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Aurora-A、Aurora-B在胃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25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4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Aurora-A和Aurora-B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组织间、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与两蛋白之间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urora-A、Aurora-B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织(P〈0.01);Aurora-A、Aurora-B蛋白在高、中、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urora-A与Aurora-B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Aurora-A和Aurora-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较高,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胃癌组织AprueA基因表达状况,探讨Hpure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原位PCR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0例、胃癌(CG)35例胃粘膜Hp及ureA基因感染状况。观察非癌患者胃膜炎症反应程度。结果:慢性浅表性胃萎缩性胃炎、胃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Hp检出率分别为48.57%、62.5%、0、54.28%;ureA基因检率分别为51.42%、75%、37.14%、82.86%,萎缩性胃炎、癌旁组ure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P<0.01)。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ureA组、Hp^ 级较HP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纤维性胃炎、胃癌患者HpureA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引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说明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系,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18岁 ,战士。上腹胀痛伴反酸、呃逆 3月 ,加重 2 0d。胃镜示 :胃窦小弯侧粘膜点片状充血 ,外观呈细颗粒状改变 ,触之易出血 ,附有粘液 ;胃体、胃角粘膜红白相间。取病变处粘膜组织 4块 ,病检诊断 :低分化腺细胞癌。遂行胃癌根治术 ,术中见胃窦小弯侧可触及大小约2 .0cm× 2 .5cm粘膜增厚区 ,十二指肠球部亦触及大小约 2 .0cm× 2 .0cm圆形硬结。病变区域及周边组织 (大体标本 )连续切片未见癌细胞 ,胃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恢复良好 ,随访 6年 ,现健在。讨论 “胃一点癌”是指胃粘膜活组织检查中明确有癌 ,而胃切除…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活检胃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粘膜活检胃癌的检出率及提高早期胃癌的临床确诊率。方法在我科近年来胃粘膜活栓组织663例中选出病理诊断为胃癌的病例80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粘膜活捡胃癌检出率12%,男女之比为4:1,年龄19。89岁,平均62.8岁。胃镜检查癌检出率81.25%,二次活检确诊率17.5%,胃镜漏诊率6.25%。结论胃镜与病理的密切结合是临床诊断胃癌的必经途径,二次活检可以减少胃癌的漏诊率0值得注意的是,对非正常粘膜的常规活检可以提高早期平坦型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临床表现典型的胃癌易作出诊断,而以特殊症状表现的胃癌则不易被人们重视,往往造成误诊误治.现将5例以特殊临床症状表现的胃癌报告于下.例1,男性,35岁.于1985的4月17日入院.主诉头顶部进行性增大性肿物2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在理发时发现头顶部有一约0.5cm×0.4cm的小肿物,压之不痛,质中.诊为“脂肪瘤”.随后肿物逐渐增大,入院时增至5cm×5.4cm,局部活检为转移癌.后固消化不良作胃镜检查为进展期胃癌,病检为印戒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所谓残胃早期癌是指胃良性病变初次手术后经5-10年又发生的早期癌。这种狭义的残胃早期癌报告甚少,作者报告1例因良性溃疡术后18年发生的残胃早期癌:另报告1例因胃溃疡术后14年经X线和内窥镜检查证实的残胃Ⅱc型早期癌,因患者高龄而以化疗观察中。第3例为胃癌行胃切除术后4年在贲门区又发现Ⅰ型的早期癌。滕田等把残胃癌据初次手术是良性和恶性分为两大类,把后者又  相似文献   

7.
经内镜发现初始阶段早期胃癌8例(附胃“一点癌”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内镜发现初始阶段早期胃癌8例(附胃“一点癌”5例)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李闻梁浩范开春程凤歧程留芳卢忠生杜红关键词胃肿瘤;诊断;内窥镜术;一点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2本文就我院门诊胃镜室所发现的8例初始阶段早期胃癌其中“一点癌”5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利用上海长征医院研制的“胃超声增效液”检查186例病人,提出了胃超声检查方法,胃部疾病的超产征象,并认为对胃癌、慢性胃炎、胃粘膜肥厚、胃粘膜脱垂、胃下垂等症能够作出正确诊断,此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被认为与胃癌有密切关系。不少人主张胃癌直接由肠上皮化生增生而来,但也有人认为肠上皮化生只是胃癌的伴发病,还有人认为腺癌与肠上皮化生关系密切,而未分化癌与肠上皮化生无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组织发生过程,特别是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对100例切除胃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粘液的组织化学观察。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鳞腺癌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类型以管状腺癌占第一位,其次为低分化腺癌,而胃鳞状细胞癌等特殊类型则十分少见。我科在外检工作中发现11例胃鳞状细胞癌及腺鳞癌,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980年以来我科共收集胃癌标本1260例,诊断胃鳞状细胞癌4例,...  相似文献   

11.
采用TRAP法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TA),同时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35例胃癌及其相应的19例癌旁和13例手术切缘组织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结果显示:①176例不同胃粘膜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TA阳性检出 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未检出TA,明  相似文献   

12.
应用银染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癌旁和溃疡旁粘膜上皮作了分析。其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计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胃溃疡旁粘膜1.24±0.50;癌旁粘膜1.52±0.23;非典型增生胃粘膜依轻、中、重度差异分别为2.68±0.66、3.19±0.45,4.78±0.94;早期癌4.57±0.51;进展期胃癌6.80±1.57;淋巴结转移性胃癌6.89±1.78。统计分析表明:轻中度非典型增生与溃疡和癌旁粘膜间,与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各型癌间的Ag—NOR计数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故Ag—NOR计数是鉴别胃粘膜交界性病变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胃切除术后术消化道重建方法很多,目前尚无一种公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3年4月对残胃癌及胃窦癌或/胃体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P型空肠袢代胃术14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34岁,平均50.7岁。胃窦癌累及胃体8例;残胃癌4例,其中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再发癌3例,胃溃疡行胃大部  相似文献   

14.
全胃切除术P形空肠袢代胃术1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法很多,目前尚无一种被公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我院自1988年1月~1993年4月对“残胃癌”及胃窦癌或(和)R体瘤行根治性全胃切除,P形空肠祥代胃术14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l.1一般情况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34~66岁,平均50.7岁。胃窦癌累及8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再发癌3例,胃溃疡行胄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I例,胃体癌2例。14例中有12例水前经内窥镜活检明确诊断,2例术小行冰冻切片证实诊断。全组病例术前均经影像学检交未见远处转诊病灶。1.2手术方法均全麻,上腹正中…  相似文献   

15.
作者复习了日本的资料指出,病变在同样深度时,食管癌的预后比胃癌差。胃粘膜下层癌(Sm)5年生存率可达96.96%,而食管粘膜下层癌(Sm)只有69.2%。作者分析了17例食管粘膜癌的X 线及内窥镜所见:1.17例中表层上皮癌10例;X线检查显示有食管变形或食管边缘的异常影像者15例(88.2%);病变累及食管周径1/4以上者有14例。按照千叶大学标准位,每个病人常规点片四张,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活检诊断结果为癌与癌切除后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有时不一致,或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少数病例因癌为多中心起源,并且不同中心的癌组织学表现不同外,主要是由于判断上的误差所致[1]。选择胃粘膜活检诊断结果为癌,且经手术切除的标本切片17例,分析其病理组织学特征。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1995年7月~1996年6月胃粘膜活检诊断结果为癌且经手术切除后证实了的标本H、E切片17例(溃疡恶变除外)。1.2方法光镜下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2结果表17例胃粘膜活检结果与手术后结果对照3讨论17例中,有13例术后切除标本的…  相似文献   

17.
贲门癌是原发于或主要位于食管胃粘膜交界线以下2cm范围内的癌,主要类型是腺癌。进展期贲门癌常侵犯食管下段和胃,它是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本文对资料完整的57例贲门癌加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启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7,13(3):154-157,179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要经历一些癌前期变化。若能对癌前病变加以确定,并密切观察随访与处理,实为降低胃癌发病率、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一条有效途径。1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分型组织学分型:传统上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和研究仅局限于经典的腺瘤样异型增生,通过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早期微小癌灶与此种增生有移行者并不多见。最近Murayama等发现,有数种形态上不同于经典异型增生的胃粘膜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国内外病理学家将胃粘膜异型增生分为五种组织学类型,即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  相似文献   

19.
36例小胃癌临床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设备诊断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功能数字X线机及胃精细法钡气造影,全部病例由胃镜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结果:24例患者做出癌或可疑癌的诊断,11例报告为糜烂性胃炎、良性小溃疡,X线漏诊1例,病灶检出率99.7%。检出6~10 mm病灶31例,3.5~5 mm病灶4例,2.8 mm病灶1例。结论:数字图像可清晰显示胃的微细结构,胃精细法造影对小胃癌及微小胃癌检出率高。“间歇检查法”对发现小而浅的病灶帮助很大,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及为实验治疗提供理想动物模型,采用显微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将47例人胃癌标本移植裸鼠胃粘膜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侵袭和转移情况,及P53、c-erbB-2、raSP21癌基因的表达和形态学特征。从47例胃癌标本中筛选出的人胃腺癌、鳞癌、鳞腺癌三株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对三种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生长方式、侵袭浓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瘤与来源人胃癌细胞相似。此模型可用于研究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