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为制订有效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某部门诊登记和巡诊初诊人员提供的有明确诊断的训练伤发病人数,结合病历进行分析。[结果]2001年5月至2002年4月,某部战士训练伤发生率为34.5%,受伤部位以上肢为主,损伤性质以骨折最多;损伤发生人数最多的科目是军事体育。407例训练伤中,318例在卫生所治疗。25例住院治疗,治愈353例,治愈率为86.7%。[结论]在军事训练中应提高干部和战士对训练伤防治的认识,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训练时做到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海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海军某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为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驻粤海军某部参加1998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592人,在训练中受伤的战士由营军医查体并询问病史,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诊断。结论在90d的训练中,军训伤的累积发生167例,发生率为28.2%,开训后第8周为发生高峰,各部位损伤中以下肢的发生率为最高(占伤总人  相似文献   

3.
武警新兵入伍前状况与入伍后军事训练伤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探讨武警新兵入伍前状况与入伍后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关系,为制订训练伤预防措施及选兵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选取807名男性武警新兵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依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进行军事训练伤的诊断,随访1年。结果: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的累积发生率为16.1人次/100人年。在损伤类型中以过劳性损伤为主,占全部损伤的77.7%,而急性损伤仅占22.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民族差异、是否参加农业劳动、下肢损伤史、是否参加体育活动、跑步情况以及是否参加跑步比赛均与军事训练伤有统计学联系(P<0.05);将上述6项指标一次性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入伍前有下肢损伤史、参加农业劳动是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入伍前参加跑步活动则是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6.75、2.47和0.46。结论:武警新兵入伍前状况与入伍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有关。为减少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应选择入伍前身体素质良好,无下肢损伤史者入伍。  相似文献   

4.
武警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武警官兵训练伤发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筛选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武警某部963名官兵现场调查。结果(1)某部训练伤发生率为10.8%,其中入伍1年以内者占受伤者的38.5%;全训部队训练伤发生率为15.7%,明显高于非全训部队的7.6%(P〈0.01)。(2)训练伤中骨关节伤占52.9%,软组织伤占22.1%,炎症和非特指类伤各占9.6%,下腰部伤占5.8%。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3)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值勤特点、既往外伤史、慢性病史、自觉健康状况评价、来自城乡。结论1年以内兵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防护重点,科目训练中要注意对四肢的保护。来自农村、有既往外伤史、有慢性病史、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差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 ,为制订有效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某部门诊登记和巡诊初诊人员提供的有明确诊断的训练伤发病人数 ,结合病历进行分析。 [结果 ]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某部战士训练伤发生率为 3 4 5 % ,受伤部位以上肢为主 ,损伤性质以骨折最多 ;损伤发生人数最多的科目是军事体育。 40 7例训练伤中 ,3 18例在卫生所治疗 ,2 5例住院治疗 ,治愈 3 5 3例 ,治愈率为 86 7%。 [结论 ]在军事训练中应提高干部和战士对训练伤防治的认识 ,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训练时做到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亚热带地区某部步兵踝关节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减少踝关节军事训练伤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亚热带地区陆军某部山地旅步兵营1148名官兵在2013年1-12月期间踝关节训练伤情况,分析受伤的时间分布、科目分布、部位分布及训练地形分布。结果踝关节训练伤发生率为16.99%,其中骨折占4.10%,软组织损伤占95.90%。6-8月及10-11月为训练伤高发时间;受伤科目主要以障碍训练、5 km越野所占比例较高;外踝损伤发生率(12.89%)明显高于内踝损伤(4.10%),软组织损伤发生率(16.29%)明显高于骨折(0.70%);发生训练伤的地形以平地、凹凸不平地所占比例较高。结论踝关节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且以软组织伤、外踝损伤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某寒区部队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的分布规律及流行特点,为探讨致伤因素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对2008年我国东北地区某部658名新兵进行训练伤调查.结果 658名新兵当中,共发生训练伤102例,累计发生率为15.5%,发生高峰在训练第6周,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的构成比分别为31.4%(32/102)和68.6% (70/102).结论 寒区部队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合理的训练安排及科学施训是预防训练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某部军事训练伤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部1997年3月至2月的军事训练伤进行调查。结果:该部军事训练伤的年度发生率为30.04%,上半年训练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半年,训练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单位训练伤的发生率不同。在训练伤病例中以关节扭伤所占比例最大(33.21%),受伤部位以肘,腿,踝和腕部为主,受伤课目以战术训练和5公里越野跑等所占比例高(  相似文献   

9.
何毅  岑其 《现代保健》2010,(13):115-116
目的调查分析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护训练伤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门诊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结果本组350名新兵中共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军事训练伤165例,其发生率为47.1%,其中下肢训练伤发生率为83.6%、躯干训练伤发生率为7.2%、上肢训练伤发生率为6.7%。结论军事训练伤发生的时间有军训后第4~5周和第9~10周两个高峰期,其发生率、伤情类型、部位与训练时间、科目、强度等相关,损伤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0.
湿热地区军事训练的调查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查明温热地区军事训练伤的原因,探讨湿热环境与训练伤的关系及预防对策,对驻琼某部1938我新兵进行了湿热地区训练的跟踪调查。方法采用召开新兵座谈会,现场观察及统一体格检查等,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938名新战士中有训练伤者732名,占总数的37.77%,其中软组织损伤占42.62%,腰腿及关节痛占35.93%,骨与关节损伤占14.07%,过热病占7.38%,结果提示,发生训练伤的原因是训练环境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