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多起食用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探讨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方法,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8日-7月10日共报告食物中毒患者21例,其中重症6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与患者发病前食用的织纹螺高度相关。采集剩余织纹螺样品和患者尿样送实验室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温州市龙湾区和瑞安市两地共报告的21例患者均为食用织纹螺中毒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四肢麻痹等症状,经对症治疗,治愈20例,死亡1例。4份患者尿液样本检出河豚毒素(TTX),其含量分别是135μg/L、31μg/L、5μg/L和3μg/L,1份食剩织纹螺样本中检出10.3 mg/kg的TTX。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该起食用织纹螺食物中毒事件为河豚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3年-2015年浙江4个沿海地市典型海产品中河豚毒素的含量情况。方法按照代表性、适时性和随机性原则,在网店、食品商店和农贸市场采集新鲜贝类、织纹螺和烤鱼片样本,采用亲水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进行河豚毒素定量检测。结果浙江沿海地市3大类典型海产品中,织纹螺样品河豚毒素检出率最高(93.3%,14/15),浓度最高达15.75 mg/kg;烤鱼片样品河豚毒素检出率为6.2%(10/161),最高浓度为1.79 mg/kg,网店销售和散装烤鱼片的检出率相对较高;新鲜贝类样品均未检出河豚毒素(0/115)。结论浙江沿海地市织纹螺普遍存在河豚毒素,建议继续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部分烤鱼片样本检出河豚毒素,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以保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温州市织纹螺引起中毒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为预防织纹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51份生鲜带壳织纹螺待测样品,形态学鉴定织纹螺品种,采用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AOAC Official Method 2011.02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法》分别测定织纹螺样品中河豚毒素和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51份织纹螺样品中,34份为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17份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半褶织纹螺样品河豚毒素含量为0.005~64.1 mg/kg,西格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为0.003~0.128 mg/kg;51份织纹螺样品均未检出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论温州市半褶织纹螺和西格织纹螺中不含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化学成分为河豚毒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误食嘉兰植物引起的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毒素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展开事件调查,结合血液生化指标对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可疑食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现场采集的嘉兰植物、剩余植物块茎、病人血液和尿液进行毒素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UPLC-MS/MS检测,确定此中毒事件是误食嘉兰植物引起。嘉兰植物根块中检测出秋水仙碱与秋水仙碱苷,含量分别为1.19 mg/kg和0.20 mg/kg;嘉兰植物茎中检出的秋水仙碱与秋水仙碱苷含量分别为0.16 mg/kg和0.02 mg/kg;剩余植物根块中检测出的秋水仙碱与秋水仙碱苷含量分别为207.17 mg/kg和17.22 mg/kg;病例2血液和尿液中均检测出秋水仙碱,含量分别为0.36 ng/ml和34.20 ng/ml;病例4血液和尿液中检测出的秋水仙碱含量分别为0.71 ng/ml和146 ng/ml。结论 该...  相似文献   

5.
食用织纹螺中毒15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15例食用织纹螺中毒个案及影响因素。[方法] 个案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调查发现15例病人所食用的织纹螺均为同一来源.加工处理和食用方法相同.潜伏期为0.5~9h,症状轻重不一,也有食用后未发病者,剩余织纹螺毒力检测为每100g含28000鼠单位。[结论] 有毒织纹螺分布有很强的区域性。食用前处理方法和食用量多少对中毒无直接影响。但酒精可加重麻痹性贝毒中毒的临床症状。预防织纹螺中毒应加强卫生宣传,禁止食用织纹螺。加大卫生工商的监督管理力度。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力检测在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一起因食用被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调查。从 8例病人的血性水样便和所剩余食物盐水虾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找食物中毒的原因,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按食物中毒发生的调查方法,对患者和进食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环境卫生和烹调加工过程进行调查,并采集现场剩余食物、刀具案板及部分患者、食品从业人员的肛拭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在4份剩余食物、5份肛拭、2份刀具案板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中3份剩余食物中奇异变形杆菌近似数均大于105CFU/g。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导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一起食用河豚鱼干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食用河豚鱼干的4人均发生中毒,罹患率100.00%,患者尿样均检出河豚毒素.结论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食用河豚鱼干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一起食用地瓜米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5月30日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某村旅馆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和残留地瓜米进行检测。结果食用地瓜米的6例均发生中毒,罹患率为100.00%,其中1人死亡。住同一旅馆的另外3名旅客未食用地瓜米,且未出现类似中毒症状。6例中毒患者的潜伏期为20~50 min;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66.67%)、恶心(66.67%)、呕吐(66.67%)、全身软弱无力(100.00%)、四肢麻木(66.67%)、腹痛(66.67%)、腹泻(16.67%)、发绀(33.33%)及呼吸困难(16.67%)等。血液、尿液样本和残留地瓜米中均检出鱼藤酮毒素,5份血液样本中鱼藤酮含量分别为18.0、9.0、3.0、2.3和1.3μg/L,1份尿液样本中含量为2.1μg/L,残留地瓜米中含量为433 mg/kg。结论本次事件是由食用地瓜米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致毒成分为鱼藤酮。  相似文献   

11.
李玉枝  马道瑞  王荣贵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648-1649
目的调查了解某厂职工就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多汗等症状的致病原因,为快速处理食物中毒及救治患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食物中毒调查及处理原则,对采集到的剩余食物7份及病人呕吐物2份,用农药速测卡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病人呕吐物及剩余食物油麦菜和韭菜中均检出了农药对硫磷。结论这是一起因食用有机磷农药残留过量的蔬菜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应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加大对个体餐馆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一起食物中毒毒鼠强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启荣 《职业与健康》2005,21(8):1164-1165
目的应用气相色谱法对送检可疑样品进行毒鼠强测定,为中毒患者的诊断、临床抢救工作及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样品经处理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以峰面积定量。结果在送检剩余食物、呕吐物、血液、尿液、精盐等检品中,剩余食物1份、血液6份、呕吐物8份、尿液13份、精盐1份检出含毒鼠强成分,检出率34.94%(29/83)。结论经实验证实食物中毒为毒鼠强引起,应加强对毒物的监管,防止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在织纹螺体内的解剖分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织纹螺体内河豚毒素(TTX)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2004年导致福建仙游地区中毒事件的肇事种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为研究对象,将其软组织分为食道、肌肉和内脏三部分,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毒素分析。结果织纹螺的食道、肌肉和内脏组织中均含有TTX、脱水河豚毒素、三脱氧河豚毒素、单脱氧河豚毒素和加氧河豚毒素等成分,以色谱峰面积为准,trideoxy TTX在各组织中所占比例最高,85%以上,TTX次之。三种组织相比,TTX在内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三脱氧毒素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织纹螺不同组织中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与组成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织纹螺对河豚毒素的分配与代谢转化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起因食用变质黑木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中毒原因。【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及患者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起食物中毒为家庭内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3人,死亡1人。2名患者血液中检出米酵菌酸毒素。【结论】该起事件是一起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食物疑是黑木耳。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对采集到剩余食物3份、涂抹物2份及患者粪便3份,按GB/T4789-2003和WS/T9-1996检验,药敏试验按WS/T125-1999进行。[结果]从2份剩余食物、1份涂抹物和3份粪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在1份剩余食物、1份涂抹物和1份粪便中检出溶血性链球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确定该起疾病的致病菌。方法采集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剩余食物样本,依据GB 4789和WS/T 9—1996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肠毒素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是否为同源菌株。结果在剩余食物和3位患者的粪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LISA结果表明剩余食物与所有患者的粪便样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相同,为A型、D型、E型肠毒素。剩余食物与3号患者的粪便样本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PFGE图谱相似,具有同源性,与另两位患者有差异。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由金黄色葡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共同引起。PFGE方法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近期,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3方法对病人肛拭子、剩余食物、剩余加工原料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检出的沙门菌作血清学分型。结果:8份病人标本中检出7份存在沙门菌,另从剩余食物(饺子)和剩余加工原料(绞好的猪肉料)中检出沙门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沙门菌污染生猪肉病人购买后用该污染猪肉加工成饺子之后又食用未煮熟、煮透的饺子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49例患者食物中毒原因并进行临床干预。方法依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对中毒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及患者肛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查,并进行临床干预。结果剩余菜肴(虾类、贝壳类、牛肉冷盘)、肛门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经过补液、抗炎、对症、隔离、消毒处理,49例患者全部治愈,无继发胃肠道疾病爆发事件和死亡病例。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和可疑的危险因素,为提出合理建议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制定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对可疑食物进行分析,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集到疑似病例1例,可能病例51例。病例以腹痛、恶心、腹泻症状为主,进食盐水鸭是危险因素(OR=9.000,95%CI:2.397~33.788)。病人肛拭子及剩余食品中均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食用被嗜水气单胞菌污染的盐水鸭是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饭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