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军 《中医研究》2010,23(10):63-64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有“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之说该方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冠心病、颈椎病等,疗效较好,兹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军 《中医研究》2010,23(9):70-71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该方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冠心病、颈椎病等,疗效较好,兹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跟随导师梁超副教授门诊数月,见导师灵活运用黄芪建中汤成功治疗包括腹痛、腹泻、头晕、外感等诸症,颇受启发,现总结如下。1方义解析黄芪建中汤为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记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中,原文为:“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原方组成为: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全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三两而成,比前方更强调了补益中气的作用。中者,脾胃也,建中即指健脾益胃。清朝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述到:“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传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  相似文献   

4.
小建中汤方分别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原方由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组成。为桂枝汤变局中甘温建中之法。《伤寒论》原文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故小建中汤为补虚、调营、安中、缓急之剂,有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5.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功能温中补虚,原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后世以用于治疗虚寒胃痛、脾虚泄泻等证著称。兹举病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补气加半夏三两”一语,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黄芪建中汤的加减法中.《金匮释义》引程云林语曰:“补气加半夏,未详.”《医宗金鉴》于加减法后,未作解释.《金匮要略浅注》曾于黄芪建中汤加减法的小注中云:“……补气加半夏,更为  相似文献   

7.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黄芪三两、白芍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为纯阳之品,补在表之卫气;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倍用助桂枝之力;取芍药和营以"除血痹"(《本经》);生姜、大枣  相似文献   

8.
黄芪桂枝五物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为治疗血痹而设,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倍生姜而成.近年来笔者以本方化裁治疗多种风湿病多获良效,兹举治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的黄芪建中汤方后附有小字注文“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对于“补气加半夏”中医界历来争议很多。通过对比《金匮要略》不同传本以及《外台秘要》,可知这14字小字注文应当是引自《删繁方》“又建中汤,疗肺虚损不足,补气方”,宋臣诠次整理《金匮要略》时在黄芪建中汤后补充了这个用半夏三两的建中汤,但由于改易了部分原文所以产生了歧义,应当是此建中汤方有补气之功,而非半夏这味药可以补气。  相似文献   

10.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功能温中补虚,原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后世以用于治疗虚寒胃痛、脾虚泄泻等证著称。笔者近年来运用于冠心病、荨麻疹、多发性神经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等均获得显著疗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4-585
探讨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4条条文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中"补气者加半夏三两"的原因和合理性。针对半夏的药性归经和黄芪建中汤的病因病机,从补的涵义、是否为历代传抄错误以及半夏如何为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补气者加半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提示临床应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础上综合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12.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于治疗血痹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阳气痹阻、血行不畅之末梢神经炎、产后虚汗、椎管狭窄、昏厥肢麻证,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不仅以擅治外感热病而垂名,而且也以理虚扶赢而著称。他治虚的理法和方药大多见于《金匮要略》,其中也散见于《伤寒论》。今将二书合参,意欲窥探仲景理虚手法之一斑。一、建立中气,燮理阴阳此方体现于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千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似此亦寒亦热,若明若阳之证,仲景不偏守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之法,而立甘温守中的小建中汤,殊堪玩味。盖“虚劳里急,惊、衄……”诸证,看似寒热错综,虚实繁杂,然可一言以蔽之:阴阳  相似文献   

14.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进展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王伟,郭克志黄芪建中汤,原出《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原方由黄历一两半,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抬糖一升所组成。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从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范...  相似文献   

15.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脉之功,原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谓:"血痹阴阳俱徽,寸口关上徽,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相似文献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小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其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析本证,阳气虚衰、寒自内生,则里急腹中痛;气虚血少、心失所养,则心悸、四肢酸痛;阳气虚弱、不能固摄阳精,则梦遗失精;阴虚生热,则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为阴阳两虚、寒热相兼之证。若专补其阳,则阳气偏  相似文献   

18.
黄芪建中汤始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虚劳里急 ,诸不足 ,黄芪建中汤主之”条 ,药用黄芪、桂枝、芍药、饴糖、甘草、生姜、大枣。全方建中补虚 ,调和阴阳 ,缓急止痛 ,是治疗由脾胃虚弱所致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之良方。笔者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内伤杂病 ,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慢性萎缩性胃炎马某 ,女 ,4 0岁。 2 0 0 2年 5月 3日诊。患者有胃炎病史 10年。刻诊 :胃脘隐痛 ,喜温喜按 ,嘈杂似饥不欲食 ,食后作胀 ,口干无酸水 ,心烦失眠 ,便溏畏寒 ,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 ,舌质淡 ,脉细弱。胃镜检查示 :萎缩性胃炎。证…  相似文献   

19.
林慧光  俞宜年 《中医杂志》2003,44(2):148-149
福建中医学院俞长荣教授,从医50余载,尊崇长沙,博采各家之长,精于诊治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1 建中补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阴阳两虚之证,补阴则碍阳,补阳则耗阴,仲景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以温养中气,平补阴阳,是为建中补虚法。  相似文献   

20.
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屡获良效。黄芪桂枝五物汤概论1.基础概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芍药、桂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