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7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每次20 mL,1次/天,连用14 d.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hsCRP浓度变化及疗效.另选23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在治疗后2 d、7 d、15 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评分和总有效率治疗后较对照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对脑梗死患者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可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恢复.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随访3个月.方法 1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时照组给予标准治疗,干预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连续治疗2周.结果 干预组在改善心绞痛与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干预组患者3个月及1年内再入院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讨论舒血宁注射液对于患者短期症状缓解有明显效果,但是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典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运动试验缺血型ST段压低幅度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正常组。结果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CRP较正常人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心电图运动试验缺血型ST段压低幅度显著改善(P0.05),血CRP浓度显著下降。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治疗心脏X综合征,舒血宁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CRP水平可能是其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粘滞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4天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1天后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后14天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肿微创抽吸术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血宁组(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单纯抽吸组)79例。两组在出血后3d行血肿微创抽吸术,舒血宁治疗组抽吸术后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抽吸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血肿抽吸术后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血肿吸收程度治疗后变化。结果治疗两周后,舒血宁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526)。治疗组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抽吸术后残留血肿的吸收,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恢复期早期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病人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周;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量及脑水肿量。结果治疗3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1周后和治疗3周后,试验组血肿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脑水肿量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试验组显效率为76.9%,高于对照组的46.2%(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早期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能有改善微循环,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早期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CHF)患者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以及参麦注射液对cTnT的影响。方法检测84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心肌肌钙蛋白及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将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参麦治疗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cTnT及CK-MB的影响。结果心力衰竭患者cTnT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增高(P0.01),经治疗2周后,患者cTn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参麦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CHF患者存在cTnT异常,参麦注射液有助于纠正CHF患者异常的cTnT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磷脂酸(PA)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舒血宁组应用生理盐水300mL 舒血宁20mL静滴,1次/d共15d;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300mL 维脑路通0·4g静滴,1次/d共15d。2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d取静脉血4mL测定血浆LPA和PA水平,并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功能转归评价。结果:舒血宁组治疗15d后血浆LPA和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ESS评分显著改善(P<0·001)。与对照组相比,舒血宁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舒血宁能够抑制LPA和PA释放,降低血浆LPA和PA水平,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及心可舒片,以15 d为1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CHF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益心舒胶囊组(治疗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对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稍有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5).结论 益心舒胶囊能明显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心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合成前体—左旋精氨酸(LAr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AMI患者32例,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LArg一疗程(7~10d),对照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极化液一疗程,每日作心电监测并记录心律失常,超声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LArg治疗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显著改善(P<0.05和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LArg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和丹参联合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2)。对照组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硝酸酯类药物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点黄芪和丹参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并作心脏超声心功能指数测定。结果: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92%,对照组66%(P<0.05)。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治疗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和丹参联合应用可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与常规药物相结合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方法:60例NSTEACS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嗪20mg,3次/d,连续观察4周,观察胸痛消失率、动态心电图的变化(ST-T改变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胸痛消失率、ST-T改善更为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曲美他嗪对心率、血压无影响(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NSTEACS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减少胸痛的发作次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与药物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94例患者 ,均有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和 /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 ,其中冠心病 6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2 6例。根据电生理心室程序刺激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 (A组 )、ICD组 (B组 )和慢频率室速药物治疗组 (C组 )。分别给予胺碘酮和 /或阿替洛尔药物治疗和ICD治疗。观察随访 1 ,2 ,5年的总生存率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 (EF)值亚组的生存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 ,随访 5年的总生存率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 <0 .0 5 ) ,B组的低EF(≤ 0 .40 )值亚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C两组的低EF值亚组 (P <0 .0 5 )。B组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死亡者 ,其心律失常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两组 (P <0 .0 5 )。结论 :ICD对于合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人预防猝死的总体效果优于 β 阻断剂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这尤其见于长期随访 (≥ 5年 )和伴有心功能不全 (EF值≤ 0 .40 )的病人。对于有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 ,若心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 ,在没有条件安装ICD时 ,胺碘酮与 β 阻断剂联合应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急诊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初次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直接PCI组(A组,35例)及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30例)。比较分析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1)住院期间直接PCI组的平均住院天数(d)、出血率(%)、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塞(%)、心源性死亡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2)随访期直接PCI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组(P<0.01),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0.01)。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冶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方法: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环磷腺苷葡胺120mg,加入5%葡萄注射液200ml,1次/d静点,疗程7~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后有显著改善(P〈0.01),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旨在对比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方法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根据不同的年龄 ,将用尿激酶治疗的 2 6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成A组 (年龄 <6 0岁 ,n =111)、B组 (年龄为 6 0~ 6 9岁 ,n =110 )和C组 (年龄≥ 70岁 ,n =45 )。结果  (1)随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逐渐下降 ,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有升高趋势 (P>0 0 5 ) ;(2 )老年人血白细胞、静脉血糖、肌酸激酶均显著高于A组(P <0 0 1,P<0 0 5 ) ;(3)C组肺感染和泵衰竭并发症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0 0 5 ) ,心脏破裂并发症亦显著高于B组 (P <0 0 1)。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老年及高龄AMI患者同样有效 ,但尿激酶的剂量应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