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总结第二肝门部肿瘤手术切除经验。方法:对手术切除的137例第二肝门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37例手术切除及术中止血均获得成功。出现术后并发症30例(21.9%),包括术后出血7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胆汁瘘及膈下感染各3例,肝衰8例,肝性胸腔积液5例。因术后早期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各死亡1例,肝衰死亡2例,肺转移肺梗塞、脑及脊髓广泛转移而放弃治疗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4%(6/137)。结论:第二肝门部肿瘤是可以安全切除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累及膈肌的位于第二肝门处肝肿瘤手术切除经验体会。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2 年1月至2017年2月实施的6例累及膈肌的第二肝门肝肿瘤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均取得满意的手术切除和成功的术中止血,手术切除率为100%;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胸腔积液3例,经穿刺治疗后痊愈;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结论:完善的手术前精准评估和科学的手术设计,依赖于手术中的精准操作可以达到对于累及膈肌的第二肝门部肿瘤的安全、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SHVE)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施行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SHVE组(15例)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肝切除范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 d平均腹腔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以及肝切除范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HVE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82.1±286.5)ml,明显少于Pringle组[(721.5±512.1)ml,P<0.05].SHVE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Pringle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Pringle组(P<0.05).SHVE组患者术后2 d平均引流量为(189.4±103.5)ml,明显少于Pringle组[(249.5±108.7)ml,P<0.05].Pringle组有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SHVE组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Pringle组有4例发生肝静脉损伤,3例发生肝静脉破裂大出血,1例发生空气栓塞;SHVE组虽有5例发生肝静脉损伤,但无一例发生肝静脉破裂大出血或空气栓塞.结论 SHVE术可以提高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是合理安全的肝脏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总结肝脏肿瘤切除术中右侧肾上腺损伤处理的经验.对涉及右侧肾上腺损伤的101例肝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全组肝肿瘤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合并的右侧肾上腺损伤也全部得到妥善处理.术后大出血6例(5.94%),因大出血死亡1例(0.99%),未发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例.右侧肾上腺损伤的处理方法有纱布填塞法及贯穿缝合法.前者有并发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建议弃用;后者止血效果确切,而且操作简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脏巨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6月间行手术治疗63例巨大肝脏肿瘤(其中原发性肝癌53例),采用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阻断时间6~48分钟。结果:本组肝切除术取得较好疗效,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4%、36.5%和15.4%,8例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仅1例(1.59%)术后20天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如能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手术治疗肝脏巨大肿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唐振勇  黄珍  杨建荣 《中国肿瘤》2017,26(3):226-230
[目的]探讨标准残肝体积(SRLV)大小及肝纤维化程度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间的关系.[方法]对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104例病例进行研究.残肝体积=全肝体积-切除肝脏体积;SRLV=残肝体积/体表面积;根据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评分将所有病例分为A组(中、重度肝纤维化组)和B组(正常或轻度肝纤维化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防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的SRLV安全临界值.并将术后发生肝功能中度代偿不全患者的术前ARFI评分与术后SRLV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A组病例术后发生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中度代偿不全及重度代偿不全分别为53例、22例、4例.在A组病例中,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发生率为32.9%,(26/79),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患者和中、重度代偿不全患者的SRLV[(605.69±1 18.98)ml/m2 vs (470.81±62.59)ml/m2]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发生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的SRLV的临界值为503ml/m2.B组病例数少,不作统计学分析.将术后发生肝功能中度代偿不全患者的术前ARFI评分及术后SRLV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显示呈正相关(R=0.719,P<0.01),其回归方程为:SRLV(ml/m2)=149.6×A RFI评分(m/s)+194.1.[结论]联合SRLV及肝纤维化程度测定对原发性肝癌术前安全切肝量评估有重要指导价值,对伴中、重度肝纤维化患者安全SRLV临界值为503ml/m2.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多发性肝转移灶切除后剩余肝脏组织太少,易导致术后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限制了手术的应用。术前门静脉栓塞术(PVE)通过使栓塞侧肝叶萎缩,诱使对侧肝叶代偿性增生肥大,使原来不能耐受肝切除的患者能够安全地接受手术治疗。现综述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在大肠癌肝转移应用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适应证及疗效。  相似文献   

8.
69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主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维东  李强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0):735-737
目的:研究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风险因素。方法:对69例肝切除手术患者,分别施行肝段、叶、半肝及肝三叶切除.其中半肝切除18例.肝三叶切除5例。分析术后肝功能失代偿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7例出现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24.64%,其中4例死于肝功能衰竭,死亡率5.79%。术前肝硬化程度、Child分级、AST、ALT、GGT、TBIL、CHE及术后首日腹腔引流(FDAD)、CHE与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肝切除量、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无关。结论:评估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的危险性需结合肝功能化验指标综合分析,肝硬化程度和胆碱酯酶(CHE)是主要的、较好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肝癌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对我院1989 ~1995 年66 例肝癌肝切除的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细节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肝癌肝切除均获得成功,术后并发大出血2 例(3 .0 % ) ,肝衰及胸腔积液各5 例(7.6% ) ,胆漏、肝创腔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各1 例(1 .5% ) ,因并发症死亡6 例(9.1 % ) ;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病例均发生在巨大肝癌和特大肝癌组。结论: 恰当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肝癌肝切除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肝切除术中辅助使用射频消融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行巨大或多发肝肿瘤切除术的32例患者资料,其中14例患者(射频辅助切肝组)术中辅助使用射频消融术,18例患者(常规切肝组)行常规肝脏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射频辅助切肝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50~1200ml,中位出血量350ml,常规切肝组术中出血量为350~1500ml,中位出血量750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射频辅助切肝组肝门阻断时间肝门阻断时间为0~15min,中位时间3min,常规切肝组肝门阻断时间为5~35min,中位时间9.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3天及第7天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胆漏、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辅助的肝切除术安全有效、出血少、肝门阻断时间短,但相比常规手术,费用昂贵且精准性不足可能是制约其临床普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998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4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切除30例,各种内外引流术式17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手术后并发症11例,其中胆瘘6例,腹腔内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均保守治疗痊愈。行肿瘤切除者中,1、3年生存率分别为84.0 %、28.0 %。引流术式者,术后生存6~13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短期内黄疸减轻,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手术切除,不能切除者应力争行各种引流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门扣式吻合术在治疗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00年1月(开始采用肝门扣式吻合术)为界,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阶段,比较两个阶段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并分析肝门扣式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第一阶段治疗胆管癌患者37例,手术切除4例(10.8%),其中根治性切除1例(2.7%),姑息性切除3例(8.1%).第二阶段治疗胆管癌患者52例,手术切除35例(67.3%),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28.8%),姑息性切除20例(38.5%).第二阶段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患者中,有28例(80.0%)采用肝门扣式吻合的手术方式.统计结果 显示,无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切除,第二阶段Ⅲ型和Ⅳ型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均高于第一阶段患者(均P<0.05).89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腹腔积液3例,胆道出血1例,心功能衰竭1例,伤口感染2例.采用肝门扣式吻合术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瘘,经引流和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肝门扣式吻合术可提高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是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但其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肝癌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87例大肝癌病人,肿瘤平均直径10.6cm(6.8~15.5cm),采用间歇阻断入肝血流进行肝肿瘤切除,其中一期切除56例,二期切除31例,二期切除的病人术前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PVCE),肿瘤缩小后切除。[结果]87例肿瘤均顺利切除,肝门阻断时间平均15min,出血量平均840ml,4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术后1、3、5年生存率一期切除分别为71.7%、52.1%、46.7%,二期切除分别为72.4%、57.1%、42.9%。[结论]大肝癌经综合治疗后二期切除,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多发性肝转移灶切除后剩余肝脏组织太少,易导致术后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限制了手术的应用。术前门静脉栓塞术(PVE)通过使栓塞侧肝叶萎缩,诱使对侧肝叶代偿性增生肥大,使原来不能耐受肝切除的患者能够安全地接受手术治疗。现综述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在大肠癌肝转移应用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适应证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难度大,根治性切除率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应用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性切除术,90年代以来对根治性手术方法和结果的评估以及对扩大根治性手术的探索越来越多。因此,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率、长期生存率有所提高,一些大型医院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3%~5%。然而,应该重视的是,术后并发症率也在增高。高达30%~40%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是该手术死亡率高、费用高和住院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回顾分析我科单个治疗组1999年1月-2004年12月根治性切除7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期情况,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5例,经治疗17例好转,余8例死亡。其中4例于术后7、12、14、58天死于肝功能衰竭,另4例术后22、42、57、89天分别死于原发性肝脏功能不良并肾衰、心源性休克、腹内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手术切除术后30天死亡率4.2%。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5.6个月,最长生存59个月。因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是手术者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瘤由于病变部位高,梗阻程度严重,位置特殊,手术难以切除。我科从1994年5月以来,对不能手术切除和切除术后有残留的肝门部胆管癌,采用高剂量率(HDR)Ir-192经T型或U型胆汁引流管置施源管进行腔内照射,1例辅以外照射,共治疗6例,取得了明显的治疗作用,并结合有关文献,对肝门部胆管瘤的放疗剂量、疗效、并发症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994年5月以来我科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瘤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8—64岁,中位年龄57岁。姑息切除术后5例,手术不能切除1例,胆汁引流法:T型管4例,U型管2例。术中发现肝…  相似文献   

17.
Wu F  Rong WQ  Wang LM  Zhong YX  Liu LG  Wu JX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11):872-874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小肝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30例特殊部位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30例患者中,肝细胞癌29例,胆管细胞癌1例;肿瘤邻近第一肝门8例,邻近第二肝门15例,邻近第三肝门7例;单发病灶25例,双原发灶4例,三原发灶1例.肿瘤直径(2.7±1.2)cm.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279±101)min,术中出血量200~2000 ml,平均566 ml,术后住院时间(10.5±2.7)d.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3.3%,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0%和41.3%.结论 特殊部位小肝癌的手术难度大,但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是特殊部位小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单个医学中心5年期间所实施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病例资料,确定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3-2007年实施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结果:25例(24.5%)患者入院时丧失接受根治性手术机会,仅行PTBD减黄治疗。77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67例(87.0%)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其中51例(76.1%)患者术后证实达到R0级。接受开腹手术患者术后1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术后1月无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术、R0级根治术、较好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未发生淋巴结肿瘤转移均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证实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术和R0级根治术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达到R0级的联合肝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可考虑成为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针在不规则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联合微波固化针所施行的68例不规则性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微波固化+不规则性肝切除组,A组),与肝切除数据库中同样行不规则肝切除患者进行配对(单纯不规则切除组,B组),并对两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微波固化在不规则肝脏切除术中无需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出血量、补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单纯行不规则性肝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P<0.05).而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波固化针在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在掌握传统方法阻断肝门切肝的基础上,使用微波固化针沿预切除线行微波固化带,可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肝门部阻断及总体时间,且患者术后康复较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腹水58例,上消化道出血31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3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0例.结果: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9%.肝动-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0.9%、 62.7%、93.6%).肝动-静脉瘘中103例为单纯型,占93.6%,表现为:肝动脉-门静脉瘘97例(88.2%),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7例复杂型表现为:同时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下腔静脉瘘3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门静脉瘘,后肝动脉-下腔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3处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按肝动-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4%),中央型15例(13.6%).上消化道钡餐和纤维胃镜对合并腹水和上消道出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巨块型、多血供肝癌,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动-门静脉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顽固性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静脉瘘引起的门脉高压中,临床表现腹水为主,出血次之.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DSA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肝动脉栓塞可阻断肝动-静脉瘘,缓解门脉高压所致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减少通过静脉分流引起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