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了解洪灾13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预后情况,以及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200例经历1998-199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特大洪灾且经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被归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的灾民再次进行调查。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进行筛查,实际入组184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组(n=162例)和PTSD症状阳性组(n=22例);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查两组的人格特征。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结果:洪灾13年后PTSD症状持续阳性比率为12.0%(22/184)。康复组EPQ-RSC外向人格得分高于PTSD症状阳性组[(51.8±10.7)vs.(45.1±13.2),P0.05],神经质人格得分低于PTSD症状阳性组[(46.5±10.1)vs.(58.3±1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等变量后,神经质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OR=3.63,95%CI:1.05~12.54)。结论:洪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持续存在的情况值得重视,神经质人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抑郁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和心理医学科门诊经双向转诊完成临床诊断,共纳入126人,分为三组:FD组为符合罗马III FD标准,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标准的患者(n=43);抑郁症组为符合DSM-IV抑郁症标准,不符合罗马III FD标准的患者(n=35);FD伴抑郁症组为同时符合以上FD和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n=48)。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分别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和抑郁焦虑水平。结果:FD伴抑郁症组的EPQ精神质[(48.7±7.9)vs.(43.6±8.1)]和神经质[(64.3±9.6)vs.(56.9±13.4)]得分高于FD组(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FD者[(47.1±11.3)vs.(54.0±14.2),P0.05]。FD患者的HAMD-17、HAMA和MADRS总分与EPQ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r=0.25~0.62,均P0.05),与外向性程度呈负相关(r=-0.407~-0.431,均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共病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存在较明显的精神质、内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目的 :研究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 :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中的急性应激障碍 (ASR)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诊断标准 ,对因车祸住我院治疗的 81例患者进行诊断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及症状记录表等进行测评。结果 :车祸后 3个月 ,81例中有 33例 ( 4 0 7%)曾经符合ASR诊断标准 ,31例 ( 38 3%)符合PTSD诊断标准。与非PTSD组比较 ,PTSD组SCL -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它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 (P <0 0 5~ 0 0 1)。PTSD组情绪稳定度倾向不稳定型 ( 38 71%)的比率高于非PTSD组 (P <0 0 1)。与PTSD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为EPQ问卷中神经质、L量表及性别。结论 :车祸事件后PTSD并非罕见 ,与性别及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汶川地震后不同安置社区中受灾群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抑郁症状的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四川彭州市新兴镇两个聚居点的全部居民约2000人进行了普查,抽取其中信息完整的轻度受灾群众209人,其中原址安置居民100人,迁址安置居民109人。采用自编灾后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测量围创伤期变量、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结果:迁址安置组IES-R得分和CES-D得分均高于原址安置的受试[(37.21±15.12)vs.(32.82±14.96),P=0.036;(22.49±8.95)vs.(19.52±8.86),P=0.017];在不同组受试的回归分析中,震后人际关系变化对PTSD症状在迁址组中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在原址组中预测作用为正[(β=-0.277)vs.(β=0.176)];财物损失对PTSD症状在迁址组中没有显著预测作用,但在原址组中亦有负性预测作用[(未进入方程)vs.(β=-0.326)]。结论:不同的安置方式会对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造成影响,迁址安置的群众在PTSD和抑郁症状上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芦山地震后儿童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讨地震后2周儿童ASD症状和抑郁症状对地震后6周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是否存在预测作用。方法:选取经历芦山地震的10~14岁儿童197例(男生93例,女生104例),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RI)和简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分别于地震后2周和6周进行测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地震后2周儿童在ASDS上得分为(36.5±10.9),检出率为28.6%,在DASS抑郁维度上得分为(3.3±2.8);6周儿童在UCLA PTSD-RI上得分为(18.5±12.6),检出率为8.2%,在DASS的抑郁维度上得分为(3.3±3.5)。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2周儿童ASDS得分对6周UCLA PTSD-RI得分(β=0.59,P0.001)和DASS抑郁维度得分(β=0.29,P0.001)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周儿童DASS抑郁维度得分对6周儿童UCLA PTSD-RI得分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震后儿童ASD症状对随后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地震后6周内的抑郁症状可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烧伤康复期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创伤后成长(PTG)的发生状况,并探讨其与神经质人格、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共纳入110例烧伤康复期患者,选用PTSD检查表-平民版(PCL-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FFI-N)、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等进行评估。结果:烧伤康复期患者PTSD症状在已婚(F=5.66,P=0.019)、低家庭年收入(F=7.97,P=0.006)、高神经质人格水平(F=34.24,P0.001,Partial η~2=0.259)的个体中水平较高;PTG得分在女性(F=6.44,P=0.013)、高心理弹性水平(F=14.87,P0.001,Partial η~2=0.132)中水平较高;神经质人格与心理弹性对PTG存在交互作用(F=4.47,P=0.037,Partial η~2=0.044)。结论:烧伤康复期患者中,已婚、较低家庭年收入、高神经质水平者的PTSD症状的程度较重,女性、高心理弹性水平者的PTG水平较高,心理弹性可以调节神经质人格与PTG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舟曲泥石流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发生率,为灾区居民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293名灾区居民进行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按照有无PTSD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在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受灾程度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 1灾区居民PTSD症状群筛查总阳性率为34.47%,创伤经历反复重现组阳性率最高(86.35%);2两组在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亲人死亡、房屋是否倒塌、有无伤残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6,0.000,0.000,0.000,0.017,0.026);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PTSD的预测因素,分别为女性、未婚、亲人死亡、受教育程度相对低和有房屋倒塌者(OR=2.34,0.34,0.45,0.77,0.71)。结论舟曲泥石流灾区居民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不同特征的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舟曲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关系,为灾后的远期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心理弹性量表对舟曲244名受灾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泥石流5年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者有82例(33.6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21.049,P0.001);PTSD阳性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得分均低于PTSD阴性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PTSD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总分呈负相关(r=-0.423,P=0.000;r=-0.158,P=0.014)。结论:泥石流给受灾居民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续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重视居民远期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参加汶川地震中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590名男性救援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问卷(PLC-C)测量,并将其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地震暴露初期个体心理特征问卷(SRQ)和灾后个体认知特征调查问卷(PTCI)测量结果,并利用Log 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危险因素。结果 PTSD患者与其它男性救援者相比较在SRQ(10.75±3.75/3.29±3.31)和PTC I(104.72±29.13/55.94±20.16)上的得分明显较高(P0.001),其PTSD症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男性救援者(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因素包括运送炸药(OR=2.76)、排除危房(OR=0.47)、PTCI(OR=0.97)和SRQ(OR=0.77)。结论汶川抗震救灾6个月后男性救援者的PTSD患病率与执行任务种类如运送炸药、排除危房以及第1个月地震暴露时的应激反应和对地震的认知评价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PTS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组15例无躯体损伤的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CL-C量表得分52~79分,平均(62±8)分]为实验组,15例经历精神创伤事件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且PCL-C量表得分12分[(得分0~11分,平均(4±4)分]的预恢复人群(预恢复至常态/基本无症状)为对照组,两组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并分析其与PCL-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间非参数检验除白介素IL-2有显著性差异外(Z=-2.780,P=0.005),其余3项生物学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血清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PCL-C量表得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白介素IL-2水平异常,其免疫学水平及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一线救援官兵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接受专业心理保障6周后,随机抽取206人(军龄<2年者54人,军龄>2年者152人),用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PCL)、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SCSQ)和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hort Scale,EPQ-R)进行调查.结果:PCL得分高于分界值的有4人,占1.94%;PCL得分与消极应付方式、EPQ的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48、0.67,P<0.01),与EPQ的E量表得分负相关(r=0.30,P<0.01);军龄<2年者的PCL总分及闯人性症状、回避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军龄>2年者[如总分(31.0 ±14.9)vs.(26.3±8.6),P<0.05].结论: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接受专业心理保障6周后部队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较低;军龄<2年者及消极应付方式和神经质人格人群应是心理服务关注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突发群体事件受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期检出率与暴露时间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家医院突发群体事件受伤住院的161名伤员在受伤第3、4周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事件影响量表(IE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测查,完成测查155例。突发群体事件2个月后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Ⅳ-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SCID-I/P)对128名伤员(失访27名)进行检查和精神科诊断。结果:样本中PTSD检出率为41.4%(53/128),男性与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vs.48.6%,P0.05)。男性暴露时间1 h者的SRQ20、IES得分低于暴露时间≤1 h者,女性暴露时间不同者SRQ20、IES得分无明显差异。男性暴露时间1 h者的PTSD检出率低于暴露时间≤1 h者[32.7%(16/49)vs.54.1%(20/37),P0.05],女性暴露时间不同者PTSD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社会总支持、内支持、外支持得分与SRQ20、IES测评结果均不相关(r=-0.26~0.24,均P0.05)。PTSD伤员与非PTSD伤员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突发群体事件男性受伤者中暴露时间1 h有较低的PTSD检出率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与PTSD的发生可能无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获得性残疾人的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某区选取获得性残疾人217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第五版(PCL-5,以得分≥33分为PTSD症状筛查阳性标准)、D型人格量表(DS)进行调查。结果:满足PTSD症状阳性标准者占12.8%,残疾持续6~10年和11~15年者的PCL-5总分[18(0,70)、15(0,66)]和PTSD症状阳性率(26.3%、22.2%)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消极情感维度是PTSD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OR=20.07,95%CI=4.81~83.70),意外事件致残组PTSD症状阳性风险高于疾病致残组(OR=5.50,95%CI=1.58~19.13)。结论:获得性残疾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残疾后持续存在,消极情感和致残原因是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神经质量表(Nf)对急进高原800名新兵进行团体心理测评。结果:①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0.1%和31.4%,其中,重度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1%和2.3%,抑郁发生率为19.5%,其中,重度抑郁为0.4%;②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著高于平原新兵(t=2.462;P0.05)。SAI和TAI得分显著低于平原新兵(t=-3.681,-4.509;P0.01);③急进高原新兵年龄≤18岁组TAI得分显著高于≥21岁组(F=3.534;P0.05),文化程度低组TAI得分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组(t=2.426;P0.05);④STAI得分和SDS得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失眠、神经质、高原反应呈显著正相关(r=0.286~0.679;P0.01)。结论:急进高原新兵存在状态、特质焦虑以及抑郁。特质焦虑呈现一定的年龄和文化特征,状态-特质焦虑、抑郁与创伤后应激、失眠、神经质、高原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气质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本研究通过采用外部行为特征—气质调查表(FCB-TI)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380名四川某地教师进行了研究。结果①气质特征中敏捷性、坚持性、情绪反应性、耐受性及活动性均与PTSD的状况存在相关。PTSD阳性检出率为24.2%,在阳性检出者中敏捷性与情绪反应性与PCL-C的总分存在相关;②在PCL-C量表的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因素及总分上男性组得分与女性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3.645,2.616,2.860;P<0.01);③在PCL-C量表的警觉增高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因素及总分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0,3.890,4.525,5.113;P<0.01);④回归分析显示,情绪反应性、年龄、敏捷性、性别、坚持性及活动性6个变量对PTSD的状况存在预测作用。结论气质差异是解释创伤性应激障碍状况的一个变量。  相似文献   

16.
<正>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PTSD导致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n=18)和PTSD组(n=30),采用单一延长刺激法复制PTSD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检测行为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心肌ERS分子的表  相似文献   

17.
SARS患者、疫区公众PTSD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SARS患者、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应激源-认知问卷、经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IE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尊量表(S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14例SARS患者,93例疫区公众进行测试。结果:①SARS患者PTSD可疑者检出率为55.1%,疫区公众为31.1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840,P=0.000);②相关分析结果:SARS患者、疫区公众PTSD可疑者发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源强度与特征的不同;消极应对方式是SARS患者、公众发生PTSD症状的危险因素.自尊是SAILS患者发生PTSD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①SARS事件应激暴露强度不同相关人群中均产生了PTSD症状。SARS患者PTSD可疑者检出率较高。②组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源强度的不同,不同人群产生PTSD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PISD)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及其与PTSD的相关性,为理解临床的症状特点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组15例无躯体损伤的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PCL-C量表得分>50分),15例经历精神创伤事件未发生PTSD且PCL-C量表得分<12分的预恢复人群,两组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其进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上述3项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对两组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行t检验(t=0.518,P=0.608)和5-羟色胺水平行t检验(t=0.199,P=0.844)及多巴胺水平行非参数检验(Z=-0.249,P=0.803(双侧)),上述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PTSD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对PTSD组的上述3项生物学指标与PCL-C量表得分做相关性研究,均显示无显著相关。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及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两个受灾严重程度不同地区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情况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进行调查,探讨影响灾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和自编背景资料对极重灾区四川绵竹和重灾区陕西宝鸡地区共12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四川绵竹的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陕西宝鸡地区,但在PTSD症状严重程度(t=0.181,df=1265,P=0.857)上差异并不显著,只在PTSD症状检出率(χ2=8.766,df=1,P=0.003)上差异显著,绵竹地区的PTSD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宝鸡地区。结论:极重灾区PTSD的检出率更高。性别、年龄、被困、亲友受伤和目睹死亡是PTSD症状的有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在台风灾后受损情况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台风灾后受损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测表(PCL-5)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经历过台风的311名海南省受灾民众进行调查。结果:①PTSD在述情障碍组中的症状阳性率(10.2%)显著高于非述情障碍组(3.4%),述情障碍在PTSD症状阳性组中的阳性率(70.0%)显著高于非PTSD症状组(42.3%)(χ~2=5.839,P0.05);②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持续性回避、认知和心境的消极改变以及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维度得分及PCL-5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9,-4.772,-3.881,-5.643,-5.109;P0.001);③台风灾后受损情况,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述情障碍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r=0.305,0.131,0.333;P0.05);④台风灾后受损情况和述情障碍分别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6,t=5.112,P0.001;β=0.298,t=5.723,P0.001),述情障碍在台风灾后受损情况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上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165,t=3.133,P0.01)。结论:述情障碍在台风灾后受损情况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上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