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人类肠道中共生的肠道菌群不仅在营养和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方面扮演重要作用,而且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而肠道准备的好差对手术成功与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起,肠道准备就成为结直肠检查及手术前的常规程序[1],其目的在于清除结直肠内容物,便于术中操作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裂开、腹腔内及切口感染[2]、术后肠吻合口漏[3]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46例作为结直肠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健康体检组。纳入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术,在术前、术后分别采集一次新鲜粪便,测定采集粪便中肠道菌群DNA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情况,根据测定结果绘制相应的图谱,分析手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采用( ±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或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粪便进行PCR扩增,获得的肠道菌群各带均处于200 bP左右,与预期的DNA片段长度相吻合;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多样性指数(H)为(5.6±0.2),丰富度(E)为(77.1±0.4)条;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多样性指数(H)为(3.8±0.1)、术后为(4.1±0.1),术前丰富度(E)为(45.3±0.9)条、术后为(50.6±0.6)条,术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比术前增加(P<0.05),但仍低于健康体检组(P<0.05)。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病程、肿瘤类型无关(P>0.05)。 结论正常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较结直肠癌患者高,其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关。临床通过肠道菌群变化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通过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pp.)、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如ecalis)和拟杆菌(Bacteroidaceae)的变化情况,分析肠道菌群的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收集正常健康人粪便标本60份、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粪便标本各60份,应用平板活菌计数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各种菌群的数量,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显色法检测D-乳糖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少,P〈O.05或P〈O.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多,P〈O.05或P〈O.01。结肠癌患者术后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或P〈0.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进一步增多,P〈O.05或P〈O.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I乳糖、内毒素含量比正常健康人高,P〈O.Ol,手术后其含量进一步升高,P〈O.Ol。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菌群差异.方法 结直肠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15例按术前术后分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15例.晨起排便,37℃培养,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术前、术后组比较:术前、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岐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即存在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术后更加明显.加强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易位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在维持肠道生理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参与能量代谢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1-2]。当人体内外环境改变时,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3-5]。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6-8],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直  相似文献   

8.
胆囊切除可造成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变化.而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术后结直肠癌发病对患者影响较大.胆固醇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肠道菌群功能多样;胆汁酸功能复杂,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切除术后胆固醇代谢、肠道胆汁酸和肠道菌群改变及结直...  相似文献   

9.
微创外科结、直肠肿瘤规范化手术标准(草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结、直肠微创外科手术的界定 通过腹腔镜完成结、直肠手术的主要步骤,且腹部切口明显小于常规开腹手术的长度,即属结、直肠微创外科手术范畴. 2 结、直肠癌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原则 2.1 适应证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适应证与开腹手术大致相同.①姑息性手术: 对晚期伴有广泛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行腹腔镜肠造瘘、肠道转流及节段性结、直肠切除术; ②根治性手术: 结、直肠任何一段的癌肿均可在腹腔镜下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癌肿所在肠襻、系膜及其区域淋巴结; ③主要术式: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各术式指征基本同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腹部外科》2021,34(3)
早期筛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肠道微生态在机体代谢、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CRC的发展息息相关。CRC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利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构建新的CRC筛查工具,提高筛查效率。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在CRC筛查中的应用研究展开评述,旨在讨论肠道微生物的相关致癌机制及其作为CRC筛查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临床应用肠道菌群进行CRC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根据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细菌的ddl基因序列设计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30份(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正常对照组),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属:9.25±0.83比4.52±0.49,乳酸杆菌属:7.45±0.37比5.46±0.12,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4.68±0.32比5.82±0.47,粪肠球菌:4.95±0.24比10.60±0.30,屎肠球菌:5.03±0.43比5.74±0.16,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联合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菌群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接受外科切除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肠道准备和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免疫...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适应证与开腹手术大致相同,亦分姑息性手术与根治性手术。对晚期伴有广泛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行姑息性手术,包括腹腔镜肠造瘘、肠道转流及节段性结直肠切除术。根治性手术适用于结直肠任何一段的癌肿,其切除范围应包括癌肿所在肠襻、系膜及其区域淋巴结;各根治术式的要求详见各节。主要术式包括: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次全和全结肠切除术、腹腔镜TME直肠前切除术、腹腔镜TME腹会阴直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肠道菌群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热点,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菌群失调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DNA损伤、免疫异常及产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细菌酶发挥致癌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和CRC关系的认识不断突破至新的层面。肠道菌群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影响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疗效,同时为CRC的靶向治疗提供大量潜在靶点。笔者就肠道菌群在CRC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变化与结、直肠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病理检查证实的结、直肠肿瘤患者35例为研究组,同期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肿瘤的患者35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技术对样本内细菌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菌种的变化及规律。结果两组70例样本共检出389 010条高质量序列,研究组和对照组Chao1指数分别为1.01×10~3和0.85×10~3,Shannon指数分别为0.11×10~2和0.14×10~2,两组菌群多样性和均匀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菌种/属水平,有15种细菌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肿瘤患者肠道某些菌种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研究其变化规律有可能实现对结、直肠肿瘤进行早期的预防、早期诊断,并为微生态制剂作为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Livin mRNA在64例结直肠癌、36例结直肠腺瘤及12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并用REST-XLC软件作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 Livin 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依次增高,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相比较,Livin mRNA的表达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黏膜相比,结直肠腺瘤中Livin 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凋亡抑制蛋白Livin参与了大肠肿瘤的发生,且在大肠腺瘤-腺癌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制剂,对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补充微生态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7d...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临床前模型,一种是结直肠癌细胞系(CCL)模型,另一种是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TX)模型,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探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与缺陷不可避免。新近的类器官模型,不仅在有诱导肠干细胞发育分化及模拟肠道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结直肠癌的药物筛选及肿瘤信号通路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肿瘤研究模型。类器官模型可与CCL和PDTX模型互为补充,从而使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笔者就类器官模型在结直肠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肠癌合并结肠癌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直肠癌合并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直肠癌合并结肠癌发生率为4.11%。本组病例直肠腺癌合并结肠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息肉癌变3例,结、直肠同时多发性腺癌5例。5例行直肠癌扩大根治切除术,2例行直肠癌加结肠癌分段根治切除术,1例行姑息切除术,1例行肿物局部切除术,1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 回肠造口术。随访1~5年,近期出现并发症2例,远期并发症3例,死亡4例。结论 术前行全结肠纤维结肠镜检查,术中全肠道仔细探查是提高直肠癌合并结肠癌诊断率的重要手段。通过积极、正确的手术治疗,直肠癌合并结肠癌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MMP-3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1.7%(P=0.031)。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MP-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