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年性痴呆病病理与中药干预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免疫系统改变与衰老、免疫系统改变与AD、调节免疫及细胞因子中药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及中药干预AD的可能性及新药研究思路,论述老年痴呆病的病理研究进展.指出中药治疗AD可以通过调节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影响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影响APP基因表达及淀粉样蛋沉积过程等干预途径.指出,中药在调节免疫及细胞因子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16-2118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Alzheimer病(简称:AD)免疫系统可能的干预途径和防治AD的新药研究思路.方法:综述和分析AD的免疫炎症机制学说、AD与免疫系统改变、AD免疫炎症机制的现代研究和治疗进展、中医药在调节免疫和细胞因子方面的独特优势等方面的资料.结果:中医药防治AD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被激活、抑制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阻止β-AP的沉积和调节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等干预途径,调节AD的免疫系统,切断其免疫炎症机制的各个环节.结论:中医药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调节AD免疫系统而达到防治AD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玲  黄兆胜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16-2118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Atzheimer病(简称:AD)免疫系统可能的干预途径和防治AD的新药研究思路。方法:综述和分析AD的免疫炎症机制学说、AD与免疫系统改变、AD免疫炎症机制的现代研究和治疗进展、中医药在调节免疫和细胞因子方面的独特优势等方面的资料。结果:中医药防治AD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被激活、抑制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阻止β-AP的沉积和调节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等干预途径,调节AD的免疫系统,切断其免疫炎症机制的各个环节。结论:中医药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调节AD免疫系统而达到防治AD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药对老年性痴呆免疫系统改变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寻老年性痴呆 (Alzheimer′sdisease,AD)发生的确切病理机制及有效防治药物 ,成为整个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关于免疫系统改变与老年人身体健康直接相关的证据越来越充分 ,其作用机理和中草药在调节免疫及细胞因子方面显现出来的独特优势 ,已为世人所瞩目。以下结合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 ,试分析探讨中药在这方面对AD的可能干预作用。1 调节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人体在老化过程中 ,免疫细胞的构成和组成包括使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诸多物质基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各种功能发生很大的改变 ,出现对…  相似文献   

5.
免疫系统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热解毒类中药在现代研究中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菌和消炎作用,并可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帮助调节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活性,恢复免疫失衡,改善炎症微环境,在不同疾病中达到免疫激活或免疫抑制的目的,使临床获益。通过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调节免疫失衡,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间接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综述近几年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更全面认识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英  王盛民  贺新怀 《陕西中医》2002,23(12):1120-1123
一氧化氮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 ,通过影响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等调节免疫功能 ,并与自身免疫病有关。不少中药成分、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 ,可通过诱生、增强、抑制或调节一氧化氮数量及活性而调节一氧化氮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74-877
中枢神经系统虽不被免疫系统监视,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因此AD免疫病理学机制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先天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是炎症促进AD发病的两种主要机制。文章主要综述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氧化应激等相关炎症介质与AD脑内免疫激活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的原发性脑部神经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菌群是人体免疫系统一道重要防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AD发病关系密切,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部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单体均已证实具有显著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有望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对AD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常用补气药中多糖和皂苷对免疫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多糖和皂苷对免疫系统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对10种常用补气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含有多糖和皂苷成分,其对免疫系统干预作用主要有:提高机体的黏膜免疫力;通过对免疫分子的影响,达到免疫增强或双向调节的作用;对固有免疫效应细胞及T、B淋巴细胞均具有免疫增强或双向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77年,Base dovsky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NFI)网络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完整的功能性调节环路。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在这个网络中,神经内分泌激素可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反应也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失衡可加速衰老的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将近年来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为阐明针灸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提供参考。1针灸疗法对T细胞的影响T细胞亚群是判定细胞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定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特征性细胞因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影响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针灸  相似文献   

12.
葡萄膜炎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研究表明葡萄膜炎主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因子作为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蛋白质多肽分子,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文中阐明了细胞因子在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发展新型免疫干预策略,尤其是中药对葡萄膜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可能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彭钢 《针刺研究》2008,33(1):49-52
针灸作为一种调节人体功能的手段,除了作用于神经系统之外,很多研究结果显示:针灸也作用于免疫系统,尤其是先天免疫系统。先天性免疫系统由细胞因子、补体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免疫细胞组成,其核心是由细胞因子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的相互促进和抑制,从而达到调节炎性反应/抗炎、疼痛/抑制疼痛、细胞繁殖/细胞凋亡等多种目的。另外,先天免疫与神经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同细胞因子对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的许多疾病过程起着诱导或治疗的作用;同样,神经系统则通过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不同的免疫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功能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针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已有不少报道,它们为针灸对先天免疫功能的调节提供了一些证据。为了进一步了解针灸是如何调节免疫功能的,本文提出一个细胞因子的系统检测方法。此法选取炎性反应/抗炎、生长因子和金属蛋白酶等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系统地评价针灸的作用,为探索针灸的免疫机制提供一个较全面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指出:细胞因子对CKD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异常增殖,改善微炎症反应,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有着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从三个方面,即: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单味中药对改善微炎症状态的研究、中药复方对改善微炎症状态的研究等,对细胞因子与慢性肾脏病及中药的干预研究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即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抗氧化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概述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是机体的三大调节系统 ,它们之间虽然各自独立 ,但又有着密切的信息联系。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递质和激素将信息传递给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亦可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将信息反馈给神经内分泌系统。不仅如此 ,现代研究还发现 ,神经内分泌免疫三类细胞都能产生递质、激素及细胞因子 ,且都有这些物质的受体。所以 ,NEI三大系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联系 ,而是通过递质、激素及细胞因子等信息物质及它们的受体和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 ,调节着机体的生命活动。2 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免疫系统贯穿西医的所有研究方向,所有疾病的发生都涉及到免疫功能的改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被逐渐揭示,随着对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免疫功能并不是单独的发挥作用,而是体现出一种整体特性,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非常相似。中枢免疫系统所处的位置与中医中"气"的来源位置大体一致,而"气"又发挥着抵御外邪的作用。中医五行理论涉及到整体平衡制约相互消长的特点,免疫功能中细胞因子的拮抗及协同作用表明大量细胞因子都处于非常微妙的制约平衡之中。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所涉及的疾病发展的时间性与免疫应答所需要的时间长短都体现了机体在抵御疾病过程中存在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属于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各种生理或心理应激均可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驱使着具有保护自身细胞功能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同时被激活,制衡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氧化应激、神经凋亡等途径,进而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医阴阳自和理论从阴阳双方面的动态变化、调整疾病自愈机制和调整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探讨抑郁症与免疫失衡细胞因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针灸对固有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增强/抑制,是通过对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红细胞)的调衡、调控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影响血清补体实现的。这种影响与个体体质状态、针灸时间、穴位特异性、刺激强度和手法运用是否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近年学者还意识到针灸对固有免疫的调节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现,未来不但要从固有免疫系统内部进行调控,还应着重研究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这为针灸对固有免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药对细胞因子和NK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中药在调节细胞因子和免疫效应细胞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表明,中药可广泛调节白细胞介素(LK_s)、干扰素(IFN)等的生成和活性,可影响自然杀伤细胞(NK)等的细胞毒活性。在分子、细胞水平开展中药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对于机体整合的药理作用和与功能状态相关的调节效应。文章亦分析了中药免疫药理的量效关系,体内与体外研究的关系,中药与有效成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