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包展程  吕存贤 《新中医》2021,53(4):50-5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2组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管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后6 h、3 d、7 d,2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 d、7 d,治疗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7 d、30 d,2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后当天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与对照组的1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加快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平均切口长度都比观察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存在明显的下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的特点,对患者的手术创伤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Gamma钉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PFN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低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患者受到的创伤更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及传统治疗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住院期间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 d、3 d,快速康复组VAS评分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期间总费用少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患者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下肢深静脉栓塞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上均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脑血管意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传统治疗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的疼痛体验,促进患者髋关节快速康复,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45例和DHS组35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治疗前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DHS组总有效率为80%,PFNA组为98%,PFNA组的疗效优于DHS组(P0.05)。FP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或者短于DHS组(P均0.01),2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髋关节功能、畸形、运动范围和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PFNA组的功能评分和运动范围评分明显高于DHS组(P均0.01),而畸形评分明显低于DHS组(P0.01),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朱文虎 《河南中医》2014,(12):2436-243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骨折初、中、后期给予辨证施治。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且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胶囊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术后髋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行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评价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疼痛、肿胀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活动优良率8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术后疼痛评分、肿胀值改善更为明显(P<0.05);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云南白药胶囊利于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失血,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粗隆骨骨折手术(PFNA)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用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内服。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卧床、住院、患肢肿胀消退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能缩短术后下床活动、住院、肿胀消退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平乐正骨手法复位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中医平乐正骨手法复位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治疗。结果: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平乐正骨手法复位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快速有效地术中复位,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情志护理对肾虚血瘀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骨代谢生化指标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本院接受PFNA手术治疗的肾虚血瘀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7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情志护理;观察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骨代谢生化指标及VAS评分改变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87.88%,高于对照组的6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ALP术后2周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1、2周VAS评分较术前、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24周腰椎BMD、髋关节Harris较手术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可显著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骨代谢,减轻术后疼痛状况,加速髋关节康复,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