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ERCP下内支撑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RCP下胆道金属支架内支撑术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RCP下胆道金属支架内支撑术治疗的67例恶性梗阻性黄痘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 ERCP下胆道金属支架内支撑手术成功率95.5%;术后7d总胆红素由(293.2±99.4)μmol/L降至(93.3±48.4)μmol/L,直接胆红索由...  相似文献   

2.
邱春娟  吕肖锋  赵晶 《中国医药》2013,8(9):1246-1248
目的 观察抗氧化剂α硫辛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另从门诊体检中心选择3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0.6 g/次,1次/d静脉滴注,疗程3周;健康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丙二醛(MDA)、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s)、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较健康组血浆MDA[(5.8 ±2.1)、(5.6±2.3) μmol/L比(3.8±0.9) μmol/L]、AOPPs[(69.4±10.9)、(69.2±11.1) μmol/L比(22.6±2.9) μmol/L]、24 h UAER[(274±33),(270±46) mg/24 h比(12 ±4) mg/24 h]明显升高,SOD[(47±4)、(47±4)U/ml比(74±4) U/ml]较健康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3周后MDA、AOPPs、SOD、24 h UAE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DA、AOPPs、24h UAER较治疗前下降[分别为:MDA为(2.7±1.9) μmol/L比(5.6±2.3) μmol/L,AOPPs为(61.7±12.6)μmol/L比(69.2±11.1) μmol/L],24 h UAER为(183±42) mg/24 h比(270±46) mg/24 h,SOD较治疗前[(52±4)U/ml比(47±4) U/ml]升高,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α硫辛酸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治疗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入院的60例胆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实验组则采用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与术后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TBIL为(170.25±39.72)μmol/L、DBIL为(74.99±29.04)μmol/L、AST为(62.12±20.35) U/L、ALT为(58.11±25.14) U/L、GGT为(221.88±80.72) U/L、ALP为(253.36±81.21)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3.08±46.55)μmol/L,(90.73±31.27)μ mol/L,(84.28±22.27)U/L,(99.25±35.09) U/L,(316.45±86.66)U/L,(320.02±83.94)U/L];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有仓  陈辉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4):48-49,53
目的探讨恶性胆管梗阻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技术特点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后进行介入治疗,其中PTCD 18例,PTCD加胆道内支架42例.共使用金属支架56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56例(93.3%)黄疸消退满意。治疗前血清胆红素162.7~960.4μmol/L,术后56例降到17,4~54.5μmol/L。6个月生存率76.7%(46/60),1年生存率51.7%(31/60)。本组无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未做特殊处理。结论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PTCD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对超声引导在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为100%.本次研究中40例患者经治疗,其总胆红素[(249±135)μmol/L]、直接胆红素[(72±26)μmol/L]等相关生化指标同治疗前[(429±213)μmol/L、(151 ±81)μmol/L]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监控下实施穿刺,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改善黄疸相关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178例为ACS组,6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ACS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59例、双支病变组65例、三支病变组54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分值不同分为Gensini评分<20组、Gensini 评分20 ~40组、Gensini评分>40组.对于AC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0±6)μmol/L比(8±4) μmol/L] (P<0.01);血清HCY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病变组[(23±5)μmol/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21±4)μmol/L]及单支病变组[(18 ±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HCY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40组[(25±6) μmol/L]明显高于Gensini评分20~ 40组[(21 ±4)μmol/L]及Gensini评分<20组[(16±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CY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验方法,考察胆道支架技术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7例恶性胆道梗阻病人采用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EMBE)治疗。结果:单支架植入298例,双支架植入118例。支架植入成功率97.42%。对于恶性胆道梗阻导致的黄疸,解除率为85.11%;总有效率93.44%。结论:1.胆道支架植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成功率高,且对黄疸疗效确切。2.应用介入疗法可使梗阻胆管充分引流。3.支架植入技术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胆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患者行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置管成功6例,置管成功率75%。成功的6例中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288.5±104.6)μmol·L^-1下降为术后1周的(132.7±92.4)μmol·L^-1,其中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1/2术前水平4例,〈1/2术前水平2例。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2例。术后37d死亡1例,术后不到1个月随访期1例。其余生存期超过3月4例,超过6月3例。结论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经济、安全,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经皮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改良PTCD,并在当时或1~3周后行经皮胆道可膨式金属支架置入.结果 改良PTCD成功率100%,支架置入成功率90.9%(30/33).随访1~29个月,中位生存14.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发热、黄疸,其中1例重置PTCD后症状缓解,1例抗炎、利胆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重置PTCD管后黄疸短暂消失,渐出现混合性黄疸,另3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恶病质,不宜再次PTCD引流.结论 (1)经皮胆道支架置人术的选择性应用,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改良PTCD操作是支架置入的前提条件和放置失败的引流保证,也为胆道再梗阻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红波  丁佑铭  汪斌 《中国医药》2012,7(2):188-189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应用腺苷蛋氨酸对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5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2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20例行常规护肝治疗,研究组25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1000 mg/d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14 d后,研究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ALT、AST、谷氨酰转移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分别为(46.3±20.7)、(67.6 ±23.0)、(111.0 ± 62.3)U/L,(33.0 ±24.9)、(19.3±10.7)μmol/L,(166.4 ±44.2)U/L,对照组分别为(107.4±72.4)、(101.6±56.6)、(249.2±104.2)U/L,(137.3 ±70.9)、(54.8±26.0) μmol/L,(331.6 ±99.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引流术后应用腺苷蛋氨酸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和肝脏酶谱的改善,促进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过度引流在肝门胆管癌ERCP治疗前的作用。方法肝门胆管癌患者39例行内镜置管引流术,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8例患者不造影鼻胆管过度引流(ENBD),4~7d后胆管造影放置塑料支架(ERBD)或金属支架(EMBE)。对照组21例常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胆管引流。观察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两组效果满意。研究组1例高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死亡1例,转开腹1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金属支架通畅期略长于塑料支架,但价格昂贵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肝门胆管癌内镜治疗可达到姑息减压、减黄的目的,但要慎重造影和置放金属支架。术前过度引流可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的57例恶性胆管狭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采用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外科胆肠吻合内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黄疸消退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再梗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观察组再梗阻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发生率为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狭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恶性胆管梗阻病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ERCP支架置入的263例恶性胆管梗阻病人临床资料,纳入可能导致胆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相关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263例病人有49例(18.63%)发生胆管炎。单因素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移酶(GGT)、白蛋白、困难插管、梗阻部位、吸烟与恶性胆管梗阻病人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GT[OR=1.001,95%CI:(1.000,1.001)]、白蛋白[OR=6.199,95%CI:(1.625,23.641)]、困难插管[OR=19.734,95%CI:(2.900,134.267)]、梗阻部位[OR=6.865,95%CI:(2.911,16.190)]、吸烟[OR=3.877,95%CI:(1.722,8.727)]是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区分度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  相似文献   

14.
张中骥 《中国当代医药》2014,(18):173-174,177
目的:探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逆行性胆管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收治并实施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134例,分析糖尿病病史(有或无)、吻合口直径(≤2 cm或>2 cm)、吻合方式(侧侧吻合、端侧吻合)、术前黄疸持续时间(≤7 d或>7 d)、术前胆红素水平(≤171μmol/L或>171μmol/L)、术中抗菌药物(有或无)对术后逆行性胆管感染的影响。结果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逆行性胆管感染发生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直径≤2 cm患者发生逆行性胆管感染发生率高于吻合口直径>2 c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侧吻合患者的逆行性胆管感染发生率高于端侧吻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逆行性胆管感染与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吻合口大小及吻合方式有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各项生化指标在预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妊娠结局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11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117例正常妊娠者的临床资料及各项生化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白蛋白、胆汁酸、尿素、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β2-MG),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同时,观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分析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ALT[(22.36±24.44)比(10.44±7.51)U/L]、AST[(31.08±27.23)比(18.37±6.99)U/L]、GGT[(28.47±39.81)比(10.79±7.50)U/L]、胆汁酸[(5.64±4.40)比(3.34±1.84)μmol/L]、尿素[(5.73±2.21)比(3.49±0.95)mmol/L]、肌酐[(78.42±32.23)比(62.30±10.36)μmol/L]、尿酸[(390.10±97.84)比(274.48±59.98)μmol/L]及β2-MG[(3.42±1.21)比(2.19±0.44)mg/L]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57.83±6.64)比(66.50±6.01)g/L]和白蛋白[(28.33±3.87)比(33.40±2.82)g/L]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ALT、GGT和LDH异常者其妊娠结局较ALT、GGT和LDH正常者差。结论多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可提示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ALT、GGT及LDH异常时提示重度子痫前期病情严重,可能出现不良围产儿结局。临床医生应重视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妊高征的发生与发展,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在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时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手术治疗胆道疾病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老年患者85例,其中包括胆道结石62例(72.9%),单纯吸虫引起的梗阻11例(12.9%),胆道恶性肿瘤12例(14.1%)。合并急性胰腺炎5例(5.9%),其中3例由胆道结石引起,1例由吸虫梗阻引起,1例由胆管癌引起。手术以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扩约肌切开术(EST)为主。结果 良性病变均于术后痊愈出院。12例恶性病变中2例在围手术期内死亡,10例生存期2~6个月。结论老年人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更易引起相关的胆道外科疾病,外科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吸虫本身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降黄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PTBD,术后均跟踪随访,比较术前、术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差异,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 KPS)评分、术前胆管扩张程度、术前肝功能、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胆管感染、Bismush分型、术后并发症、梗阻部位、单双侧引流方式等可能影响降黄效果的因素资料,进行术后1周总胆红素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治疗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降黄效果显著87例(71.31%),降黄效果欠佳35例(28.69%),平均生存期为(11.60±2.15)个月。②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KPS评分、肝功能、总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降黄效果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确切,术前改善体能、积极保肝治疗、早期行PTBD及术后预防感染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