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加曲班组、双抗治疗组各40例,阿加曲班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加曲班及氯吡格雷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临床疗效、化验指标、出血事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阿加曲班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双抗治疗组(t=7.656,P 0.05),BI评分显著高于双抗治疗组(t=3.900,P 0.05),治疗的总有效率82.50%明显高于双抗治疗组62.50%(χ~2=4.103,P 0.05),血小板计数(P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高于双抗治疗组(t=9.869、5.136、5.710,P 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7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组(阿加曲班组)和氯吡格雷组,各87例。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后7d、14d评价NIHSS、mRS、ADL评分。结果治疗后7d两组病人NIHSS评分、mR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两组病人NIHSS评分、mRS评分及ADL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低于氯吡格雷组,ADL评分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加曲班组总有效率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根据病人年龄、发病时间和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分组,两组治疗后7d、14dNIHSS评分、mR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人大脑中动脉有无狭窄分组,两组治疗后14d大脑中动脉狭窄组NIHSS评分高于大脑中动脉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年龄、发病时间、前后循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狭窄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大脑中动脉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是安全有效的,联合应用对病人的病情改善更显著。阿加曲班对无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更有优势,而与年龄、发病时间和OCSP分型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性临床研究。随机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静脉输入阿加曲班,治疗7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及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未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加曲班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超过6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加曲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超过6小时急性脑梗死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共90例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对阿加曲班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不同梗死严重程度、梗死类型和梗死部位患者的影响。结果入院时mRS评分(4.52±1.42)分,出院后90d mRS评分为(2.31±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90d 76例(84.44%)患者预后良好,与20例(22.22%)预后不良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2.22%)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阿加曲班用于治疗轻、中型脑梗死和心源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以及前、后循环脑梗死,均能改善患者90d预后(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发病超过6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联用阿加曲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发病4.5 h行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阿加曲班分为阿加曲班组5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2组治疗前、治疗后7和14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估疗效,同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90 d随访时,记录不良事件情况。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后7、14及9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8.45±3.77)分vs(11.09±2.31)分、(7.19±3.27)分vs(9.03±3.19)分、(7.11±2.64)分vs(9.01±3.03)分,P=0.000],BI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67.14±12.79)分vs(57.48±11.71)分、(68.23±11.25)分vs(58.93±12.16)分、(68.43±10.28)分vs(64.23±12.47)分,P=0.000]。2组治疗后7及14 d的APTT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阿加曲班组治疗后7 d及14 d的Fi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90 d随访时,2组均无死亡、脑出血及再发脑梗死等患者。结论脑卒中溶栓治疗后联合阿加曲班疗效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治疗组,58例)和常规常规脑保护治疗(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开始2d内60mg/d,24h持续静脉滴注,其后的5d内20mg/d,早晚各1次,10mg/次,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七叶皂甙钠、维生素E、胞二磷胆碱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同治疗组。两组治疗7d、14d后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并观察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CSS、B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远群  佘军红 《内科》2010,5(3):267-269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组(5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64例)。治疗组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开始2 d内每天60 mg,24 h持续静脉滴注,其后的5 d每天20 mg,早晚各1次,每次10 mg,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七叶皂甙钠、维生素E、胞二磷胆碱等脑保护治疗;对照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同治疗组。两组治疗7 d、14 d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并观察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CSS、B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加曲班联合脑保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阿加曲班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凤群  陈通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332-333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加曲班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82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脑血管病的TOAST病因分型,随机分成两组,38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44例为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1 d,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90d功能残障程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加曲班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致残程度.出血的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疗效及对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元-1(ADAMTS-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加曲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7 d后,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炎性因子以及Lp-PLA2、ADAMTS-1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的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IL-6、IL-8、TNF-α、hs-CRP、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Lp-PLA2、ADAMTS-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病人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治疗后,2组病人的IL-6、IL-8、hs-CRP、TNF-α和MMP-9、Lp-PLA2、ADAMTS-1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2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疗效较好,可调节体内的炎性反应,降低Lp-PLA2、ADAMTS-1水平,改善预后,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榆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C组,每组70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降压治疗;B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降压治疗,7 d后降至120/80 mm Hg左右;C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降压治疗,7 d后降至140/90 mm Hg左右。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1周、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B、C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A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血压控制能有效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临床疗效,进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住院天数及出血转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病率及起病时血糖、血压、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存在年龄高,血红蛋白含量低,血小板计数少,尿酸高以及既往脑卒中史多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住院天数及出血例数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伴肾功能不全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同样获益,且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非增强头部CT上显示的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DBA)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h内行非增强头部CT检查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发病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30例)和短期预后较好组(73例)。分析HDBA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其中75例在发病7 d内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程度与HDBA的关系。结果①预后不良组HDBA、糖尿病患者所占比率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短期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BA(OR=0.053,95%CI:0.013~0.213,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0.705,95%CI:0.521~0.955,P<0.05)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75例行血管检查的患者中,28例为HDBA组,47例为非HDBA组。HDBA组和非HDBA组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71.4%(20/28)和6.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DBA可能是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按发病年龄分为≥80岁组(47例)和80岁组(110例)。记录基线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0~4.5 h)、应用抗凝药物等;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估溶栓后安全性和疗效,即7 d和3个月时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静脉溶栓24 h、1周内和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 (1)与年龄80岁组比较,年龄≥80岁组的心房颤动比例和中位年龄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83(81,85)岁比67(59,75)岁,均P0.01];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病因亚组分型中,年龄≥80岁组心源性栓塞比例高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P0.01];其余病因分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龄≥80岁组与年龄80岁组患者1周死亡率[分别为6.4%(3例)、6.4%(7例)]及3个月死亡率[12.8%(6例)、9.1%(10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比例[10.6%(5例)、8.2%(9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4.3%(2例)、6.4%(7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恢复良好率[38.3%(18例)、45.5%(50例)]和1周恢复良好率[53.2%(25例)、62.7%(69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组3个月预后良好率低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24例)比71.8%(79例),P0.05]。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有利于增加安全性及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74例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在大脑中动脉的范围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入院后前3 d每日分别给予rhEPO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第1、3、7、20和3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变化,ELISA法检测损伤标记物S100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20、30天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第20天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46.5±32.3)cm~3 vs(89.6±68.9)cm~3,P<0.01];第3、7和20天血清S100B水平明显下降[(1.45±0.25)μg/L vs(1.58±0.13)μg/L,(1.41±0.20)μg/L vs(1.69±0.15)μg/L,(0.38±0.14)μg/L vs(0.78±0.26)μg/L,P<0.01]。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静脉注射高剂量rhEPO治疗耐受性良好,并且可改善患者30 d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00例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A组(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三个亚组),80例健康对照组为B组,分别测入院当天、1月后的hs-CRP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两者比较,测A组病人入院当天的血糖、血脂、血压、D-二聚体水平,计算梗塞面积,并与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组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1);急性期三亚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脑栓塞组hs-CRP水平最高,1月后仅栓寒组与腔梗组hs-CRP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2)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梗塞面积、血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月后NIHSS评分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001)。其中NIHSS评分、D-二聚体、血糖三项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麻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相关,与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等血管性危险因子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条件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38例,其中高压氧条件下静脉溶栓治疗18例(观察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2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发病3 h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溶栓完成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及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16,P<0.01),溶栓治疗后2 h、24 h、7d及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957、-3.975、-2.184、-1.296,均P<0.01),发病90 d的mRS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1.960,P<0.01)。 结论高压氧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AIS发病早期阶段具有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和影响溶栓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其中rtPA组40例.对照组54例.在发病后24 h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人院后24 h NIHSS改善≥4分或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在发病后14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erthel Index,BI)和NIH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BI≥95分、mRS≤1分或NIHSS≤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此外,对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 rtPA组24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对13.O%,OR=3.900,P=0.007),rtPA组入院后14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54.95%CI 1.089~7.235;P=0.035).rtPA组住院期间sICH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5.00%对1.85%,P=0.033),但病死率无显著差异(17.50%对9.36%,P=0.054).多因素同归分析显示,血糖≥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3 h内静脉溶栓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4.5~6 h溶柃时(47.1%对16.7%,OR=4.473,P=0.034).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其中起病3 h内溶柃的疗效更好.血糖≥1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转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