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用4~5 F脾管或肝管或Cobra管成3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直径1~3 mm)栓塞。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治疗后平均观察12±2个月经周期,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3.3%。其中,月经量减至术前(83.4±11.4)%,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25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3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术后疼痛评分及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1.7%。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1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 ,采用Seldinger’ s技术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腺肌病供血情况 ,PVA颗粒和明胶海绵栓塞 ,至子宫动脉主干栓塞为止。结果 :治疗后 6个月随访 ,病灶体积缩小 82 .6± 2 .3% (P<0 .0 1) ,子宫体积缩小 6 5 .3± 3.8% (P<0 .0 1) ,痛经及性交疼痛消失、月经量减少到原来的 5 0 %~ 6 0 % ,贫血及下腹坠胀感明显改善。性欲及性激素水平无改变。全部临床症状缓解率达 10 0 %以上。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明显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对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同时行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烧灼术,合并盆腔粘连者同时行粘连松解术,观察术后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7±17)%,30例(60%)痛经完全消失,13例(26%)痛经明显缓解,7例(14%)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和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2.8%。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的、有效、安全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择自愿接受介入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26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栓塞剂为海藻酸钠微球(KMG)、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结果治疗后患者痛经缓解率为88%,痛经减轻或消失,子宫及腺肌瘤体积减小。月经量明显减少,贫血改善。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明显缩小子宫及腺肌瘤体积,改善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孔小娟 《现代保健》2012,(28):116-117
目的:探讨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方法: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29例,随访手术前后月经量、妊娠情况、痛经改善情况。结果:29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高。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子宫腺肌病不孕症患者应用4.0~5.0 F Cobra导管或3.0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及博莱霉素的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颗粒(直径300~500 um)进行UAE治疗。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受孕情况。结果:术后10例患者月经量均明显减少,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8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2例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及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彩超检查显示子宫肌层及病灶内血流明显减少;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异常改变。栓塞后怀孕6例,2例已顺产。结论: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不孕患者微创、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付敏  李桂林  彭凤云  周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302-430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对合并子宫肌瘤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者行粘连分离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电灼术。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测定手术前后血癌抗原(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水平。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8.7±18.5)%,14例(77.8%)痛经完全消失,3例(16.6%)痛经明显缓解,1例(5.6%)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术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孙慧 《药物与人》2014,(4):74-75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9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术后子宫体积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统计,从MRI、血CA125水平、术中所用栓塞颗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子宫动脉栓塞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6、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的月经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平均减少60%,贫血症状平均术后3个月Hb完全恢复,最多不超过6个月。93例中,28例(30.1%)术后痛经完全消失,62例(66.7%)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术后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以术后6个月最为明显。治疗前后痛经及其月经量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随访时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患者治疗后月经经期明显缩短,经量均明显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前一系列临床检查和分析,可筛选出适宜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提高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采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经双侧子宫动脉注入聚乙烯醇(PVA)进行栓塞。PVA用量80~200 mg(平均100 mg),颗粒直径350~500μm。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一年,治疗后痛经缓解率100%,完全消失的占96%。月经改善率达100%,月经量减少35%~68%,平均(52.3±8.7)%,P<0.01。栓塞后6个月子宫及病灶体积分别缩小43%和59%,P<0.01。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23例经临床诊断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行UAE治疗,完成双子宫动脉插管后,以混有抗生素的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应用慢性疼痛问卷法观察疗效.结果:UAE治疗后全部病例观察(6.38±2.07)个月经周期,痛经缓解率达100%,其中19例(82.61%)患者术后痛经完全缓解,4例(17.39%)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及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UAE可明显地消除或缓解子宫肌腺病患者的痛经症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降低子宫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 592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率。结果 1 592例患者共发生子宫切口感染22例,感染率为1.38%;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多发肌瘤、肌瘤分型为Ⅱ型、采取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h的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发生子宫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多发肌瘤、Ⅱ型肌瘤、开腹手术以及手术时间≥1h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口感染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165例患者,用真丝线段加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微粒加明胶海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血供.结果 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发生栓塞后综合征100%(165/165),阴道出血61.2%(101/165),阴道排液12.7%(21/165),闭经3.6%(6/165),膀胱刺激症状11.5%(19/165),尿路感染3.0%(5/165),麻痹性肠梗阻4.8%(8/165),下肢跛行1.2%(2/165).结论 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对其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方法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妇科收治的342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2例患者中47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3.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25kg/m~2、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多发肌瘤、Ⅱ型肌瘤、手术时间≥35min、切口≥4cm、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25kg/m~2、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多发肌瘤、Ⅱ型肌瘤、手术时间≥35min、切口≥4cm、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均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率较高,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防治,以减少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38例应用PVA颗粒在DSA下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随访患者18个月。彩超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子宫及子宫肌瘤的大小。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结论介入方法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科学、安全且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适宜在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Embolization of uterine artery: a new treatment for uterine myom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terine myomas are a common cause of menorrhagia and other complaints, and a common indication for hysterectomy. For several years now, bilateral uterine artery embolisation has been appli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urger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in controlling abnormal bleeding patterns and in reducing uterine size, as described in early reports, seems to be confirmed in larger series of patients. However, the disadvantages have also become apparent, with subsequent ovarian failure and sepsis being the most worrisome complications. Data from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comparing uterine embolisation versus hyst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myomas are still lack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热球仪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6年6~2007年5月采用子宫热球仪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45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45例患者术后3月随访有效率达95.6%,2年后有效率达91.1%。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子宫热球仪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高效、安全、简便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钱志大  翁玥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728-373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子宫峡部妊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子宫峡部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子宫峡部妊娠患者行UAE均获成功,取得良好效果。2例大出血行UAE,另18例刮宫/再次刮宫前预防性栓塞,20例患者均未行子宫切除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UAE治疗子宫峡部妊娠具有疗效确切、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对子宫峡部妊娠可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