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先锋霉素V与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及抗坏血酸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先锋霉素V与前三种注射液配伍在48h内是稳定的,可以联合使用,与抗坏血酸注射液配伍,应在6h内使用、紫外羟胺法用于先锋霉素V的稳定性研究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头孢哌酮钠与五种输液配伍稳定性进行探讨,以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头孢哌酮钠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在室温下(25-30℃)配伍稳定,24h内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头孢哌酮钠与五种输液配伍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克卉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03-104
目的对头孢哌酮与五种输液配伍稳定性进行探讨,以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的稳定性。结果头孢哌酮钠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在室温下(25~30℃)配伍稳定,24h内含量变化不大。结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哌酮钠溶液的含量及其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方法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方法考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4种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在常温(20℃)和高温(38℃)条件下可以配伍。  相似文献   

5.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在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分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脂肪乳注射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溶液6 h内的维生素A、E、K1的含量变化,采用显微镜法检测乳滴大小,并观察静置溶液外观有无分层、破乳以及颜色的变化。结果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不同输液配伍后放置6 h,均未见外观变化,乳滴粒径相对稳定。维生素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下降,其中在脂肪乳和葡萄糖输液中相对稳定。结论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能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克卉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S):103-104
目的对头孢哌酮与五种输液配伍稳定性进行探讨,以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头孢哌酮钠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的稳定性。结果头孢哌酮钠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在室温下(25~30℃)配伍稳定,24h内含量变化不大。结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哌酮钠溶液的含量及其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方法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在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分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脂肪乳注射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溶液6h内的维生素A、E、K1的含量变化,采用显微镜法检测乳滴大小,并观察静置溶液外观有无分层、破乳以及颜色的变化。结果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不同输液配伍后放置6h,均未见外观变化,乳滴粒径相对稳定。维生素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下降,其中在脂肪乳和葡萄糖输液中相对稳定。结论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能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在5种液体中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黄芪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注射液(5%GS)、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用酸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考察黄芪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后的外观、pH值,吸光度值及TLC的变化。结果:黄芪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后的外观、吸光度值、TLC无显著变化,pH值接近中性。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与10%GS、5%GS、0.9%NS、5%GNS、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但应临用配制,并于24h内用完。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注射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及溶血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试验。结果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强光(4 500±500)Lx、(40±2)℃两种条件下,24 h内,主药含量和降解产物均无明显变化。注射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分别与2种输液配伍后无溶血现象和凝集现象。结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与2种输液配伍24 h内稳定,临床上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氟罗沙星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4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做出讨论,并得出氟罗沙星在5%及10%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性好可与二者配伍。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产生白色沉淀,含量明显下降,因此临床使用时,不能与有含氯化钠的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生脉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与2种输液配伍,在室温条件下放置5 h,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的人参皂苷Rg1含量,并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形状,测定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生脉注射液与2种输液配伍后,其外观无显著性改变;配伍后注射液中的微粒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多;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1 h后人参皂苷Rg1含量明显下降,与0.9%NS 250 ml注射液配伍5 h内人参皂苷Rg1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与5%葡萄糖注射液相比,生脉注射液在0.9%NS注射液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适合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芪注射液与常规输液配伍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几各常规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按临床使用的配伍方案,制备黄芪注射液与几种输液配伍的溶液。仪器法测定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和配伍稳定性。结果:黄氏注射液与5%葡萄糖氯化钠,0.9%氯化钠,林格液对溶液配伍中,外观,PH及紫外吸收光谱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数量未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结论:黄芪注射能够与常规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3.
肿节风注射液具有抗病毒、抗菌、镇痛消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由于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往往会增加[1],为探讨肿节风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微粒变化的情况,分别将其用5%、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临床(儿科)常用浓度,测定微粒数,选择出最适宜与肿节风注射液配伍的输液,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室温24小时内甲磺酸非诺多泮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非诺多泮注射液与三种输液配伍后,24小时内非诺多泮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同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结果在室温条件下,甲磺酸非诺多泮与上述三种输液配伍24小时后,外观、pH值、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甲磺酸非诺多泮注射液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室温6小时内利巴韦林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与3钟输液配伍后,6小时内利巴韦林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同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利巴韦林与上述3种输液配伍6小时后,外观、pH值、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6.
部分抗生素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水解,因此,临床上抗生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给临床提供科学用药依据,现对注射用青霉素G钠、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乳糖酸红霉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的稳定性做以初步探讨。一、配伍结果 1.三种抗生素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同时间的百分含量(见表1)。 2.二种抗生素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同时间的百分含量(见表2)。  相似文献   

17.
潘力  廖厚知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98-10,991,083
目的:考察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果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测定盐酸氨溴索分别在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后8h内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8h内的外观及pH值的变化.结果:室温条件下8h内,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后外观色泽、澄明度、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配伍,8h内是稳定的,可用于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四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分别与上述4种输液进行配伍,在0-6 h内测定pH值、微粒变化、细菌内毒素含量及含量变化。[结果]分别与上述四种输液配伍后,每毫升中粒径分别≥10μm和≥25μm以上的微粒数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小粒径的微粒数有明显增加;细菌内毒素含量:0 h及6 h均〈3.0 EU.mL^-1,且随放置时间的增长有明显增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含量下降约10%,而与其他3种输液配伍后含量下降不超过5%。[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使用,但不能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低浓度(5 mg.mL^-1 L)在0-6 h内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定时定量取样 ,在各自的λmax处测定其 A值 ,计算百分含量 ,判断两者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 :将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及利巴韦林注射液同时加入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5 %及 1 0 %葡萄糖、5 %葡萄糖氯化钠等输液中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稳定的。结论 :甲磺酸培氟沙星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配伍应用于上述各输液中。  相似文献   

20.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0.9%N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低分子右旋糖苷、5%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分别观察及测定25℃,24h内各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各配伍液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变化,另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其配伍后有无新斑点产生。[结果]在室温条件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后,24h内含量、pH值和性状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增加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薄层色谱鉴别中也无新斑点产生。[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与0.9%NS,10%GS,GNS和低分子右旋糖苷,5%木糖醇这五种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