张治疗后,患者吞咽障碍及摄食-吞咽功能改善(均P<0.05)。结论 脑卒中环咽肌失迟缓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迟缓,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许时良  陈慧珍 《海南医学》2014,(10):1525-152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琼海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由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治疗前后的才藤吞咽障碍评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由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肉毒毒素 (Botulinumtoxin ,BTX)自从 1979年第一次作为一种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至今 ,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从最初用于治疗斜视到目前治疗各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 ,其疗效稳定而可靠。在耳鼻喉科领域 ,可用于治疗痉挛性发音困难、环咽肌失弛缓症、声带颤动、半面痉挛、面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使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接受球囊扩张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者吞咽功能的同时,保证操作安全,预防并发症.在操作前给予心理疏导,操作中动作轻柔,密切观察病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操作安全.操作后,给予雾化吸入,饮食指导,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迟缓,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患者排便时,盆底横纹肌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等反常收缩,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是由于支配盆底横纹肌的神经反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包括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和盆底痉挛综合征.目的 讨论浅谈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疗.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对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结论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总结报告一例脑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通过及早行基础训练、进食训练等吞咽功能训练,提出康复训练中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训练过程中随时观察、处理、调整,加强呼吸道管理和超声、低频、电针物理治疗,效果显著,20天后恢复完全经口进食,成功拔除胃管.  相似文献   

20.
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 35例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 ,对照治疗前后排便积分和肛管肌电活动状况。结果 :盆底失弛缓患者经生物反馈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均得到显著改善 (P <0 0 1) ,生物反馈疗法与手术方法相比 ,疗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盆底失弛缓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