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是伤寒论的七版教材。该版教材在正文中每一章节的各级标题处均增加了英语标题,以符合现代双语教学的趋势,其目的正如在编写说明中提到的"提高学生中医经典翻译水平,适应中医药国际化需要"。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为:忠实(faithfulness)、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cy)。基于以上这些原则,笔者认为该教材中若干标题的英语翻译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中医术语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专业术语,其简明扼要,内涵丰富的特点要求把简洁性作为中医术语翻译的主要原则。本文通过对中医术语语义及逻辑关系的分析,从英语构词法入手,探讨中医术语的简译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英语”这一概念大约在 2 0世纪 80年代就有了 ,但那时的含义与现在有所不同。二十年前的“中医英语”主要指的是中医英语翻译 ,有关“中医英语”问题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翻译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准确性等方面。随着中医英语翻译的深入开展 ,人们开始关注英语在中医对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并对这方面的发展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试图构建所谓的“中医英语”。语言学意义上的“中医英语”的概念显然是受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按照ESP的理论 ,“中医英语”的定义应该是English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Purpose(ETCMP)。ETCMP既是“中医英语”的英语名称 ,也是“中医英语”的定义。目前“中医英语”作为一门课程 ,在许多中医院校中已经或者正在开设 ,但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本期发表的闻永毅、樊新荣两位老师关于建立中医英语语料库一文 ,提出了一个“中医英语”研究的新课题 ,值得认真探讨。张宏方老师提出应在中医教材中纳入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这一建议非常好 ,对于普及中医翻译和中医英语的基本知识、营造中医院校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加强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结合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尽管许多学者提出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但在翻译过程中,误译现象依然无法避免。本文从误译的原因、误译例析及翻译建议等方面,探析中医英语翻译的误译现象,以期对中医英语翻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是中医英语研究和发展的新趋势,语料库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形成中医英语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提供中医英译的参考标准和依据,最终促进中医英语学科的快速发展,为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服务。对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为基础的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和阐述了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对于中医英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中医学基础知识丰富的方剂学作为切入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医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难点,《方剂学》双语教学教材使用的现状,探讨了方剂学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认为应注重对中医术语的深层次诠释,保持中医英语名词术语汉英译名的统一性、国际性和稳定性,把握好中医症状、药物和方剂的功用及药物之间配伍关系的中医英语描述,其中尤为注意动词的使用,以期为其它学科的中医英语翻译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晶 《西部中医药》2012,25(3):39-40
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采用PBL教学法,对中医英语翻译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并通过教师布置中医翻译教学任务、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建立教学模块、翻译论坛讨论、设计在线中医翻译题库模块、考核管理等具体方法的实施,促进学生英语基础与中医专业有机结合,提高其中医英语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采用PBL教学法,对中医英语翻译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并通过教师布置中医翻译教学任务、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建立教学模块、翻译论坛讨论、设计在线中医翻译题库模块、考核管理等具体方法的实施,促进学生英语基础与中医专业有机结合,提高其中医英语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读李照国先生提出的中医术语翻译的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规定性五大原则,尝试对其进行补充,增加准确性原则、统一性原则、习惯性原则和学术性原则四方面,使之更好地为中医英译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中医医典的英语翻译便显得至关重要,而且中医的对外交流也需要相应的英语人才,因而产生了一门新型学科———中医英语。然而,由于中医学科本身独特的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回顾了李照国、Wiseman以及《WHO西太区中医术语国际标准》提出的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原则,并试述各原则的优势与不足。术语翻译过程是术语的二次形成过程。从术语学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术语形成的基本原则,本文指出中医学名词术语的翻译不妨参考ISO704制定的术语形成原则,注意透明性、连贯性与简洁性。透明性、连贯性、简洁性三大原则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医学名词术语的翻译,衡量并选择现行中医学英译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12.
为使中国的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之一,除了对中医原理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外,有必要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表达进行规范和统一,这有利于中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研究,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为了达到翻译的规范、统一,必先研究其差异所在,这就是本研究的宗旨.笔者希望广大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专家学者能正视现状,百家争鸣,促进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的早日统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翻阅对比近年来出版的中医药英语辞书,认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仍不统一,不够规范;提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规范应在准确性与简洁性原则的指导下,正确把握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内涵,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和借鉴新的译法,补充修正,去粗取精,去繁取简.具体可采用音译、借用现代医学术语、对汉文同义异名术语使用同一译语、区分一词数译与一词多义、一些术语翻译时可用句子表达、尽量少用介词及冠词等做法.  相似文献   

14.
郑玲  姜德友 《中医教育》2011,30(4):21-24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医英语翻译,并以诠释学翻译观探讨中医英语翻译的特征,中医和西医在体系和用语上存在巨大差异,形成诸多文化障碍,中医翻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视域融合过程,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特殊性,阐释和解释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特征之一,中医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5.
教材建设是构建中医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重点是探索总结对编写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本文尝试运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理论,并结合《中医专业英语》编写实践对中医英语教材编写所特有的原则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名词和术语 70年代出版的《简明中医辞典》和《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两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名词和术语作了一些初步的规范性工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名词和术语还存在着近山近水、见仁见智的地方。如“风痱”,在《中医名词术语选释》(352页)和《简明中医辞典》(93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中医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英译,探讨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方法根据四字格汉语的词法结构,对29个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进行分类,并从中提取出12个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以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为主要原则,以目前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国内外3位学者(谢竹藩、李照国、Wiseman)的中医术语英译词典为语料来源,对比分析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中动词英译特点,探讨中医术语英译方法。结果总结出中医四字格脾胃病机术语中动词的参考译本。结论四字格中医病机术语动词的翻译是关键;动词在英译时应做名词化处理以使其英译词条保持名词的特性同时兼具动词的特征。中医术语的翻译应遵循准确性和系统性,兼顾简洁性、民族性和回译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补"属于单字格中医术语,属于中医八法之一。与"补"有关的中医术语举不胜举,如滋补、补肝血、补气行血等等。甚至百姓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予以使用,此词重要性可见一斑。旨在通过对"补"字的中医内涵以及其英语翻译的数据进行文字分析,考证其英译选词的准确性。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研究,为中医英语术语的翻译,谨提鄙薄之见。  相似文献   

19.
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学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现在已经绽放在世界各个角落。然而,我们发现存中医术语的英译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误译、漏译、甚至乱泽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外的交流,不利于中医的进一步推广。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几项最基本的最急需明确的原则,这些原则不求涵盖整个中医翻译理论,但希望能对中医术语翻译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术语的英译是中医翻译和中医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医概念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医术语的一词多义和概念模糊的表述特征,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主要障碍。直译对应体现了术语翻译自然性、简洁性和回译性的要求,是中医术语英译的总原则;文化负载中医术语当以加注、意译等方式补偿其蕴含的文化色彩,以体现中医术语的民族性;中医术语的多义和模糊现象应在其使用的具体语境中体现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