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3例GIST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25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2例,结肠4例,直肠1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5例、直肠肿瘤切除1例;37例行开腹手术,29例完整切除,其中6例发现肝脏、大网膜转移,行联合脏器切除,2例广泛转移行姑息性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30例获随访,9例术后复发,其中7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手术切除是GIST治疗的首选,术前转移、Fletcher分级和是否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文庆  颜福根  沈彬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807-1808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的中晚期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患者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经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8例,稳定(SD)13例,有效率达76.2%(29/42),无肿瘤进展病例.化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Ⅱb期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Ⅲa期和Ⅲb期患者(P<0.05).27例肿瘤切除患者均恢复良好,未见肿瘤转移病例.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97例原发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7岁。肿瘤位于小肠(45.3%)、胃(42.3%)、结直肠(12.4%)。其中术后随访89例,中位随访时间33(6~96)个月,复发率43.8%(39例),死亡率20.2%(18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83.2%和64.3%。术后43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中位时间为28(9~74)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给予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原发高危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证实13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行胃大部切除6例,楔形胃切除3例,十二指肠楔形切除3例,空肠局段切除1例,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结论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改善GIST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回访资料。结果:48例均行手术治疗,胃局部切除5例,胃大部切除25例,全胃切除4例,食管下段切除1例,肠道部分切除9例,横结肠系膜切除1例,开关及活检术1例,余2例行包块切除。结果:根据Fletcher分级[1],中度及高度危险病例患者38例,低度危险5例,极低度危险5例。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者2例。术后30例患者推荐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0个月。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复发、转移10例,主要为肝脏、腹腔、肺、骨转移,复发时间多在2年以内,其中9例死亡,带瘤生存1例。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对Fletcher分级危险程度高的患者需辅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52.2%、47.8%。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胃肠道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并占全部软组织肿瘤的5%。根据组织学分析,原发恶性GIST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28%~60%。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近2年来,我们对8例转移性或手术不能切除的GIST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现对其疗效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1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3例中病变位于胃7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均行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历。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术后并发症2例经对症治疗痊愈,术后随访4~13个月肿瘤复发和转移2例。结论 GIST早期诊断困难,应结合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综合分析,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对复发或转移者争取行再次手术切除并联合药物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或无法手术的GIST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有明显效果,但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共67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局限性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确切转移性病灶;28例转移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2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12个月内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进展,在追加剂量后未能控制病情,患者行姑息性手术部分切除进展病灶后继续行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愈后,长期使用伊马替尼的患者肿瘤复发率较低,且多数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对于高风险的GIST患者推荐手术结合伊马替尼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小肠间质瘤(small bowel stromal tumors,SBST)发病率占全胃肠道GIST的20%~30%,居第二位。SBST的危险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及肿瘤破裂有关[1]。但本例巨大小肠间质伴瘤体破裂出血急诊入院,经手术切除小肠肿瘤后未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其生存至今未见复发,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1岁。患者于1周前始感下腹部胀痛,伴有尿频,无尿急尿痛。进食后出现腹胀明显加重,无畏寒发热。门诊以腹膜后肿瘤于2008年1月25日入院。检查:急性贫血貌,T 36.5℃,P 80次  相似文献   

11.
黎柏峰  王劲  祁江  谭祥云  李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6-137,14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对其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65例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段86例胃、结直肠癌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资料的临床价值。将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照手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分为两组,治疗组: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手术。分析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结果: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等临床资料显示出能够帮助诊断的显著性的差异。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资料不能确诊胃肠道间质瘤,但能够提供相当准确的临床诊断;GIST术后复发率很高,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防止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在靶向药物出现之前,完整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惟一潜在治愈方法。然而8,5%高危型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转移,5年无复发生存率约20%~40%。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作为靶向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彻底改变了晚期GIST治疗的困境。多个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COSOG Z9000试验、ACOSOG Z9001试验及EORTC试验)相继发现伊马替尼可显著提高中高危型GIST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率。最近,SSG XVIII/AIO试验研究获得了最新结果,发现3年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论在5年RFS或OS均优于1年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法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某院2011年1月~2014年2月住院并已经在外院确诊晚期胃肠间质瘤(并在外院证实术中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术后复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患者86例,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口服的患者34例;对照组给于环磷酰胺注射,疗程为8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获益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对照组获益率(86.04%),1年、2年治疗组及对照组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轻,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病变部位:胃底贲门17例(37.0%),胃体22例(47.8%),胃窦部5例(10.9%),占据胃壁两个部位2例(4.3%).肿瘤直径1.0-15.0 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11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1.3%(42/46),CD34阳性率80.4%(37/46).40例患者获随访,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 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钟广俊 《江苏医药》2012,38(2):158-160
目的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病变部位:胃底贲门17例(37.0%),胃体22例(47.8%),胃窦部5例(10.9%),占据胃壁两个部位2例(4.3%)。肿瘤直径1.0-15.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11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1.3%(42/46),CD34阳性率80.4%(37/46)。40例患者获随访,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呕血、黑便、腹痛或不适感、贫血及肠梗阻等临床症状。28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胃部间质瘤发生率及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5年,随访27例(96.43%),肿瘤复发与转移6例(22.22%),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全部恢复。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对原病灶、转移病灶进行切除,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 2 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 49 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 13例 (44 8% ) ,空肠 7例(2 4 1% ) ,回肠 5例 (17 2 % ) ,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 1例 (各 3 4% )。本组病例只有 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 2 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良性 2 1例 (72 4% ) ,恶性 8例 (2 7 6% )。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 ,平均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 ;2例术后 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 ,平均随访 2 6 4个月 ,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 ,1例肝肺转移 ;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 ,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 ,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张志栋  李勇  焦志凯  胡晓杰  张敬坡 《河北医药》2007,29(12):1318-13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45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3.4岁,发生部位分别以胃、小肠最为多见;临床首发多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瘤体差异恶性间质瘤与低度恶性间质瘤及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度恶性间质瘤与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5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低度恶性7例,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术后均无复发、转移;恶性19例,平均随访32个月,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 GIST是一种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肿瘤的大小、部位、核分裂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6年收治的26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结果 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7例(65%),高度恶性9例(35%).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高度恶性GIST).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延长生存期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3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5例。病理诊断3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31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结论 GIST发生在胃肠较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