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肺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肺经及其腧穴主治的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993条 ,总计 2 6 5 5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肺经及其腧穴共涉及功效 4 4项。根据症次多少 ,可确定其中常用功效为 16项 ,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 :宣肺 2 76 ,安神除烦 179,舒通上肢 178,健脾和胃 174 ,清热 15 2 ,利咽 119,宽胸 10 6 ,散寒 10 2 ,祛风 93,清头健脑 77,健口强齿 77,消肿77,调腹 75 ,止血 6 2 ,镇痉苏厥 6 0 ,调汗 6 0。这 16项功效可归纳为 4类 ,其一为治疗肺经循行部位的疾患 (包括肺、胸、咽、上…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中脾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脾经及其腧穴 (本文简称为“脾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12 61条 ,涉及症名 2 46个 ,总计 3 2 2 1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脾经穴的常用功效共 17项 ,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 ,健脾和胃 496,调治腹疾3 2 4,疏理下肢 2 3 6,安神 197,调经引产 194,治阴疗疝 164 ,消肿 161,利尿 144 ,散寒 13 3 ,止血 10 1,理气 99,清热 98,宽胸利膈 94,补虚 87,疏肝利胁 77,宁心 62 ,宣肺 61。这 17项功效可归纳为三类 ,其一为治疗脾经循行部位的疾患 ,脾经行于下肢内侧 ,“…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任脉及其腧穴的主治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84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任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可归纳为两类:其一为治疗任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调腹、宽胸利膈、治阴疗疝、壮肾利尿、调经引产、健脾和胃、宁心宣肺、健口利齿、安神、镇痉苏厥、消肿止血;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治气、补虚、散寒、清热。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献中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大肠经及其腧穴主治的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1388条 ,总计 3348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大肠经及其腧穴的常用功效共 18项 ,这些功效及其症次分别为 :疏理上肢 2 5 2 ,祛风 2 0 1,健口强齿 197,安神193,明目 176 ,清热 176 ,消肿 16 2 ,清头健脑 138,通鼻止衄12 3,疏面理颊 115 ,散寒 110 ,舒肩 96 ,利咽 95 ,健脾和胃 94 ,宣肺 91,疏颈理项 85 ,镇痉苏厥 84 ,除痹 77。这 18项功效可归纳为 3类 ,其一为治疗大肠经在体表循行部位的疾患 (包括上肢、肩、颈…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献中心包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心包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心包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917条,涉及症名225个,总计2302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心包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5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安神280、健脾和胃187,宁心16l,清热149,宽胸利膈148,疏理上肢118,调腹散积107,补虚67,止血67,疏胁利胆64,祛风64,镇痉苏厥64,宣肺63,治气62,散寒62。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三焦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三焦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921条,涉及症名228个,总计2268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三焦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其名称及其症次分别为:疏理上肢209,安神131,明目128,清头健脑120,聪耳119,消肿119,疏颈理项117,健口强齿103,祛风89,健脾和胃82,清热75,疏肩理腋74,镇痉苏厥62,疏胁理肋60,利咽55,宁心51,疏背理脊48.  相似文献   

7.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肾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肾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 5 0 8条,涉及症名2 73个,总计3983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肾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 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健脾和胃35 6,调腹30 7,安神2 5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献中胃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 93种古医籍中有关胃经及其腧穴 (本文简称为“胃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 ,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 ,共得文献 2 0 86条 ,涉及症名 2 94个 ,总计 5 610症次。再用计算机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显示 ,胃经穴的常用功效共 19项 ,其症次分别为 :健脾和胃 5 69,疏理下肢45 1,调治腹疾 42 4,安神 3 3 0 ,消肿 3 2 6,散寒 2 2 8,宣肺 2 2 7,健口强齿 2 12 ,清热 192 ,祛风 187,补虚 184,调气 174,疏面理颊 171,清头健脑 15 8,明目 15 5 ,宽胸 13 4,治阴疗疝 113 ,化痰利湿 112 ,镇痉苏厥 10 3。这 19项功效可归纳为两大类 ,其…  相似文献   

9.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小肠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小肠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768条,涉及症名213个,总计2013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小肠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安神195,疏理上肢174,疏颈理项140,明目108,消肿100,清头健脑89,清热83,聪耳78,疏肩理腋76,散寒58,利咽57,宣肺57,祛风56,健脾和胃55,健口强齿50,截疟46,疏胁消疸44。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献中督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督脉及其腧穴的主治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63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督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62项,分为两类:其一为治疗督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疏腰理臀、疏背理脊、清头健脑、通鼻、健口强齿、明目、健脾和胃、宣肺、安神、镇痉苏厥、止血、消肿;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祛风、清热、补虚、散寒。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肝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肝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 257条,涉及症名257个,总计3 347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肝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 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调腹322,治阴疗疝306,疏理下肢288,健脾和胃261,消肿242,壮肾利尿164,安神138,疏肝理胁136,散寒115,调经引产112,治气107,宣肺92,清热92,镇痉苏厥90,补虚80,宽胸利膈76,止血74.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献中胆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胆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胆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1762条,涉及症名280个,总计4814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胆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6项,其名称及其症次分别为:疏理下肢603,祛风284,清头健脑273,明目261,消肿240,安神210,散寒196,疏肝理胁177,疏腰理臀175,清热168,除痹150,疏颈理项145,聪耳139,健脾和胃138,健口强齿115,镇痉苏厥113。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献中膀胱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膀胱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膀胱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2958条.涉及症名310个,总计8500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膀胱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9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健脾和胃663,疏理下肢622,安神493,疏腰理臀423,明目401,补虚383,清头健脑361,调腹354,宣肺351,疏背理脊329,散寒326,清热323,壮肾利尿297,祛风291,消肿255,止血214,镇痉苏厥213,疏肝理胁194,治阴疗疝178。  相似文献   

14.
十四经穴常用功效标准化的参考方案(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十四经穴常用功效的标准化方案,以供广大学者和专家参考。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十四经361个腧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再对其内容进行统计、归纳和整理。结果得到各经穴的常用功效及其症次。如足三里穴的13项常用功效为:健脾和胃,调腹,疏通下肢,补虚,消肿,宣肺,祛风,调气,安神,清热,宽胸,散寒,明目。合谷穴的16项常用功效为:明目,健口强齿,祛风,清头健脑,清热,消肿,疏面理颊,理汗,镇痉苏厥,调经引产,疏通上肢,散寒,通鼻止衄,安神,聪耳,利咽。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用计算机对古医籍中有关14经及其腧穴(简称为“经穴”或“脉穴”)的主治内容进行统计,得出各经穴治疗各类疾病的症次、该症次占各经穴总症次的百分比(简称为“症占经比”),从而得到各经穴的常用功效,其结果已在2002~2010年间的《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上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6.
袁军  刘巧敏 《河北中医》1998,20(2):120-120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输穴,是临床治疗心、胸、神志疾患的常用穴,具有宁心安神,除烦泻热等作用.我们采用多种补泻手法用之治疗心经的虚实病证,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例1孙某,男,38岁.1996-10-04就诊.舌尖赤痛,口舌反复生疮2月余.伴烦躁,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质红以舌尖为甚,苔黄,脉弦数.依其脉症中医诊为舌疮,证属心火炽盛.治宜清心泻火.取神门为主穴,配以中极.神门逆经而刺,做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再行针做泻法1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共4次诸症消失.例2林某,女,45岁.干部.1996—11—02就诊.患者半年来因思虑过度少寐多梦,心悸惊恐,面色萎黄,气短头晕,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曾做多种检查无异常,口服“安神冲剂”等多种中西药物效不佳.依其脉症中医诊为不寐,乃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治疗以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为大法,取神门为主穴,配以三阴交、大都、足三里、脾俞等.配穴均施调法,主穴神门顺经而刺,做提插、捻转等综合补法,并使针感顺经传导,留针15分钟,每日1次,共治疗5次即愈.随访1年余未复发.  相似文献   

17.
8肾经穴常用功效及其症次(共27穴)(1)涌泉:安神59,疏通下肢57,清热42,壮肾利尿39,健脾和胃35,镇痉苏厥28,宣肺25,调腹24,治气24,消疸理胁22,清头健脑21,健口理舌21,宽胸21,祛风21,宁心19,散寒19,消肿18,止血18。(2)然谷:疏通下肢37,治阴疗疝31,安神28,健脾和胃25,利咽22,壮肾利尿22,清热21,消肿21,调腹19,宣肺17,健口理舌15,宁心15,散寒15,镇痉苏厥15,补虚13。(3)太溪:健脾和胃53,疏通下肢44,壮肾利尿39,散寒37,调腹35,健口强齿34,清热33,消肿31,宣肺26,安神26,治阴疗疝26,补虚22,止血19,调经止带15,治气15。(4)大钟:安神26,健脾和胃21,壮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整理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病的方剂,挖掘中医治疗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郁病的方剂,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郁病的方剂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关联、功效、性味、聚类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07首,包含药物285种,其中使用频次≥22次的药物有24味,使用频次前4位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当归;使用频次位于前3位的中药药对,依次为“茯苓、甘草”“人参、茯苓”“远志、人参”;治疗郁病的药物中,居首位的为具有宁心作用的药物,其次为具有安神益智、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作用的药物;药物四气多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则以甘味最多,辛味次之;对使用频次前24位的中药聚类得出3个新处方。结论:中医治疗郁病,以宁心、安神益智为主要治法,并辅以理气、补虚、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近代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选穴及手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和异同点,为今后临床应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提供借鉴。方法:检索、梳理各小儿推拿流派著作中关于心经积热型夜啼的相关治法、处方,对其中的选穴和手法的种类、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析不同流派的治疗特点。结果:共收集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小儿推拿处方10个,治法以清心泄热为主,涉及穴位26个,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天河水、小天心、肝经、手阴阳、心经及小肠等,其中小儿推拿特定穴占比80.77%(21/26),十四经穴占比19.23%(5/26);上肢部穴位占比84.62%(22/26),头面及躯干部穴位各占7.69%(2/26)。使用频次最高的小儿推拿手法为推法,占比66.23%(51/77)。结论:各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法以清心泄热为主,选穴以天河水、小天心、肝经、心经、小肠、手阴阳为主;取穴多为上肢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手法操作以推法居多。除以上共性之外,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治疗理论,丰富了治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3个文献数据库,收集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文献,对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穴位使用频次、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推拿治疗小儿便秘文献49篇,处方86首,包含穴位43个,穴位使用总频次702次。使用的高频穴位(使用频率5%以上)有大肠(71次,10.11%)、腹(64次,9.12%)、七节骨(61次,8.69%)、脾经(47次,6.70%)、脊(46次,6.55%)、六腑(38次,5.41%)、足三里(37次,5.27%)。43个穴位中特定穴23个,分布于小儿上肢、胸腹和腰背,占穴位总频次的78.34%;非特定穴20个,分布于胸腹、腰背、下肢、上肢及头面部,占总频次的21.64%。使用穴位种类12类,其中通便类穴位使用最多(7个),使用频次199次;其次是补益类穴位(7个),使用频次165次。结论:推拿治疗小儿便秘选穴以大肠、腹、七节骨、脾经、脊、六腑、足三里最为常见,可作为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基础方;穴位种类以通便类、补益类、消食化滞类为主;穴位分布以上肢和腰背部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