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3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0mg缬沙坦组71例(氨氯地平5mg/d联合缬沙坦40mg/d),80mg缬沙坦组70例(氨氯地平5mg/d联合缬沙坦80mg/d),160mg缬沙坦组72例(氨氯地平5mg/d联合缬沙坦160mg/d),统计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踝血管指数(CAVI)、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结果入组患者年龄(60.1±5.3)岁。治疗24周后40、80mg缬沙坦组Hcy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0mg缬沙坦组治疗后Hcy下降[由(10.43±0.05)降至(5.62±0.04)μmol/L,P0.05]。治疗后3组血压都有所降低[40mg缬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7±8)/(6±5)mm Hg;80mg缬沙坦组:下降(18±11)/(6±6)mm Hg;160mg缬沙坦组:下降(19±9)/(7±6)mm Hg],但3组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CAVI与治疗前相比减小(P0.05),其中160 mg缬沙坦组经治疗后CAVI低于80和40 mg缬沙坦组(5.20±0.58比7.05±0.03、8.52±0.04,P0.01)。结论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均可改善动脉僵硬度,且大剂量缬沙坦改善动脉僵硬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踝臂指数与外周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比,评价踝臂指数(ABI)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可靠性.方法 连续选取在同济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心内科入院患者383例(男性245例,女性138例),所有患者都接受DSA检查及ABI的测量.结果 研究对象中,他汀类药物干预率为90.9%、ACEI类为69.2%,抗血小板药为96.6%,B受体拮抗剂为67.9%.根据DSA将动脉狭窄分为正常、轻度狭窄(腔内狭窄<30%)、中度狭窄(腔内狭窄30%~49%)、次重度狭窄(腔内狭窄50%~69%)、重度狭窄(腔内狭窄70%~89%)和完全闭塞(腔内狭窄≥90%)六个等级.与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金标准DSA相比,随着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加重,ABI值逐渐降低(ABI值分别为1.08±0.11,1.05±0.16,0.99±0.17,0.66±0.24,0.55±0.28和0.54±0.00).结论 ABI诊断外周动脉疾病与DSA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自1993年上一个指南发布至今,经皮冠脉介入(PCI)有了重大发展,从最初的内容只局限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到如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旋切术、定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术、动脉粥样斑块摘除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冠脉内支架置入和其它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导管新技术,而且出现了一些结合药物治疗的重要进展,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并且已获得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介入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基础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弥漫或长病变置入长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原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将57例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弥漫或长病变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长度≥20mm为长支架组(A组),另48例梗死相关动脉病变相对较短,置入支架长度<20mm作为对照组(短支架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置入支架后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与B组之间有关年龄、性别、发病开始至心导管室时间、心肌梗死部位、心功能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具体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血管和支架置入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分级,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严重夹层形成明显多于B组.A组患者支架置入长度明显长于B组[(26.02±4.77)mm比(16.02±2.40)mm,P<0.001].两组之间置入支架直径无统计学差异.A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5%,与B组95.7%相似.支架置入后A组TIMI血流3级为93.3%,与B组的91.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A组中有1例患者术后3 d支架处血栓形成.A组中51例和B组中41例患者术后随访1~39个月,其中A组中3例及B组中4例因心绞痛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A组1例为再狭窄,2例为非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B组1例再狭窄,3例为非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其余85例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结论 AMI梗死相关动脉弥漫或长病变置入长支架与梗死相关动脉短病变置入短支架一样,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与外科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冠状动脉内支架的问世以来,支架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冠心病介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减少单纯球囊扩张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率及降低介入术中因急性血管闭塞而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大一  赵明中 《临床荟萃》2004,19(3):121-12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 ,STEMI)和ST段不抬高心肌梗死 (non 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 ,NSTE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目前 ,ACS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PCI)与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为主。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一些新型药物、新的器械的不断涌现以及有关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的陆续公布 ,使ACS的治疗进展十分迅速 ,但在临床实践中 ,如何更好地坚持循证医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加强胸痛的早期识别和救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胸痛为主诉症状的疾病日渐增多,尤其在急诊中较为常见,但其临床危险性与胸痛的病因、性质密切相关。加强对胸痛的性质与危险程度的早期识别,对确立正确诊断并拟定恰当的治疗对策、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与死亡率均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