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评估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TRAP)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6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收治的180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所有患者中99例采用TRAP治疗(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2~61岁,平均36.6岁);81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26~57岁,平均35.4岁)。使用AO/ASIF分型系统对骨折进行分型。记录和比较患者的术后Mayo肘关节评分(MEPS评分)和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分)对患侧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4~74个月随访,平均33.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RAP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108.2±21.9)°,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98.7±2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平均MEPS评分与DASH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P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显著低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54.3%,P0.05)。结论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相比,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能显著提高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经后方正中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创伤外科收治的9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24~78岁,平均42.8岁;AO/OTA分型:C1型20例,C2型51例,C3型27例;致伤原因:平地摔伤13例,道路交通伤46例,高处坠落伤39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分离入路,n=50)和B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n=4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195.0±28.9)mL多于B组(158.8±19.1)mL,手术时间(129.4±35.4)min和术后住院时间(9.8±2.0)d长于B组[(106.1±22.2)min,(7.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肘关节旋转活动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MEPS(54.1±9.1)分高于B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背侧入路Herbert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桡骨远端背侧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腕舟骨骨折患者5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erbert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桡骨远端背侧松质骨移植组(移植组,n=25)及Herbert钉固定组(固定组,n=30).移植组男性2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0.8±7.8)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间接暴力致伤19例,直接暴力致伤6例.固定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9.9±9.2)岁;左侧12例,右侧18例;间接暴力致伤24例,直接暴力致伤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结果 移植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固定组[(89.6±9.5)min vs.(52.6±9.3)min],但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固定组[(12.1±2.2)周vs.(17.4±2.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rimm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4±8.3)分vs.(49.7±8.0)分,P=0.446],但术后6个月时,移植组Krimmer评分显著高于固定组[(97.1±7.5)分vs.(83.6±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骨痂评分随时间推移均逐步升高,且移植组骨痂评分显著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背侧入路Herbert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桡骨远端背侧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折,术后配合石膏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钢板与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甘肃省天水市四零七医院脊柱关节科治疗的66例后踝骨折患者。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21~63岁,平均39.6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钢板内固定33例(钢板组)和螺钉内固定33例(螺钉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患者获得随访:钢板组(24.7±11.3)个月,螺钉组(23.8±10.3)个月(t=0.338,P=0.736);手术时间:钢板组(77.8±13.9)min,螺钉组(67.8±14.6) min(t=2.850,P=0.006);术后住院时间:钢板组(6.6±1.7) d,螺钉组(6.4±1.8) d(t=0.464,P=0.644);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钢板组(9.2±2.1)周,螺钉组(10.8±2.2)周(t=3.022,P=0.004);骨折愈合时间:钢板组(11.6±2.7)周,螺钉组(12.5±2.9)周(t=1.304,P=0.197)。术后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钢板组(89.5±6.5)分,螺钉组(82.3±6.4)分(t=5.731,P<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钢板组(91.4±6.3)分,螺钉组(91.3±6.7)分(t=0.0623,P=0.950);术后6个月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范围:钢板组(19.4±3.5)°、(38.6±5.7)°、(19.8±3.7)°、(24.7±4.4)°,螺钉组(17.2±4.6)°、(35.2±4.8)°、(17.2±3.2)°、(22.1±5.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范围:钢板组(20.3±4.3)°、(40.3±5.5)°、(21.2±3.5)°、(26.2±4.2)°,螺钉组(19.8±4.3)°、(41.3±5.5)°、(20.8±3.5)°、(26.8±4.2)°。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踝骨折,采用钢板或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采用钢板固定,患者可早期完全负重活动,早期(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更优,而螺钉固定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股骨近端骨折移位骨块,使髓内钉更容易进入正确的髓腔位置,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2~81岁,平均56.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5例。道路交通伤6例,坠落伤5例,摔伤11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分为两组,各11例。A组采用牵引床牵引复位并于术中使用长柄弯止血钳的前端顶住小粗隆,以股骨前群肌的张力为支点,撬起止血钳尾部,纠正股骨近端骨折块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B组采用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并用PFNA固定。术后按照Baumgaertner等股骨近端骨折复位评定方法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良好9例,可2例;B组良好8例,可1例,差2例。A组术后骨折移位(2.75±1.36)mm,B组(4.03±0.9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手术时间(49.18±7.90)min,B组(57.09±5.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术中失血量(201.18±20.87)mL比B组(162.73±20.54)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8.82±2.68)分,B组(79.18±4.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B两组术后股骨近端颈干角、前倾角、侧位成角、骨折愈合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因髓内钉偏前而出现骨折畸形愈合1例。结论采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中使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手术技巧,可以使近端移位骨块获得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骨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8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将48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A组,将60例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为(74.46±15.23)min,短于A组的(98.12±20.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4.57±3.39)d,长于A组的(4.81±2.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量为(115.73±25.83)ml,少于A组的(365.34±125.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0.72±4.93)d、(18.98±5.6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为93.8%(45/48),B组为91.7%(55/6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3/48),B组为8.3%(5/6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患者离床负重时间短,利于功能恢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则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肱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n=45)与B组(n=45)。A组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上肢功能手臂与肩关节运动障碍(DASH)评分评价;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B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高于A组,DASH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2/45),低于A组的17.7%(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能促进手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4例(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26例(B组),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A、B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背伸角[(40.6±8.7)°]、掌倾角[(42.7±8.9)°]均显著高于B组[(34.8±5.5)°和(35.1±5.8)°,P0.05];两组患者的桡偏角、尺偏角、旋前角、旋后角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握力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显著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8年3月—2020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0例,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18~65岁,平均43.0岁.道路交通伤49例,跌倒伤26例,砸伤1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45例.A组行MIPO联合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治疗,B组行MIPO联合传统手法牵引切开复位辅助治疗.A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18~63岁,平均42.4岁;跌倒伤14例,道路交通伤24例,砸伤7例.B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3.5岁;跌倒伤12例,道路交通伤25例,砸伤8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患肢解剖学指标、膝关节运动学指标、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119.2±20.3)mL、(121.7±18.4)min显著少于B组(171.2±29.5)mL、(180.1±30.7)min,P<0.05;A、B组术后6个月胫骨近端内侧角分别为(86.3±15.4)°、(87.1±16.1)°,胫骨近端后倾角分别为(8.9±1.4)°、(9.1±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分别为(126.6±19.8)°、(123.3±20.0)°,股骨内髁后移幅度分别为(2.1±0.4)mm、(2.2±0.3)mm,股骨外髁后移幅度分别为(7.2±1.1)mm、(7.3±1.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的关节性评分分别为(90.1±16.2)分、(92.9±17.4)分,KSS功能性评分分别为(92.7±15.8)分、(91.6±16.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B组切口浅表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内侧副韧带不稳定2例;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低于B组(13%),P<0.05.结论 应用MIPO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时,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治疗与传统手法牵引切开复位辅助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但前者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联合锁骨固定带与解剖钛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0月河池市人民医院创伤手足外科收治的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6.5岁;道路交通伤29例,摔伤31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解剖钛钢板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弹性髓内钉联合锁骨固定带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以及各时间段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肩部活动度,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8.9±4.1)mL少于对照组(82.4±7.2)mL,切口长度(2.4±0.1)cm、骨折愈合时间(1.6±0.2)个月、术中耗时(65.5±8.4)min、住院时间(7.8±1.5)d短于对照组[(10.3±0.4)cm、(2.5±0.1)个月、(92.4±10.1)min、(10.8±2.7)d],P<0.05.观察组术后7d DASH评分(21.2±1.1)分、VAS(1.5±0.1)分低于对照组[(29.8±3.3)分、(2.7±0.2)分],P<0.05;Con-stant-Murley评分(99.1±0.2)分高于对照组(92.1±2.5)分,P<0.05;术后3个月肩部上举(167.4±7.6)°、外展(73.1±5.3)°、内收(28.9±3.2)°、前屈(71.1±3.6)°改善度均优于对照组[(153.6±5.5)°、(64.1±5.1)°、(25.1±2.3)°、(64.4±4.4)°],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30)和对照组(23%,7/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 弹性髓内钉联合锁骨固定带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肩外展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AO分型34-A1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7~77岁[(51.4±11.5)岁]。23例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22~54岁[(41.0±7.8)岁]。33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A组),38例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被动运动和制动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78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35~78岁[(62.7±3.2)岁]。中度撕裂(1~3 cm)36例,小撕裂(<1cm)31例,冈上肌关节面部分撕裂(PASTA)11例。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43例术后立即开始被动康复运动(活动组);35例术后采用肩关节外展支具固定6周,第7周开始被动活动康复训练(制动组几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超声评估肩袖愈合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7±1.3)个月]。活动组和制动组分别为7例肩关节活动僵硬(16%.20%)(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VAS、SST评分及Constan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动组[(124.9±12.9)°、25(20,30)°]比较,术后6周活动组的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136.6±16.7)°、30(25,40)°]有明显改善(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3个月、12个月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内旋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肩袖损伤均愈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中度撕裂、小撕裂和PASTA的关节镜下修补,与制动比较,术后早期被动康复运动对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仅在早期有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消失,而在术后疼痛、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术式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对骨折愈合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56例,分别采用后侧正中切口Y型钢板固定(A组)与肱骨远端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固定(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远期肘关节活动范围及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远期肘关节活动范围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侧正中切口Y型钢板固定与肱骨远端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掌侧MIPPO入路与Henry入路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30例,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40~75岁,平均61.8岁。其中采用掌侧MIPPO入路患者为MIPPO组(16例),采用Henry入路患者为Henry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上肢功能评定标准(DASH)评分。结果MIPPO组手术时间(40.4±1.5)min短于Henry组(60.8±1.9)min(P<0.05),术中出血量MIPPO组(20.3±14.5)mL少于Henry组(65.5±1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及DASH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入路相比较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兔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手术修复与非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新西兰兔81只,完全随机分为三组,27只暴露出右尺侧副韧带后,但不切断,作为正常对照组(A);27只为切断右肘尺侧副韧带后随即缝合韧带,称为韧带缝合组(B);27只切断尺侧副韧带后不缝合,称为韧带不缝合组(C).分别在术后3,6,12周三个阶段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12周,B组断裂时的位移为(6.06±0.48)mm,C组为(7.72±0,44)mm(P<0.05),B组位移接近A组[(5.87±0.46)mm](P>0.05);B组的最大载荷为(68.23±5.64)N,C组为(42.45±3.66)N(P<0.05),B组接近A组[(72.86±2.99)N](P>0.05);B组的轴向刚度为(11.33±1.52)N/mm,C组为(5.52±0.67)N/nan(P<0.05),B组接近A组[(12.49±1.44)N/mm](P>0.05);B组的功耗为(0.206±0.017)J,C组为(0.163±0.013)J(P<0.05),B组接近A组[(0.213±0.010)J](P>0.05).结论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急性损伤后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例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8~78岁[(51.9±1.9)岁]。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骨折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标准:T_(12)~L_2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患者均在伤后10 d内手术.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23例(A组),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19~77岁).传统4钉固定20例(B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岁(22~67岁).A组首先固定骨折椎与其尾侧椎,再在骨折椎与头侧椎之间撑开.结果 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隙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1±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的变化为(15.8±7.8)°,B组为(13.1±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得到平均15个月(11~2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5.4°,B组平均丢失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同定杆断裂,B组2例螺钉断裂.结论 对部分胸腰椎骨折在骨折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避免骨折椎尾侧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