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基层围产保健综合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地区孕产妇及围产儿采取综合保健促进措施,进行围产儿全人群死因变化趋势分析,评估管理质量.结果 2001~2003年,全市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分别为11.36‰、11.10‰和7.65‰;死因变化趋势出生窒息逐年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出生缺陷相对增加,其中出生缺陷为死亡的第一要素.结论整合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基层助产技术及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基础保健及产前诊断结合,落实高位转诊、实行围产保健的环节管理和终末评估,是提高基层围产保健综合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卢莹 《预防医学论坛》2000,6(2):166-167
[目的 ]采取有效的围产期保健措施 ,进一步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方法 ]对东阳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 14 48‰ ,早产儿、出生缺陷儿、低体重儿死亡率与正常围产儿死亡率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 χ2 =10 3 4 62、447 67、92 0 73 ,P <0 0 1) ;≥ 3 0岁组孕产妇及经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与 <3 0岁组孕产妇及初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2 0 85 ,P <0 0 1) ;7d内新生儿死因以缺氧窒息居首位( 4 4 3 5 % ) ;农村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镇 ( χ2 =13 3 5 ,P <0 0 1)。 [结论 ]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重点在农村 ;必须提高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 ,特别是孕早期 ( 13周内 )保健 ,及时纠正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6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水平,死因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Z=-9.984,P=0.000),6年来合计死亡率为10.37‰;2004-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死亡例数中91.46%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较高(χ2=134.643,P=0.000),6年合计围产儿死亡率男女性别比为0.96,显示女性围产儿死亡比男性高;围产儿死因主要是出生缺陷、胎儿因素、脐带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孕产妇孕期保健及性别平等意识,是降低龙岗区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南京市江宁区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诸多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1991~2006年的围产儿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19.67‰下降到2006年的8.93‰;围产儿死亡与孕产妇的高危妊娠因素、分娩孕周及围产儿的出生体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91~2006年围产儿死亡的前5位死因顺位为: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畸形、脐带因素、吸入性肺炎.因先天畸形而引起的死亡已由1991~1996年期间的第4位上升至近5年的第1位.结论:应广泛开展婚前、孕前保健工作,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对高危孕妇进行监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梅县25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49-1250
目的:分析掌握梅县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00~2004年梅县围产儿死亡25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13.29‰,2000年为9.30‰、2001年为20.44‰、2002年为11.90‰、2003年为15.23‰、2004年为10.37‰,围产儿死亡率起伏不定。死因顺位前3位为出生窒息、早产儿、死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而加强对围产儿保健工作者的培训是提高围产儿保健质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围产保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期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山市2002~2007年间315例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6年围产儿死亡率8.43‰,围产儿死亡因素中,导致死胎死产主要原因是出生缺陷,脐带因素,胎儿宫内窘迫,母亲因素。导致新生儿死亡主要是新生儿疾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结论: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常规产前筛查和监护,预防早产,并防止妊娠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海鸣  毛红芳  曹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957-5958
目的:分析嘉定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2010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0年围产儿死亡总数随着逐年围产儿增多而呈逐年小幅上升,10年围产儿死亡460例,围产儿死亡率为5.485‰。以外来人员明显,占总数的86.30%,本市与外来人员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1);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有胎儿畸形、不明原因等。结论:做好优生优育的一级预防工作,通过四级网络实行孕产妇全覆盖管理,实行外来孕妇首诊负责制及属地化管理,开展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儿发生,加强健康宣传,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彭艳萍  吕汝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8):3998-3999
目的:了解建水县围产儿死亡的原因现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0~2006年的568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5.21‰,前3位死因依次为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结论:加强围产保健工作和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宣传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9-2015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及病例,对围产儿及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009-2015年围产儿死亡总数74例,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4.34‰,7年间年围产儿死亡率保持逐年下降趋势。在围产儿死亡病例中,死胎48例,7 d内新生儿死亡26例。2孕产妇25岁及35岁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随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出生体重2 500 g围产儿死亡率为4.32%是正常体重儿的33.23倍。3在7 d内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儿死亡16例,足月新生儿死亡10例;其中自发性早产占主要因素(23.07%),其次为出生缺陷(19.23%)。医源性早产中,出生缺陷和严重内外科合并症为主要因素(各占11.54%)。4死胎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脐带因素(35.41%)、出生缺陷(20.83%)、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18.76%)。5围产儿死亡相关影响因素为孕妇接受产检次数。本市居民组平均产检次数为(8.53±2.67)次,外来居民组为(5.84±4.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孕期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预防并积极干预早产降低早产发生率、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利用产前诊断技术尽早发现胎儿畸形及时终止妊娠、提高助产技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扬中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主要死因并探讨干预措施。 【方法】 对2001-2010年扬中市5岁以下儿童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死亡率、死因构成及相关因素。 【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18‰,婴儿死亡率6.78‰,新生儿死亡率4.85‰,1~4岁儿童死亡率2.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1年为14.16‰; 2010年死亡率为2.04‰,下降了85.6%。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意外、先天异常、新生儿窒息、肺炎等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结论】 应重视婚前医学检查,继续提高围生期保健水平,大力宣传妇幼保健知识,预防出生缺陷和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和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为孕28周~产后7天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调查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出生围产儿16602例;出生缺陷儿308例,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8.55‰;围产儿死亡23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4.28‰;在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中,出生缺陷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为46.41%。结论: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郑在激  龚勋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61-3262
目的:分析海南省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探索影响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2005~2010年海南省某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483例围产儿中发生出生缺陷28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91‰;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57‰。出生缺陷前5位疾病是:唇腭裂、多指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发育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孕产妇年龄呈正相关,年龄35岁以上是发生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分娩出生缺陷新生儿的孕妇以城乡低收入、低文化人群为主。结论:加强育龄孕妇产前筛查和优生优育教育,营造优生优育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15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经死亡评审讨论的158例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3.24‰。常见死亡原因依次为出生缺陷(32.28%)、脐带因素(27.85%)、不明原因死胎(9.50%)、早产(8.86%)、胎盘早剥(6.96%)、早发型子痫前期(5.06%)。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孕前以及孕期保健意识;严格孕期管理,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有效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该院出生缺陷的消长情况,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的高危高发因素,及时发现可疑的致畸因素,为开展出生缺陷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2000~2010年在该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共监测围产儿27 838例,缺陷儿311例,发生率为11.17‰;主要出生缺陷为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复合畸形、消化道畸形、尿道下裂、脑积水;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女婴显著增加;产母年龄≥35岁,尤其是产母年龄<20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许厚琴  秦敏  杜莉  于津  金辉  朱丽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150-5152
目的:分析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现状,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改进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上海市全部围产儿死亡个案及评审资料。结果:①1999~2008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0‰,从1999年的7.3‰下降至2008年的4.8‰。其中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从4.9‰下降到2.8‰,非本市户籍者从14.9‰下降至6.3‰。②围产儿死因前5位依次为原因不明(13.8%)、严重畸形(12.8%)、早产儿(6.7%)、宫内窘迫(6.5%)和脐带缠绕(5.7%)。③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者高危孕妇比例高(49.1%)、高龄产妇多(12.0%)、经产妇多(45.7%)、无产前检查者多(47.6%)。④评审结果显示,可以避免死亡占2.6%、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占16.4%、不可避免死亡占81.0%。结论: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较低,但仍有下降空间。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减少畸形和早产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龙岗区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几年深圳市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变化趋势,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9年龙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05‰,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常住人口;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5‰,女性发生率为11.50‰,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比女性发生率高;常见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及总唇裂;出生缺陷中的死胎、死产导致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38.19,P<0.000 1),新生儿存活构成比则呈上升趋势(χ2=36.65,P<0.000 1)。结论:积极开展三级预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007-2011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厦门市卫生机构2007-2011年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 结果 2007-2011年死亡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2.68,P<0.01)。新生儿、婴儿、1~5岁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76‰、3.02‰、1.13‰和4.13‰。前3位死因死亡率分别为围生期(1.40‰)、出生缺陷(0.87‰)和伤害(0.44‰),合计构成比为65.53%。男性死亡率(4.81‰)显著高于女性(3.42‰)(χ2=23.57,P<0.01)。乡村死亡率(5.59‰)显著高于城镇(3.75‰)(χ2=36.42,P<0.01)。地市级综合医院是最主要就诊医疗单位。 结论 围生期、出生缺陷和伤害是2007-2011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的重要死因,婴儿期最为严重,有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玉    曾定元    农铮    覃海妍  覃单浩  陆春  张康 《现代预防医学》2019,(2):249-252
目的 了解2013 - 2017年柳州地区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对柳州地区114家助产机构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 d内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 - 2017年柳州地区发现出生缺陷儿5 018例,总发生率为17.49‰,2013 - 2017年柳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产后确诊的出生缺陷儿数是产前确诊数量的5.17倍。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22.61‰)高于乡村(12.99‰),男性(19.59‰)高于女性(15.13‰)。≥35岁母亲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21.2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是先天性心脏病(5.08‰)、多指/趾(3.07‰)、外耳其他畸形(1.06‰)、总唇腭裂(1.03‰)、并指/趾(0.76‰)。结论 柳州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广西平均水平,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多指(趾)为高发出生缺陷,生后确诊的出生缺陷儿显著多于生前确诊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提高产前检查专业技术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缪金剑  周华  蒋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787-2789
目的:了解常州市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以及城市功能区出生缺陷状况,探讨常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常州市所有接产医院产科分娩的出生缺陷儿,并根据城市功能划分为中心城区、工业区、农村3个区域,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0年围产儿共39 39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5.10‰,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前三位顺位与2007~2009年基本一致,全市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10‰,其中工业区出生缺陷率为9.13‰,中心城区出生缺陷率为4.60‰,农业区为3.24‰,工业区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发生出生缺陷的人群中,工业区组在流动人口、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孕期一方饮酒、从事高风险职业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婚前产检率、孕期定期检查率等指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应继续加强婚检与孕前保健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生育健康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