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DNA多态性。方法收集长爪沙鼠保种的湖北谷城(H)株、四川乐山(S)株和浙江安吉(Z)株马来丝虫成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结果得到1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为50~1000bp。其中a、c为H、S、Z株共有条带,d、e、f、g为H、S株共有条带,b、h、i为H株特有条带。结论RAPD分析3个地区株马来丝虫在基因结构上既有同源性,又存在差异,表明我国马来丝虫似有种内分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不同地区周期型马来丝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马来丝虫基因组的多态性。方法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我国6省区周期型马来丝虫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经20个引物扩增得到51个多态片段,6株丝虫共有片段2个,特有片段9个。结论 片段共享度及聚类分析所得的6株丝虫的亲缘关系与同工酶、电镜及氨基酸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即地理位置相距近则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马来丝虫基因组的多态性.方法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我国6省区周期型马来丝虫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经20个引物扩增得到51个多态片段,6株丝虫共有片段2个,特有片段9个.结论片段共享度及聚类分析所得的6株丝虫的亲缘关系与同工酶、电镜及氨基酸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即地理位置相距近则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RAPD技术对我国湖北古城、贵州独山、福建建阳和安徽泾县四个地区的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护增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地区马来丝虫基因组DNA扩增产和出现有3条相同条带,多条不同条带,其中湖北古城、福建建阳和安徽泾县三地区马来丝虫株所扩增出的条带极为相似,而贵州独山株马来丝虫扩增出的特异性条带较多。表明这四个地区虫体基因具有明显的同源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不同地区周期型马来丝虫出现有种内分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三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用于蜚蠊分子分类。方法:提取3种蜚蠊的基因组DNA,鉴定及定量分析。确定RAPD反应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3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通过对DNA图谱和遗传距离的分析,研究这三种蜚蠊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结果:分别扩增出不同数量和分子大小的DNA片段。3种蜚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中具有相同的DNA条带,这反映了各蜚蠊基因组DNA具有同源性;3种蜚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DNA条带亮度也有差别。结论:RAPD技术可以精确地区别这三种蜚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黏质沙雷菌(SM)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法基因分型及意义。方法 以优化的反应体系及单一随机引物AV15对临床分离的109株SM进行RAPD分析并按指纹图上DNA条带数及片段大小绘制基因分型图谱。结果 109株SM共得78种RAPD型。结论 RAPD法可用于SM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7.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技术(RAPD)对31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结果显示3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9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基因A型17株(占54.8%)。提示基因A型为优势菌株,且多重耐药。经对RAPD技术优化,本研究建立了较稳定的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别对4省9株牛带绦虫标本进行分子鉴别。方法 分别取台湾桃园株(TW1),贵州都匀株(DY1、DY2)、贵州从江株(CJ1、CJ2、CJ3、CJ4)、云南大理株(DL1)和新疆乌什株(XJ1)成虫节片,提取DNA,以13条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并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13条引物共扩增RAPD片段331个(以相同bp数为依据)。单条引物扩增的RAPD片段数在3~28个之间,13条引物平均扩增RAPD片段在6.11~24.56个,平均14.15个;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平均RAPD片段在9.85~16.62,平均14.08个。系统发育树显示: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分为两支,DY1、DY2、DL1和TW1聚为一支,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CJ2、CJ3、CJ4和XJ1聚为另一支,属牛带绦虫指名亚种。 结论 我国4省9株牛带绦虫分别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指名亚种。RAPD分析可用于区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的分类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弓形虫种株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比较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方法应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弓形虫RH株、BH株、PP株基因组DNA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结果单一及复合引物均能扩增产生多态性的DNA指纹图谱。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的带型和强度均有不同。根据Net’s相似系数对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遗传相似性进行定量分析,用不同的引物扩增,虫株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似性。结论表明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经RAPD反应产生的多态性能够应用于弓形虫种、株的鉴定和分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7.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18.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法乐氏四联症右室流出道心肌细胞进行形态立体定量学研究。结果表明,法乐氏四联症组右室心肌细胞呈肥大及退行性改变,细胞横径大于20μm,肌原纤维体密度小于对照组(P<0.001),线粒体散密度增加(P<0.001)。但体积缩小,肌浆网体密度及表面密度显著增加(P<0.01)。法乐氏四联症右室心肌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其收缩单元的减少、细胞能量代谢失调及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