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湿温论治     
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是湿和热交相为患的病变。清·叶天士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说明湿温在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有着不断的散发或流行。历代医家在长期的防治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明·吴又可的《温疫论》、清·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等,对湿温证治都有了阐述,到目前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阳”二字最早见于《中藏经》。其云 :“炙则起阴通阳”。至金元时代 ,单味药物的通阳作用 (如葱白、桂枝等 )才被认定 ,时至清代 ,通阳法则才真正成熟起来。如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认为四逆汤和白通汤俱用姜附但其不同在于 :“白通意在通阳 ,故用葱白 ;四逆意在救里 ,故用甘草”。笔者读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后 ,体会到叶氏除了“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的著名论断外 ,对通阳法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下从三个方面略呈管见 ,以飨同道。1 通阳不在温外感温病属于湿热合邪的 ,南方居多 ,因为地卑多湿 ,而且“湿邪害人最广” ,“在…  相似文献   

3.
“湿邪害人最广”是医家叶天士所言,临床经验,确实如此。湿邪害人甚广的原因有气候潮湿,有酒客里湿,有生冷甜腻伤脾等。  相似文献   

4.
世人认为叶天士长温热,薛生白专湿热,其实不然。叶氏对湿邪之性质、致病特点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湿热性温病的治疗尤多发明,兹择要论述。一地区方域发病有别叶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精神,结合亲身实践,认识到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每值长夏之季,天之热气下逼,地之湿气上蒸,湿热相合,浸淫弥漫,人在气交之中,无不与湿热邪气接触,体虚者易感而罹患湿热病。故叶氏曰:“吾吴(今江苏吴县)湿邪害人最广”。二阳盛热化阴盛寒化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系感受“六淫”中之湿邪。内湿系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亦有内、外湿相结合为患者,如嗜酒之人,内湿素旺,复感外湿,则内外合邪,湿蕴化热,而成湿热病。从脏腑来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共司水谷之受纳和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则水液运化障碍,聚而成湿,外  相似文献   

5.
张晋  姚怡  周文泉 《光明中医》2011,26(5):903-904
1湿温的概念 湿温是温病之一类型,以湿与热胶结为患的病变。清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引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湿邪伤人有地域性,对于北京而言尚有季节性。  相似文献   

6.
重温《温病学讲义·名著选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64),又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今不揣冒昧,提出两点看法,供同道参考。一、“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本篇第9条) 温热病的发生,非独一邪为害,每多兼夹。叶天士此条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湿气较盛,患温热病者,每多兼夹湿邪。温热之邪多耗伤人体的津液,湿邪则多损伤阳气。故在临床辨证之时应该严格区分湿热孰轻孰重,予以正确的治疗。阳虚寒  相似文献   

7.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为治疗温热病的一大法则。前贤注解,言简意赅,后学难以深究其理。笔者不揣浅陋,试议如下。夫湿为重浊之邪。考《难经》、《金匮》,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等名。盖江南地卑气湿,伤人最广。湿为阴邪,粘腻而滞,不易速去,最伤人阳气。湿邪感人有外湿、内湿之分,所犯有表里、上、中、下三焦之异。湿热为患,变化多端,缠绵难解,较之其它温病难于施治。  相似文献   

9.
李孔定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耀  景洪贵 《四川中医》1993,11(8):14-15
李孔定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熟谙经典理论,善撷各家精华,临床经验丰富。用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系疾病,每出奇制胜,疗效显著,兹简介如下。叶天士云:“吾吴湿气害人最广。”以吴地雨量多,空气潮湿故也。李老常谓:“四川雨量多,日照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故吾蜀湿气害人亦广也。”由于湿邪易与其他外邪相合,蕴蒸于内,虽发病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各异,然湿热合邪之病因一致。李老认为:凡湿热俱盛而又蕴蒸肺胃之证,使用甘露消毒丹最为合拍。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