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7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2例)和联合治疗组(75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马璟曦  蔡敏 《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ox-LDL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浆ox-LDL、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x-LDL水平、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ox-LDL水平较低,LDL-C、TC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相对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的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有效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蒋美媛  庞明  黄东挺  郭清  陈敏  严红  王希  余艳 《广西医学》2012,34(10):1325-1326,1328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c-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IMT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血清ox-LDL、TC、TG、LDL-C、hc-CRP含量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联合应用可以减少颈动脉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明显降低血脂、ox-LDL及hc-CRP水平,有效改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赵耀 《当代医学》2013,(25):145-146
目的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福州市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服药前有所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但是治疗组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比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33-13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观察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同时服用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均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能更好地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缩小颈动脉IMT值、斑块总积分及斑块面积,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方法 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治疗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和烟酸缓释片1000mg/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面积(Smax)变化.结果 (1)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 <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01).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20.7%,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治疗后,治疗组的 IMT、Tmax、Sma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 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疗效较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按筛选标准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3例,分他汀组88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他汀组在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瑞舒伐他汀片每日10mg,随访8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的变化。结果 他汀组应用瑞舒伐他汀8个月,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TC、LCL—C水平,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但为新药,安全性需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 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和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匹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血塞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血脂水平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分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中西药组再给予血塞通胶囊,疗程为6个月。结果:①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中的血脂(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5);②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未见到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可降低不稳定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降低颈动脉斑块积分;阿托伐他汀片和血塞通软胶囊临床结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缬沙坦组28例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d,联合用药组32例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d,瑞舒伐他汀10mg/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0、6个月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压。结果: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血压、脉压、血清TC、TG、LDL-C及hsCRP浓度均下降明显,颈动脉IMT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起到降低LDL-C及降低IMT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B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均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服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缩小(P〈0.05),但以A组更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均可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10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B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均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 结果 服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缩小(P<0.05),但以A组更明显. 结论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均可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但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口服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纳入易损斑块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 =45,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n=45,阿托伐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口服0.375g/次,每日2次),疗程为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清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Crous积分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 治疗后3个月,两组中TG、TC、LDL-C、血清hs-CRP水平均下降,联合治疗组中各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后12个月,两组IMT值和斑块Crous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且联合治疗组两项指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更强的降脂抗炎作用,可稳定和逆转斑块.  相似文献   

20.
焦岩  徐江涛 《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调节血脂,预防卒中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