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致幼鼠感染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丙酮酸乙酯(EP)对LPS所致幼鼠感染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0只1月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9g/L盐水对照组(NS组)、LPS诱导脑损伤组(LPS组)、EP干预组(EP组)。LPS组颈外动脉注射LPS(1mg/kg)建立感染性脑损伤模型,NS组仅给予同量9g/L盐水;EP组在给予LPS的同时通过腹腔注射一次性给予EP(40mg/kg)。感染性脑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后,取各组脑组织标本,采用甲酰胺法检测其脑组织伊文思蓝(EB)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水平,并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结果与NS组比较,LPS组脑组织EB、NSE、GFAP、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于6h开始增加,24h达高峰,48h及72h各指标仍高于NS组(Pa〈0.05),LPS病理改变显示胶质细胞肿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细胞核固缩、空泡变性坏死等明显脑损伤。EP干预组脑组织EB水平、NSE、GFAP、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a〈0.05)。结论EP可减轻LPS所致的幼鼠感染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EP抑制NF-κB的活性,进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感染致新生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应用时机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2日龄(P2)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A组)、脂多糖(LPS)感染组(B组)、早期EPO干预组(C组)、晚期EPO干预组(D组).A、B、C组P2新生大鼠连续5d(P2-P6)分别腹腔注射相应药物:等容积9 g/L盐水+等容积EPO空白对照品、0.6 mg/kg LPS+等容积EPO空白对照品、0.6mg/kg LPS+5 000 IU/kg EPO;D组P2新生大鼠连续5d(P2-P6)腹腔注射0.6 mg/kg LPS,P7开始连续腹腔注射5 000 IU/kg EPO 5 d(即P7-P11).A、B2组分别于P2(腹腔注射第1次药物后6h)、P7、P12,各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只新生大鼠取脑,以矢状缝为标志分为左右半脑,右侧脑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EPO受体(EPOR)水平,左侧脑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EPOR mRNA水平;A、B、C3组于P7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新生大鼠灌注取脑,余续养,4组均于P12灌注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EPOR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HE染色示B组海马锥体细胞界限不清、层次紊乱,细胞数目减少,脑室扩张,周围白质有囊性软化区域形成;EPO干预组较B组病理改变减轻,早期干预组更明显.2.B组较A组EPOR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随日龄的增加EPOR与EPOR mRNA表达有下降趋势.3.B组MBP表达(107.46±3.65)较A组(146.78±3.13)明显减少(P<0.05),EPO干预组较B组表达增加,且C组(126.25±4.42)较D组(117.35±3.42)增加更明显(P<0.05).4.B组GFAP表达(P7、P12分别为141.46±11.92、149.48±13.59)较A组(P7、P12分别为120.63±13.32、119.74±12.48)增加(P<0.05),P12时EPO干预组表达较B组降低,C组(134.59±12.19)与D组(137.27±1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对出生后感染所致的脑白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甲期应用优于晚期,其机制可能与感染可使新生大鼠脑组织EPOR表达增加及EPOR表达随日龄增加而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制作HIBD模型,设置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NGF治疗组,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新生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术后4、7、14、21 d)海马齿状回(DG)巢蛋白(nestin)表达、BrdU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各时点HIBD对照组nestin、Brd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增加(P均<0.05);各时点NGF治疗组nestin、Brd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和HIBD对照组增加(P均<0.01).结论 早期给予外源性NGF治疗可促使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nestin、BrdU的表达增加,NGF治疗可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增殖再生,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巾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C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及长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CC组,每组16只;HIBD组及CC组经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制作HIBD模型,CC组在HI前、HI后0 min、24 h、48 h、72 h给予CC 20 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同时从生后10日龄起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新生细胞,剂量50 mg/kg,每12 h 1次,共5次。12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和海马CA1区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化Caspase-3)的表达情况,TUNEL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余各组大鼠28日龄时行Y迷宫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结果三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均可见Brd U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8,P0.01);HIBD组、CC组Brd U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均可见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77,P0.01);CC组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较HIBD组显著减少,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中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92,P0.01),以HIBD组最多,假手术组最少,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Y迷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达标所需训练总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5,P0.01),以HIBD组所需训练次数最多。24 h后正确反应率在三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4.99,P0.01),以HIBD组大鼠正确反应率最低。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以改善HIBD大鼠长期学习记忆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宫内感染对早产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孕鼠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宫内感染动物模型,探讨宫内感染对胎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对早产新生大鼠远期脑发育的影响。方法:妊娠18 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感染组和高剂量感染组,对感染组分别给予0.3 mg/kg和0.6 mg/kg LPS腹腔内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 h后处死部分大鼠(n=7),取胎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TUNEL法观察胎鼠脑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部分孕鼠继续怀孕至21 d前诱导分娩,将新生早产鼠饲养至42 d行迷宫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宫内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等病理改变,感染组胎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对照组8.00±0.36 vs低剂量感染组32.41±5.36,高剂量感染组66.41±7.61,P<0.01),且神经细胞的凋亡随着宫内感染的程度加重而增多。感染组大鼠Y型迷宫试验达标所需的训练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对照组56.8±3.7 vs低剂量感染组117.8±8.7和高剂量感染组194.4±13.7,P<0.01),记忆保持中正确反应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0.92±0.06 vs低剂量感染组0.62±0.09和高剂量感染组0.37±0.09,P<0.05)。结论:宫内感染可导致胎鼠脑神经细胞的凋亡,并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影响其远期智能发育。[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69-57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及新生神经细胞的分化.方法选择7、14、28、60、180 d 5个日龄组SD大鼠,每组8只,雌雄不限.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以β微管蛋白(TuJ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检测不同日龄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了解新生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比例.结果5个日龄组大鼠均有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发生现象,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菱形等,胞核较大,分布于整个颗粒细胞层.日龄7、14、28、60、180 d组大鼠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58.07±5.37、141.28±7.27、116.93±9.24、76.56±6.88、41.42±4.45,随着日龄的增长,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数量渐减少(P<0.05);日龄7、14、28、60、180 d组大鼠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TuJ1的比例分别为81.6.%、78.9%、83.9%、80.2%、82.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新生细胞中4%~5%为GFAP阳性.还有少数齿状回的BrdU阳性细胞并不同时表达TuJ1或GFAP.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不同日龄大鼠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细胞增殖现象,而且随着日龄增加,神经元再生的能力渐减弱,新生细胞多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7.
细菌内毒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远期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远期智能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大鼠LPS+HIBD模型,于新生大鼠缺氧前4h给予腹腔注射LPS0.3mg/kg,HIBD组和对照组仅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采用迷宫实验观察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LPS+HIBD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HIBD组,表现在达标所需反映次数明显高于HIBD组(P<0.05),而正确率支明显低于HIBD组(P<0.05),结论:LPS对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增敏作用,可进一步降低HIBD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以及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72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h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IU/kg,每天1次,连用3d。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nestin)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各时点HIBD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各时点干预组nestin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HIBD组均增加(P<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7d达高峰。结论早期给予rh-Epo可促使新生鼠HIBD后海马齿状回区nestin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HIBD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以及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72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 h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 IU/kg,每天1次,连用3 d.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 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 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nestin)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各时点HIBD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各时点干预组nestin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HIBD组均增加(P<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7 d达高峰.结论 早期给予rh-Epo可促使新生鼠HIBD后海马齿状回区nestin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HIBD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水平的影响,探讨EPO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30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HI)组、EPO组.HI组和EPO组新生大鼠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将大鼠置于37℃恒温的密闭容器中,以1.5 L/min的速度吸入80 mL/L氧气和920 mL/L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BD新生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做缺氧处理.EPO组新生大鼠建立模型后即刻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3000 IU/kg),假手术组和HI组注射等量的9 g/L盐水溶液,24 h后新生大鼠被全部处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法检测各组GSK-3β水平的变化.结果 HI组新生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a <0.01),EPO组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明显低于HI组(Pa <0.05).结论 EPO通过降低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的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拮抗神经元凋亡,发挥对HIBD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骨龄大于13岁、身高偏矮小的中枢性性早熟(ICCP)男童应用来曲唑(letrozole)治疗,观察该治疗方案对延缓骨龄老化和改善成年预测身高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骨龄大于13岁的ICCP男童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一组予来曲唑口服治疗6个月[2.5 mg/(m2·d),Qd];另一组为对照组,定期观察,不予特殊治疗。观察两组男童骨龄、生长速度、身高标准差积分、预测成年身高标准差积分、性征发育情况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来曲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开始6个月后,来曲唑组和对照组男童骨龄均显著增加,但来曲唑组男童骨龄增长(13.82±0.23岁)较对照组男童(14.47±0.30岁)明显缓慢(PPP结论 对骨龄超过13岁、身高受损显著的ICCP男童应用来曲唑能够有效减缓骨龄老化,改善预测成年身高,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中美两家医院的早产儿营养支持数据,以期找到差距及改善方法。方法 对2011年1 月至2012 年5 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NICU(PUMCH 组)及2011 年1 月至2012 年1 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辛辛那提大学医院NICU(CCHMC 组)收治的胎龄结果 PUMCH 组74 例、CCHMC 组82 例纳入研究。PUMCH 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大于CCHMC 组(PPPPPPP=0.018)。PUMCH 组败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CCHMC 组(32% vs 12%,P结论 PUMCH 组较CCHMC 组肠外营养时间延长、院内感染发生增加。需要推进强化母乳喂养、采取更积极的喂养方案以加快喂养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以胸闷为主诉的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的肺功能特点。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我院肺功能室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不典型哮喘患儿34 例为研究对象(不典型哮喘组),同期选取典型哮喘患儿34 例为对照,检测不典型哮喘组患儿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的肺功能,以及典型哮喘组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肺功能。结果 不典型哮喘组激发前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25 %、50 %、75%肺活量时的呼气峰流速(FEF25、FEF50、FEF75)、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75/25)分别为105%±12%、104%±12%、100%±7%、88% ±13%、90% ±14%、81% ±17%、73% ±25%、80%±17%,明显高于典型哮喘组患儿发作期肺功能各指标(PP>0.05)。不典型哮喘组激发后肺功能各指标与典型哮喘组发作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典型哮喘组缓解期和不典型哮喘组激发前水平。结论 支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不典型哮喘患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NSE、S-100B 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 例HIE 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 例)和EPO 治疗组(20 例),EPO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生后第2 天加用EPO,每日200 IU/kg 静脉注入,疗程7 d。另选择健康足月新生儿20 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3 组新生儿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2 组HIE 患儿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PP>0.05)。3 组新生儿生后第9 天血清NSE、S-100B 水平均低于第1 天水平(PP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可能有助于HIE 的早期诊断和判断HIE 脑损伤的修复程度;EPO 可能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3月龄(n=10)与12月龄(n=10)的雌性大鼠分别与3月龄雄性大鼠(n=20)合笼,以其子鼠为研究对象,分为适龄子代组和高龄子代组,每组40只。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定位及定量检测生后第7天两组海马组织巢蛋白(Nestin)、双皮质素(DCX)及生后第28天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定位检测生后第14天两组海马组织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表达情况;每组各检测指标随机取8只大鼠。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高龄子代组海马DCX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适龄子代组(P < 0.05),Nestin、NeuN及GFAP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高龄子代组海马齿状回(DG)区Nestin、DCX及PSA-NCAM的表达均明显低于适龄子代组(P < 0.05),而上述指标分别在两组海马CA1区、CA3区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龄子代组海马CA1区NeuN的表达高于适龄子代组(P < 0.01),两组CA3区和DG区NeuN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龄子代组海马CA1区、CA3区、DG区GFAP的表达均低于适龄子代组(P < 0.05)。结论 高龄妊娠可能引起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迁移受到抑制,并影响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最终导致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枸橼酸咖啡因干预组,每组16只。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80 m L/L氧气和920 m L/L氮气)2 h制作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及缺氧处理;干预组在缺氧缺血前、缺氧缺血后0、24、48、72 h给予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腹腔注射,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以等量生理盐水行替代腹腔注射。各组大鼠于12日龄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侧脑皮层下白质MB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左侧脑组织腺苷A1受体(A1R)和A2a受体(A2a R)m RNA的含量。结果 HIBD组左侧脑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干预组较HIBD组MBP表达增多,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HIBD组A1R m RNA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P0.05),干预组A1R m RNA较HIBD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能减轻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腺苷A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龄28 周以下超未成熟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存活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入住NICU 的胎龄结果 90 例患儿平均胎龄26±1 周,出生体重898±165 g,总存活率为57%,病死率9%,放弃率34%。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88%、BPD 85%、PDA 69%, ROP 68%,Ⅲ、Ⅳ级IVH 31%;存活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为83±18 d,出院平均体重为2419±300 g。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肺出血与严重IVH 为死亡或放弃的高危因素,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为保护因素。结论 目前国内超未成熟儿存活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肺出血、严重IVH 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2及TLR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布与新生儿败血症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114例为败血症组,另选取同期172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微测序技术(SNaPshot)检测TLR2(rs5743708、rs3804099)和TLR5(rs5744105)共3个位点的基因SNP,比较两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LR基因型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结果 TLR2基因rs3804099(C/T)和TLR5基因rs5744105(C/G)各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0.05);TLR2基因rs5743708位点在对照组与败血症组的基因型均为GG,未发现突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OR=3.065, PPP>0.05)、rs3804099(OR=0.876, P>0.05)和rs5744105(OR=0.820, P>0.05)基因多态性不是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rs5743708、rs3804099和rs5744105可能均不是新生儿败血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BCR/ABL阴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情况,并分析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与该部分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180例初诊BCR/ABL阴性B-ALL患儿IKZF1基因拷贝数异常情况。根据有无IKZF1基因缺失将其分成两组:IKZF1缺失组和IKZF1正常组。回顾性分析IKZF1拷贝数缺失与BCR/ABL阴性B-ALL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儿中共有27例(15.0%)患儿发生了IKZF1缺失,其中IKZF1基因8个外显子全部缺失者4例,单纯1号外显子缺失者17例,4~7号外显子缺失者3例,2~7号外显子缺失者3例。IKZF1缺失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水平及流式MRD-高危组患儿的比例明显高于IKZF1正常组;IKZF1缺失组患儿多发生在无特殊融合基因异常的BCR/ABL阴性患儿,且IKZF1基因缺失患儿易伴随出现11、8、5、7、21号等染色体的异常。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无病生存率(DFS)明显低于IKZF1正常组(0.740±0.096 vs 0.905±0.034,P=0.002)。Cox法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WBC、初诊时脑脊液状态、泼尼松松试验反应情况、染色体核型后,IKZF1缺失仍不利于患儿的DFS(P结论 部分BCR/ABL阴性B-ALL患儿存在IKZF1缺失,IKZF1缺失为BCR/ABL阴性B-ALL患儿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IL-8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共140例(败血症组49例,局部感染组91例)为研究对象,非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清中IL-6和IL-8水平的差异,分析各指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结果治疗前败血症组IL-6、IL-8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IL-6和IL-8在局部感染组中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败血症组IL-6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局部感染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8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ROC曲线分析显示:当IL-6取32 pg/m L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8%、79.6%、81.6%;当IL-8取54 pg/m L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7.6%、63.8%、67.2%;IL-6+IL-8联合诊断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6.2%、82.6%。结论 IL-6、IL-8参与炎症反应,且两者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IL-6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高于IL-8,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