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应用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弯的体会。方法本组共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13~21岁。特发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纤维瘤所致的脊柱侧弯1例,脊柱后突3例,结核病致脊柱侧弯1例。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11例,15例均获随访。结果15例患者均经矫正,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78.4°,术后为24.3°,平均矫正率为54.1%。结论钉棒系统对矫治脊柱侧弯矫形效果满意,具有操作方便,植入器械稳定性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余雨  李波  邵高海 《四川医学》2008,29(12):1641-1643
目的探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肋骨植骨治疗多发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7年4月对39例多发胸椎结核患者,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4—6周,侧前路彻底清除病灶,适当撑开矫正后凸畸形,行肋骨植骨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5—2年。结果39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症状完全缓解24例,治愈率61.53%;部分改善11例,好转率28.21%,合计恢复率为89.74%。所有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5.2°,最终一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2.4°,后凸角度平均丢失2.8°;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侧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胸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年龄36.5岁。结核病灶位于中、上段胸椎,累及1个~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后凸畸形10°~34°,平均18°。4例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2例。手术方法采用术前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4周,根据结核病灶破坏严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病例均选择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经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a~4a,切口一期愈合,未形成窦道,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胸椎结核全部治愈。术后后凸畸形成角平均为7°,平均纠正11°,随访期间畸形纠正无丢失。结论: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固定不稳定性或后凸畸形胸椎结核的治疗中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作用良好,有助于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1984年3月~1990年11月进行41例哈氏棒手术,本文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哈氏棒手术共41例;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弯29例,原发性侧弯2例,脊柱侧弯中男6例、女25例,年龄10~20岁,平均16.5岁;侧弯部位:胸段12例,胸腰段15例,腰段4例;侧弯程度:术前测得cobb角40~83°,平均62°,术后测cobb角26~49°,平均矫正37°,矫正率59.6%。矫治脊柱骨折脱位伴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49例。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Cobb角的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34个月,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7.4%和后缘81.2%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5.7%和后缘97.2%,Cobb角由术前平均28.3&#176;恢复为术后平均4.7&#176;。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按FranKel分级除A级5例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具有手术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等优点,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后X线片检查和临床分析。结果Cobb角由术前40~110°,平均62°,矫正至术后平均31.5°,平均矫正率为73.5%,“剃刀背”畸形消除。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弯畸形效果好,固定坚强,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腓骨骨折的固定对于胫骨髓内钉固定稳定性的重要影响。方法:本组17例胫腓骨骨折,其中男性12例,女.陛5例,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同时使用1,3管型钢板固定腓骨骨折。术后随访平均10个月,每次随访均记录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7例骨折全部愈合,无骨不连和骨折延迟愈合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12~19周,平均14.5周。愈合结果平均内外翻角度为-1.0&#176;(-3&#176;~5&#176;),前后成角1.6&#176;(-3&#176;~4&#176;)。结论:当胫腓骨骨折发生在远端同一水平,使用髓内钉固定胫骨的同时使用钢板螺钉固定腓骨,可以充分的加强胫骨骨折固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吕乔  刘卫华  阮安培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36-1838
目的:探讨一期产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对33例脊柱结核患者,男12例,女21例;年龄29-51岁,平均39岁。经2-4周正规抗痨治疗后,行一期产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术后获随访8个月-3年,平均20个月。结核感染治愈无复发,无1例植骨失败、假关节形成。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较术前平均矫正68.5%(术前Cobb角42.8&#176;&#177;3.5&#176;,术后13.5&#176;&#177;5.5&#176;),随访丢失2.8&#176;&#177;1.5&#176;。12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前Frankel A级1例、B级3例、C级6例、D级2例;术后Frankel A级0例、B级0例、C级3例、D级3例、E级6便。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彻底进行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防止术后后凸矫正角度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肘关节创伤性僵硬的手术松解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我科对21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结果随访7~18个月,平均11.4个月。术后肘关节伸直平均达9.6&#176;(0&#176;~30&#176;),屈曲平均达131.5&#176;(110&#176;~140&#176;),术后平均活动度119.6&#176;(110&#176;~140&#176;)。术后有1例切口表浅感染部分裂开,经换药后缝合创面愈合。其余病例未发现感染及术后再次异位骨化。2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分别于3、6个月后完全恢复。按照Ma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病例术前平均71.4分(51~88分),术后平均94分(83~100分),其中优8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1%。结论对肘关节创伤性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可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肖尚领  王鹏 《柳州医学》2009,22(4):204-205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C臂引导下治疗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5个伤椎,其中男性6例11个椎体,女性10例14个椎体。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例2个椎体前缘有少许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骨水泥渗漏。16例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次日即可佩戴要为下床活动,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5&#177;0.3分,下降为术后2.3&#177;0.2分;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96&#177;0.71增加到术后的2.22&#177;0.70(P〈0.01);椎体椎体中部高度由术前的1.91&#177;0.68cm增加到术后的2.26&#177;0.32cm(P〈0.01)。脊柱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4.2&#176;&#177;10.4&#176;,矫正至21.3&#176;&#177;10.2&#176;(P〈0.01)。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方法简单,安全高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郭林 《现代医学》2003,31(5):350-350
本院于 1997~ 2 0 0 2年应用后路节段性原位弯棒和Wiscon sin钢丝矫治胸椎脊柱侧弯 15例 ,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  15例中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15~ 30岁 ,平均18.5岁。 15例均为胸椎侧弯 (cobb角 38~ 72°[1] ) ,9例双胸弯、6例单胸弯 ,平均胸弯 5 2°。1.2 手术方法  15例均接受双侧 5 5mmCDHorizon(M 10 )内固定器械治疗 ,矫正力为平移和原位弯棒[2 ] 。采用后路融合和器械固定手术 ,较同样的前路手术上、下各多融合 1个节段椎体。使用 8个钩、4条Wisconsin钢丝固定 12个点 ,一般固定8~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腰椎“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36(平均23)个月。结果15例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5.1个月。术后后凸矫正角度平均29&#176;,1~3年随访后平均丢失2.1&#176;。结论在结核病灶清除后一期植骨并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哈氏棒手术和卢克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将卢克手术中的椎板下钢丝固定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的哈氏棒手术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我科自1995~1998年应用该技术治疗脊柱侧弯1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2~18岁,平均158岁。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1例,先天性脊柱侧弯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8例,其中KingⅠ型1例,KingⅡ型5例,KingⅣ型2例。术前科布角46°~98°,平均702°。应用单棒9例,分叉棒2例,椎板下钢丝3~5条,平均41条。术中失血400~1200ml,平均657ml。本组术前均做3~4wk…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护理的方法及作用。方法:为34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制定术前、术后康复护理计划并予实施。结果:术后14天膝关节屈曲均〉90&#176;,患膝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81&#176;(0&#176;-100&#176;)提高至105&#176;(95&#176;~110&#176;),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176;~117&#176;。结论:术前及术后早期即开始功能锻炼可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运用AF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术后经过随访的62例患者,对照测量术前、术后受伤椎前缘高度,按Flankel标准判断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0&#176;矫正到术后的平均40&#17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到92%。无明显腰疼及其他合并症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按Franke1分级提高了1~3级。结论:AF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肿瘤致腺体Ⅱ&#176;~Ⅲ&#176;肿大时行腺叶切除手术径路方式的选择。方法采用联合入路手术行Ⅱ&#176;~Ⅲ&#176;甲状腺肿腺叶切除术56例,并与同期临床资料相似采用传统手术入路的病例组相比较。结果联合入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6h,术后平均引流量35ml,平均住院时间5.2天,手术后平均随访39个月无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出现。与传统入路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入路法是甲状腺良性肿瘤致腺体Ⅱ&#176;~Ⅲ&#176;肿大行腺叶切除术的理想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7.
范富有  张遂莲 《中原医刊》2007,34(20):53-54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新方法 治疗膝内翻效果。方法 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畸形36例(36膝)。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期骨性愈合,畸形矫正满意,畸形矫正度数15°~35°,平均21°,关节立线及膝关节功能均良好。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腓骨头颈部截断治疗膝内翻畸形方法 简单、切口小、创伤小、胫腓关系稳定,矫形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根据唐三元分类法ⅠA型骨折19例,ⅡA型骨折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4例,C级3例,D级4例,E级3例,均在2周内行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和随访时分别进行Frankel评分和锥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片示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4°(15—48°)矫正到术后平均5°(0~10°),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8%(20%~65%)恢复到术后平均95%(85%~100%),随访时间7—48个月,平均25个月,椎体高度无丧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7例FrankelA级的患者,其中2例无变化,5例恢复至B级,3例B级恢复至C级,1例B级恢复至E级,3例C级恢复至E级,4例D级恢复至E级,3例FrankelE级的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中华长城三维矫形系统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中华长城矫形系统治疗脊柱侧弯患者17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特发性侧弯11例,先天性侧弯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2例;术中平均失血680ml,手术时间平均143分钟.结果17例病人获平均7.6个月的随访,冠状面畸形平均为43.2°,平均矫正率为45%;躯干移位平均为2.2cm,平均矫正率为61.4%.所有病例未发生术中脊髓损伤、术后感染和脱钩断钉现象.结论中华长城系统具有三维矫形能力,能很好地矫正脊柱冠状和矢状面的畸形,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由Harrington-Wisconsin棒、垫圈经钢丝穿扎脊柱棘突根部联合技术治疗69例脊柱侧弯,效果满意。术前测量侧弯为48°~100°,平均64.2°。术后矫正为13°~53°,平均33°。矫正率为51.4%。本方法的优点是安全、简单,并发症少,不需石膏固定,可以早期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