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最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最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最多,占54.10%。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佳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职业暴露者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暴露后跟踪档案。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41人次,其中护士23人次,占56.09%;医师13人次,占31.71%;实习护士2人次,占4.88%,麻醉师1人次,占2.44%,医生助理1人次,占2.44%;助产师1人次,占2.44%;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工作年限5年以内为主,占75.61%;暴露的种类以锐器伤为主,占82.93%;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54%;暴露时的操作主要发生于手术和医疗废物处置、针头入锐器盒过程中;暴露的主要器具为头皮针、一次性注射器。结论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较其他人群易发生职业暴露,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不断强化意识、规范各类操作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和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35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状况,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对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发生的135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人群居前3位的依次为:护士54.81%,医生25.19%,工勤人员16.30%;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1.11%,常见于拔针及手术缝合时被刺伤;血源性病原体中,乙型肝炎病毒占20.18%,丙型肝炎病毒占2.63%,人免疫缺陷病毒占2.63%,梅毒螺旋体占6.14%。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局部处理及预防性干预,经追踪检测无一例因此发生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暴露后正确处理局部,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探寻防控策略,以有效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方法对2015-2017年我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59例医务人员的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最高(77.97%);工龄≤5年的占62.71%;发生科室手术室较高占13.56%;暴露主要方式为针刺伤;暴露操作环节以输液拔针发生率最高为37.29%、其次为手术缝合针和穿刺,分别占16.95%和15.25%;暴露后经过正确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监测半年(HIV监测12个月)无1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感染。结论强化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诊疗操作、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和安全注射、完善上报流程及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才能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方旭  刘兰  杨晋红  王志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05-3206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报登记的66例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66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集中于护士,占62.12%;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易发生职业暴露,占60.61%;锐器伤为导致暴露为主要形式,占到84.69%,致锐器伤操作环节多发生在输液、注射、采血后拔针时,占57.58%;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职业暴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漯河市中心医院2012—2016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资料,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类别、工作年限、暴露时间、相关操作、预防用药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6年该医院累计发生职业暴露93人次,其中护士发生63人次,占总暴露人次的67.74%;医生27人次,占29.03%;技师3人次,占3.23%。低年资护士与高年资医生是高危人群,分别暴露33、12人次,占35.48%和12.90%;18:01—次日08:00是高发时间段,暴露32人次,占34.41%;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要病原体,暴露66人次,占70.97%;针刺伤是主要暴露方式,暴露71人次,占76.34%;围手术期操作是职业暴露的高风险环节,暴露23人次,占24.73%;暴露后及时处置并接受预防用药88人次,占94.62%,未发现职业暴露引起的阳性感染。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大多发生在夜班,HBV是主要病原体,针刺伤是主要暴露方式,围手术期操作是高危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95名医务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发生率为88.42%;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63.16%,医师次之占17.89%;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是病区和手术室,分别占61.05%和23.16%;操作后整理物品、拔针最易发生锐器伤,分别占29.47%、24.21%;致伤器具主要是注射器针头和输液器针头,所占比例为34.74%和28.42%;暴露源前3位是乙型肝炎病毒、不明原因、梅毒,分别占58.95%、21.05%、11.58%;经过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必要的预防用药及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对暴露者暴露部位及时处理和针对性的预防用药是降低暴露后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现状,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的142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人群、暴露源、暴露类型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是职业暴露最主要的人群,占50.70%,进修、实习生群体居次,占23.94%。锐器伤为导致暴露的主要原因,占到94.37%,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梅毒和丙肝,分别占51.41%(73起)、20.42%(29起)和5.63%(8起)。所有职业暴露相关医务人员在暴露发生后均能按规定流程紧急处理伤口,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相关疾病。结论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进修生及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预防锐器伤,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人群分布、暴露环节以及暴露源等情况,为减少职业暴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感染管理科的76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其人群特征和职业暴露情况。结果 76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共发生80次职业暴露,发生部位主要为左手占70.00%,其次为右手占26.25%。职业暴露人群中女性较多占78.75%,职业以护士为主占65.00%,年龄20~30岁发生职业暴露最多占65.00%,工龄3年比例最高占50.00%。血液是最主要的暴露物质占91.25%;暴露方式主要是针刺伤占82.50%;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为注射后回套针帽或分离针头占22.50%。暴露源病原体以HBV为主占71.74%。结论职业暴露多发生于低年资医务人员,职业以护士为主,血液是最主要的暴露物质,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可通过推行安全的医疗器具、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持续强化的职业防护培训等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