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初步研究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初次手术后复发,又再次入院行复发灶切除术的多形性腺瘤病例10 例2 次术后石蜡标本及10 例正常腮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CD44v6检测,分析其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关系.结果表明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在复发多形性腺瘤中呈现低表达.CD44v6的表达变异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OX-2、cyclinD1在正常腮腺组织、多形性腺瘤(PA)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PA)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其在肿瘤复发、恶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正常腮腺组织,40例PA及12例CPA中的COX-2和cyclinD1表达.结果:COX-2在PA初发瘤、PA复发瘤及CPA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75%、83.3%,显著高于正常腮腺组织的9.09%(P<0.05),彼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D1在正常腮腺组织、PA初发瘤、PA复发瘤及CPA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7.5%、50%、75%,PA和CPA间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A复发瘤中阳性表达率高于PA初发瘤,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OX-2与cyclinD1在PA和CPA中的表达分别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OX-2、cyclinD1在PA、CPA中的过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恶变有明显关系,二者在PA、CP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质金属蛋白酶-2、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5 0例初发腮腺多形性瘤(PA ) ,3 2例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CPA)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结果:CD44v6在初发瘤、复发瘤及正常腮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 4.0 0 %、78.13 %、2 0 .0 0 % ,彼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MMP2在初发瘤和复发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0 0 %、5 3 .13 % ,显著高于正常腮腺组织的10 .0 0 % (P <0 .0 5 ) ,而初发瘤和复发瘤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CD44v6与MMP2在初发瘤及复发瘤中的阳性表达分别有显著相关性(P <0 .0 5 )。结论:MMP2、CD 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有明显关系,肿瘤复发可能是其本身所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原则。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并比较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抗原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后未复发病例、复发前病例、复发后病例及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病例术后石蜡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使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制的PEMS3.1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在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组最高,其次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复发后组,再次为复发前组,未复发组最低;两两比较发现,复发前、后组Ki-67阳性表达率与未复发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复发前、后组之间Ki-67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后组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组之间Ki-67亦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前组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组之间Ki-67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复发前者Ki-67增殖活性高于未复发者,但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比较,其增殖活性明显不同,因此手术方式仍可选择腮腺部分切除术,但应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和增殖活跃的特点,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PTEN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基因水平上的作用。方法: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cm腺体组织和舌下腺组织(舌下腺结石摘除的腺体)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之间PTE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舌下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与舌下腺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基因的阳性表达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其恶变(Cain-PA)中的表达,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4v6的表达。恶变后呈弱表达,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从而利于浸润转移,CD44v6在Cain-PA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弱或不表达,显示瘤细胞粘附力弱,易于脱离肿瘤主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32对多形性腺瘤及其瘤旁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 32例多形性腺瘤中26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MMP-9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瘤旁组织(P<0.05);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P<0.05)。结论 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相关;腮腺多形性腺瘤肿瘤外1 cm为安全切除界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denoma,PA)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inpleomorphicadenoma,CPA)β-连环蛋白(B—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D的表达情况,探讨β-catenin、CyclinDl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复发及恶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0例正常腮腺组织、1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1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组织、1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1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β-catenin及CyclinDl的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在1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而CyclinDl表达均呈阴性;,β-catenin、CyclinD1在腮腺PA瘤旁组织、PA、PA复发、CPA组织中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CPA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腮腺PA、CPA中均存在β-catenin异常表达和CyclinDl的过表达,提示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激活CyclinD1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在腮腺PA及CPA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Ki-67、p16与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67、p16与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Ki-67、p1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者第一次(复发前)手术、第二次(复发后)手术标本,未复发者手术标本中的表达.结果:Ki-67在复发者第一、二次手术与未复发者标本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复发者第一次手术与未复发者标本中的阳性强度表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与其自身的生物学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扩大切除术。11例中有5例首次术后病理报告为富有细胞型多形性腺瘤,占45.5%;有2例恶变(18%)者术后已辅以放疗。二次手术后随访3~15年,除1例多形性腺瘤恶变者第2次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病例二次术后均未见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手术越简单其复发率越高。结论: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andard form of the CD44 (CD44s) cell adhesion molecule and of its v3 and v6 isoforms in samples of foetal and adult parotid gland tissue, in comparison with samples of parotid gland adenomas and 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Foetal parotid gland showed CD44s and CD44v3 expression in the peripheral small primordial ducts and acini, while CD44v6 was only focally expressed. Adult parotid gland tissue showed a similar distribution of CD44s and variants, with a predominant expression in acinar structures and a weaker expression at duct level. In parotid gland adenomas, a diffuse and intense expression of CD44s and variants 3 and 6 was observed only in pleomorphic adenomas, while expression of CD44s was prevalent in Warthin's tumour, myoepithelioma and oncocytoma. The malignant areas of 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showed a markedly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CD44v3 and CD44v6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djacent pleomorphic adenoma component. In conclusion, the prevalent expression of CD44s and variants in pleomorphic adenoma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denomas may be related to the abundant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duction present in these tumours, while loss of CD44v3 and CD44v6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could promote stromal invasion, eventual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tant metastas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4与CD33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3月青岛市中医医院病理科77例BLOM蜡块作为实验组,另取同时间段63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蜡块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CD44、CD33阳性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与CD44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CD4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实验组CD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4%、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65%、6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与CD44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834,P=0.002);CD33、CD44表达与临床分型、炎症程度、有无淋巴滤泡、淋巴细胞浸润有关(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及腮腺超声造影检查的腮腺肿瘤患者43例(良性31例,恶性12例)。造影检查时,收集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包括增强时间(快进、慢进或等进),消退时间(慢退、快退及等退),增强强度(高增强、等增强及低增强),增强均匀程度(均匀、不均匀),并勾画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图。通过仪器分析,得出定量参数,包括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PI)、上升斜率(AS)、峰值降半时间、半降支斜率(DS)、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参数差值,使用参数前△符号表示,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腮腺肿瘤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参数的差异、再以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及特异度。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增强均匀程度及消退时间与恶性肿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腮腺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PA)与Warthin(WT)瘤的△AUC之间差异显著(P<0.05);腮腺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肿瘤组织中,DS、AUC、△PI、△AS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A与WT的△AUC最佳截断值为-103.94,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6.20%(ROC-AUC=0.766,P<0.05)。腮腺良恶性肿瘤中,AUC的最佳截断值为1422.165,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60%(ROC-AUC=0.728,P<0.05);△PI的最佳截断值为0.535,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60%(ROC-AUC=0.794,P<0.05);△AUC的最佳截断值为271.37,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60%(ROC-AUC=0.797,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经腮腺保留式调强放疗后唾液组成、流量及口干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8年11月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放疗的头颈部鳞癌患者10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调强放疗组(54例)与常规放疗组(4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治疗前、后腮腺摄取指数,治疗后唾液成分、口干、口咽反应症状与分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肿瘤部位、TNM临床分期与分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调强放疗组患者唾液中总蛋白,分泌型IgA,钙、磷浓度显著大于常规放疗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腮腺摄取指数、分泌指数与唾液流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调强放疗组患者腮腺摄取指数、分泌指数与唾液流速显著大于常规放疗组(P<0.05);调强放疗组治疗后口干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放疗组(P<0.05);治疗后调强放射组出现咽痛与咽下困难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放疗组(P<0.05);调强放疗组患者治疗后口咽分度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放疗组(P<0.05)。结论:腮腺保留式调强放疗对唾液组成、流量及口干情况影响较小,对腮腺分泌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儿童复发性腮腺炎(juvenile recurrent parotitis,JR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类,探讨JRP患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点,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及未来免疫疗法治疗JRP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0月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100例JRP患儿与100例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完善的专科检查,包括唾液腺临床检查、间歇期血清免疫学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为每一例确诊为JRP的患儿建立临床数据档案,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血液免疫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间平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JRP患儿中,低龄组和学龄组在既往发病次数、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低龄组中,JRP患儿血清IgG和IgM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组中,JRP患儿血清IgE和IgA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同时,JRP患儿CD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D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JRP患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以及可能存在的超敏反应过程,可能是JRP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多形上皮粘蛋白1(mucin 1)和E-钙粘蛋白(E-cd)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关系,探讨可预测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方法 以5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初发33例,复发12例,恶 性7例。采用显微镜观察肿瘤周围包膜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初发、复发、恶性多形性腺瘤细胞的mucin 1和 E-c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初发和复发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细胞的 mucin 1蛋白表达阳性率(64%)与复发者(67%)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差别表现为mucin 1阳性表达 部位分布不同,初发者主要为细胞顶膜染色(19/21),复发者主要为整个细胞膜染色(6/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恶性多形性腺瘤染色部位与复发者相同,且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3种肿瘤的E-cd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 性(P>0·05)。结论 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在预测其复发潜能上实际应用性不强,多形性腺瘤细胞E-cd的表达 改变与其复发潜能无显著关系。Mucin 1在多形性腺瘤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使其倾向于向周围分散生长,这种异 常分布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组织中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的表达,探讨两者在SACC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SACC标本和3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DDR1与MMP2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R1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7.0%,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0%,P<0.01)。DDR1的高表达与S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2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5%,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3.3%,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DDR1与MMP2呈现显著正相关(r=0.332, P<0.05)。结论:在SACC中,DDR1与MMP2共同高表达,与SACC的发生与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