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阐明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的选育方法、过程,确定新品种的推广价值。方法:在青蒿主产区收集青蒿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优良种质,采用青蒿素质量分数测定和单株干叶产量测定,应用单株母系系统选育法和混合选择制种方法,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相结合,选育和示范推广青蒿新品种。结果:选育的青蒿新品种干叶产量达3000kg.hm-2,较野生青蒿增产10%以上;青蒿素质量分数在1.0%以上,比野生青蒿中青蒿素质量分数提高0.2%以上。结论:采用单株母系系统选育和混合选择制种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可明显提高青蒿的产量和青蒿素质量分数,是青蒿新品种培育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简便快速的育种方法。经生产验证和示范推广证明,选育的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9):2516-2522目的:阐明青蒿新品种渝青1号的选育方法、过程,确定新品种的推广价值。方法:在青蒿主产区收集青蒿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优良种质,采用青蒿素质量分数测定和单株干叶产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肥和密度对青蒿生长和青蒿素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试验研究氮磷钾肥、种植密度及其组合对青蒿生长、青蒿素含量与产量的效应,为青蒿栽培青蒿素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_(16)(4~5)正交设计田间试验.结果:在合理用量范围氮磷钾肥显著增加青蒿生物量、叶产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氮钾对青蒿素含量提升效应较磷强;高量的氮有利于叶产量,但过量的氮容易引起青蒿素含量降低,从而不利青蒿素产量;高磷钾用量虽没有负效应,但进一步正效应并不显著.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青蒿单株生物量、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但适度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生物量、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并有利光合产物形成叶产量;过高的密度会显著降低青蒿素含量而不利群体青蒿素产量.本试验16个组合处理问,青蒿叶产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相差很大,其中处理12(N肥_3 P肥_4 K肥_2 密度_3)为最优组合,可以获得最高小区叶产量和青蒿素产量,且青蒿品质最优.结论: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和采用适度密度对青蒿优质高产栽培至关重要,在试验所在青蒿产区,适宜的施肥为氮300 kg·hm~(-2)、磷(P_2O_5)150~300 kg·hm~(-2)、钾(K_2O)210kg·hm~(-2),密度为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对采用盖膜的栽培方式对青蒿的生长情况及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株高畦盖膜栽培能够显著提高青蒿叶产量;平畦盖膜栽培为次之,而高畦不盖膜则再次之,平畦以及宽畦栽培则严重影响青蒿叶产量.而且以上各种栽培处理也对青蒿素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对含量的影响基本是以覆膜栽培的含量较高,其中又以高畦盖膜栽培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到0.865%.  相似文献   

5.
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青蒿种质资源利用率和青蒿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63份青蒿种质资源总计252个单株的植株青蒿素含量和各农艺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和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我国青蒿主产区不同种质资源之间植株青蒿素含量和总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青蒿植株叶重和青蒿素总量同植株茎秆和枝条的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而植株青蒿素含量同植株叶部的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青蒿植株青蒿素含量随着一级分枝数、下部二级分枝数、茎基部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提高,而随着上部二级分枝数、小叶轴长、下部分枝直径等指标的增加而降低;青蒿素总量随着植株青蒿素含量、叶重、下部二级分枝数等指标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下部分枝直径、中部二级分枝数、茎重等指标的增加而减少。通径分析表明,一级分枝数和下部二级分枝数对植株青蒿素含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上部二级分枝数对青蒿素含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叶重和青蒿素含量对植株青蒿素总量的直接正效应较大,而叶/秆值、枝条重和茎重对青蒿素总量的直接负效应较大。结论:在青蒿育种中可以兼顾高产和高青蒿素含量,而且在选育高产、高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选择株高和冠幅适中、羽片和小叶轴短、中上部二级分枝数少、主茎粗、一级分枝数多、下部二级分枝数多和叶/秆值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蒿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与单株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及总量间相关关系,为高产高青蒿素含量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四川野生和引种的青蒿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单株产量、青蒿素含量和总量进行考察和测定,并分析了各性状问相关关系.结果:单株茎秆干重与单株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枝数和茎直径与单株产量间为显著正相关;花蕾期、始花期和盛花期则与青蒿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始花期和盛花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茎秆干重、秆直径和花蕾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紫红色茎秆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和总量显著高于深绿色茎秆者.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0.061 21-0.000 08X_1+0.303 78X_3-0.000 51X_4-0.000 31X_5(F=20.15,P<0.000 1),青蒿素含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58 49-0.000 99X_1-0.240 79X_3+0.133 62X_6-0.007 19X_7+0.014 54X_9(F=46.55,P<0.000 1),单株青蒿素总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2.670 01-0.002 49X_1+0.988 73X_3+0.300 37X_6+0.011 13X_9(F=22.62,P<0.000 1).结论:选育高产、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重点选择茎秆紫色、粗壮,株高较高,分枝数和花期适中,分枝角度较小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浙石蒜1号”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育优质、高产、成分含量高、抗逆性强的石蒜新品种.方法:在收集野生石蒜种质资源基础上,开展种质质量评价,对优选的种质进行系统混合选育,并对选育出的优选品系"浙石蒜1号"进行小区品比和大区品比试验.结果:"浙石蒜1号"在品质、产量、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其每667 m~2平均产量921 kg,比对照增产10.54%,加兰他敏达0.023 64%.结论:"浙石蒜1号"在生产性示范中表现出产量高、抗逆性强、稳定性好、适应性强和有效成分加兰他敏含量高等特征,具有良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筛选出优良的黄花蒿种质资源,为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数据库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在黄花蒿主产区采集种质资源72份,引种至广西靖西县和广西药用植物园(南宁)种质资源圃,于现蕾期采收叶片和花蕾,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青蒿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多数不同黄花蒿种质之间的叶片产量和青蒿素质量差异显著。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同一黄花蒿种质种植于不同地点,其青蒿素含量不同。黄花蒿的遗传变异比较大,引种后第2年的黄花蒿青蒿素含量有下降趋势。结论:原产南方的7份种质表现较好,其青蒿素质量分数均高于0.90%,理论产量在2 250 kg.hm-2以上。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与其自身遗传特性及生长环境的差异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培育青蒿素高含量的新品种,降低青蒿素提取成本,保障我国青蒿素原料供应优势地位。方法:通过混合选育获得青蒿素含量高的新品种"研青一号",进行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评价;对来自15个产地样品进行基因组重测序,筛选"研青一号"特征性插入缺失突变位点,并采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信息系统(GMPGIS)预测其全球适宜种植范围。结果:"研青一号"植株呈圆塔型,矮小、紧凑、叶片较大,生育期240~250 d,种子千粒质量(34.98±1.74) g,单株干叶片产量(211.90±48.07) g;青蒿素含量较高,平均为(2.11±0.38)%,最高达2.70%。2对AaIn101和AaIn110特异性引物,可用于区分"研青一号"和其他产地黄花蒿种质。中国为"研青一号"适宜种植的主要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以广西最大,达211 656.27 km~2;结论:"研青一号"植株形态特征特异性明显,青蒿素含量较高;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及稳定性,适宜在我国东南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育成高黄酮含量杭白菊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杭白菊芽变单株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从变异单株选育出优异株系,建立株系圃,经小区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金菊3号"[浙(非)审字2013002]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干花平均产量为2 335.5 kg·hm~(-2);平均总黄酮含量为6.81%。结论:"金菊3号"是高黄酮含量杭白菊优良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能够为保健品、饮品生产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1.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青蒿入药有2 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 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相似文献   

12.
薏苡新品种“浙薏1号”的特征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薏苡新品种"浙薏1号"。方法在收集和评价薏苡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筛选优质育种材料,经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选育性状稳定的薏苡新品种。结果育成了产量高,甘油三油酸酯含量高,抗倒伏,适应性强的薏苡新品种"浙薏1号",平均亩产267.1 kg,比对照增产12.8%;甘油三油酸酯平均含量0.803%,比对照高21.30%。结论 "浙薏1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宜在该省低海拔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姜黄新品种"川姜黄1号"。2014—2015年在双流、崇州、温江开展连续2年多点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结果表明,"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比较,姜黄(根茎)平均增产20.61%,挥发油平均高出24.17%,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6.62%;郁金(块根)平均增产54.59%,挥发油平均高出36.28%,总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5.31%。"川姜黄1号"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姜黄(根茎)平均增产123.68%,挥发油平均提高7.69%,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58.23%;郁金(块根)挥发油平均提高52.82%,总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38.34%。新品种"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相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且所产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均较优;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其所产姜黄的产量明显增加,并且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优,尤其是姜黄的姜黄素及郁金的总姜黄素含量显著高于"黄丝郁金1号"。"川姜黄1号"产量高、内在品质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适宜在成都金马河流域的双流、崇州、温江等地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肖玲  吕宗友  谭何新  周正  张磊 《中草药》2017,48(5):1005-1014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并被广泛使用。黄花蒿中青蒿素的量很低,远不能满足需求,开展青蒿的代谢调控研究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有效手段。总结了影响青蒿素产量的多种因素,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及支路途径关键酶基因、转录因子、植物激素、逆境、诱导因子和腺毛等。通过概述各因素在青蒿素代谢调控中的研究进展,归纳出基于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常规次生代谢调控策略和基于腺毛的新型代谢调控策略,丰富了青蒿素代谢调控的路径,为培育优质高产转基因青蒿品系和改良青蒿种质遗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以往研究工作基础上,选育出铁皮石斛优良品种,促进铁皮石斛产业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杂交、诱变、筛选等方法,选育出高产、优质的铁皮石斛新品种。结果:获得了适应性及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3号"。与对照品种"新黑"、"仙斛1号"比较,"仙斛3号"新鲜茎叶、茎产量以及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仙斛3号"与石斛属其他品种(系)存在明显遗传差异。结论:"仙斛3号"是继"仙斛2号"之后又一个铁皮石斛新品种,为铁皮石斛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方向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育温郁金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择方法从"温郁金1号"变异植株中选育出优异新品种,测定其农艺生产性状和品质特征。结果:育成温郁金新品种"温郁金2号"[浙(非)审字2015002]。经小区品比、区域试验后最终审定成为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为温郁金2号各项生产指标和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莪术、姜黄和郁金药材干品平均产量分别达4387、2481、945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2.03%、10.38%和21.29%;生育期220~233 d;株高192.5 cm;萌发数5.6个;莪术药材中挥发油含量5.5%(m L·g~(-1)),较对照高31.11%。结论:"温郁金2号"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特别是莪术挥发油含量高,适宜在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是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现有的首选、最佳疗法,青蒿素类药物需求巨大。青蒿素原料药依旧主要依赖于从药用植物黄花蒿(中药青蒿)提取、分离、纯化,但其在黄花蒿中的含量较低,且含量变异大。黄花蒿分泌型腺毛是合成、分泌、积累及储存青蒿素的场所,腺毛的正常发育直接关系到青蒿素的产量。提高青蒿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意义,也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青蒿素体内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和代谢调控,以及青蒿素合成器腺毛的研究进展,这些将为开拓新的方法来提高植物来源青蒿素的产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区域特色山药品种,以温山药栽培群体特异性种质资源为材料,选择优良单株,进行株系筛选和连续的品系比较.选育的温山药新品种"温山药1号",每亩(666.7 m2)鲜产、干产分别为2 217.0,348.3 kg,较当地农家种鲜产、干产分别增产了23.8%,23.9%;多糖、尿囊素、薯蓣皂苷质量分数平均为12.2%,1.30%,579.7 μg·g-1,比农家种提升了36.9%,48.3%,20.9%,为高产优质山药新品种.营养系单株选择法可明显提高温山药产量和药用品质性状,选育的"温山药1号"为药用山药优异的种质资源,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选育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高产优质云芝药材新品种。方法采用系统选育法,从野生云芝菌株中选育出一株综合性状优良的云芝菌株——云芝1号。然后同时以当地主栽品种"云20"和本课题组同期系统选育的云芝菌株"云24"为对照,对"云芝1号"进行连续两年的多点品比试验。结果 "云芝1号"在两年的多点品比试验中遗传性状表现稳定一致,生产周期约118 d,绝对生物转化率可达到7%以上,内在品质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浸出物和多糖含量两项关键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 "云芝1号"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云芝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产周期较短、产量高、内在品质优的特点,可满足市场对优质云芝药材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山茱萸新品种.方法:在山茱萸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优中选优"和快速嫁接繁殖的方法选育山茱萸新品种.结果:最终筛选出丰产、优质、果粒大、熟色好、抗性强和有效成分高的山茱萸新品种"石磙枣1号".该新品种果实圆柱形,形似石磙,果色大红;果实大,单果纵径约19.10 mm,横径10.20 mm,平均鲜百粒重156.0 g,单株平均产量23.2 kg;出肉率(鲜)高达82.4%,出药率达22.97%;有效成分马钱素、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分别高达1.135%、0.173%和0.077%,均高于其它品系.10月上旬果实成熟,抗性强,无明显病虫害.该品种春秋季采用芽接或劈接法嫁接成活后移栽,或通过高接换头的方法替换现有的品种,适宜在陕西南部及生态环境相似地区栽植推广.结论:"石磙枣1号"属于高产优质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