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朱晓省 《吉林医学》2010,(27):4760-4760
目的:分析成人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成人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98例。分析成人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抗结核化疗、地塞米松治疗、药物脱水降颅压治疗、抽出脑脊液并鞘内注药治疗。结果:98例患者完成12~24个月的疗程,痊愈50例,占总数的51.02%。死亡3例,占总数的3.06%。后遗症36例,占总数的36.73%。脑脊液检查:患者全部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查。结论:采用12~24个月抗结核化疗,适宜剂量的地塞米松应用及足够长疗程放脑脊液并鞘内注药治疗可以提高成人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发病年龄、起病方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资料完整,治愈18例(39.1%),22例好转(47.8%),6例无效(13.1%).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成人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近4年收治的52例成人初治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状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2例结脑患者经规范化及个体化抗结核治疗,27例患者好转(51.9%),11例患者病情加重(21.2%),9例病情无明显改善(17.3%),5例死亡(9.6%)。结论: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重、进展快,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病死率相对较高。预后与治疗的早晚密切相关,经予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治愈27例(96.4%),死亡例(3.6%)。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结核、激素、降颅压、鞘内注射、脑脊液置换冲洗、醒脑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探讨临床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儿科1983年10月-1993年6月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患者44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按照结核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诊断标准收集到44例患者,年龄在6个月~12岁.其中,男24例,女20例;结核性脑膜炎18例,结核性脑膜脑炎26例.采用限水、补钠及利尿等疗法.治疗效果为治愈32例(72.7%),好转10例(22.7%),死亡2例(4.5%).结论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合并SIADH引起的稀释性低钠血症临床上较常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6.
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鞘内注药对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 对全身抗结核加鞘内注药治疗的36例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病死亡率下降至83%.结论 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关坚红  马玉姗 《中外医疗》2012,31(36):26+28-26,28
目的探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该科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2例,利用四联抗结核药,激素,脱水,脑脊液置换术等综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2例。结果存活31例,成功率96.8%。结论综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苏联在治疗小儿和成人的结核性脑膜炎方面有着显著的成绩。在我国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是用综合疗法:链霉素注射(向椎管内注射以及肌内注射),同时内服Phtivasid 和对氨水杨酸钠(P.A.S),并配合给予全身强壮剂(葡萄糖,输血等)。这种方法要求长期和多次的做腰椎穿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健部所属结核病研究院初次应用不向脊髓管内注射链霉素的方法来治疗小儿和成人的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法很简单,患者每日内服 Phtivasid 和对氨水杨酸钠,肌内  相似文献   

9.
刘华钊 《河北医学》2012,18(6):824-826
目的:客观评价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采取常规治疗的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2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47.62%的临床治愈率,P<0.01.结论: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脑膜炎并继发性癫痫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富康  戴启麟 《广东医学》2001,22(5):430-43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0年来收冶的 10 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19例并发继发性癫痫 ,统计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转归。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 18% ,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占 74% (14 / 19) ,单纯部分发作占 2 1% (4/ 19) ,部分发作发展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 5 % (1/ 19) ,14岁以下儿童占 6 8% (13/ 19) ,成人 32 % (6 / 19) ,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继发性癫痫发作是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之一 ,尤其在儿童中多见 ,应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朱雅娟 《中外医疗》2009,27(9):30-30
目的分析210例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基础上,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药糖皮质激素降颅内压,扩张脑血管,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效果转归。结果早期结核性脑膜炎全部好转,中期结核性脑膜炎好转135例,死亡5例,晚期结核性脑膜炎好转14例,死亡12例,失踪1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即使是达到晚期,也有50%的好转率,临床医生也不能轻易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2.
凌再芹  孔海丽  朱峰  李磊 《重庆医学》2021,50(12):2089-2092,209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结核内科收治的176例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6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8例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9例为病毒性脑膜炎组.以头痛为主诉而脑脊液正常患者43例为头痛症状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IL-33、ADA水平,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头痛症状组(P<0.05).治疗6周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4周后、治疗2周后、入院当天(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与ADA水平呈正相关(P<0.05).IL-33、ADA联合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0.790~0.949),特异度为95.8%,灵敏度为76.1%.结论 脑脊液IL-33、ADA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情好转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28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联合运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治愈率达92.8%.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为一种神经系统结核病中的重症结核病,早期诊治十分重要,临床医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凌再芹  孔海丽  朱峰  李磊 《重庆医学》2021,50(12):2089-2092,209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结核内科收治的176例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6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8例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9例为病毒性脑膜炎组.以头痛为主诉而脑脊液正常患者43例为头痛症状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IL-33、ADA水平,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头痛症状组(P<0.05).治疗6周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4周后、治疗2周后、入院当天(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与ADA水平呈正相关(P<0.05).IL-33、ADA联合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0.790~0.949),特异度为95.8%,灵敏度为76.1%.结论 脑脊液IL-33、ADA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情好转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5~2010年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合并SLE10例,采用抗狼疮治疗的同时强化抗结核治疗。结果:好转9例,好转率90%。死亡1例。结论: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如采用抗狼疮治疗的同时强化抗结核治疗,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血清及脑脊液中γ-干扰素水平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价值.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6例结核性脑膜炎和3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γ-干扰素水平.③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γ-干扰素含量为(564.8±89.5)ng/L,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98.5±24.3)ng/L,(P<0.01)];而两组血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脑脊液γ-干扰素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5%、94.2%.④结论 检测脑脊液γ-干扰素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有较大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491-149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对15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亚急性、慢性起病133例(85.81%),合并颅外结核病灶140例(90.3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89.68%),头痛(76.77%),恶心、呕吐(61.94%),脑膜刺激征阳性(63.87%);脑脊液检测显示细胞数(81.74%)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87.06%)、糖(85.81%)及氯化物(87.06%)降低;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学反应128例(82.58%);脑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15例(9.68%),抗酸染色涂片阳性32例(20.6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测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出率低,早期诊断困难。脑脊液混合细胞学反应高度提示结核性脑膜炎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鞘内注药对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对全身抗结核加鞘内注药治疗的36例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病死亡率下降至8.3%。结论鞘内注药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1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进行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的分析,并对大剂量异烟肼药物并用其他抗结核药物及鞘内应用澈素+异烟肼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及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脑延髓池穿刺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疗效,并评价该方法与腰大池穿刺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HRZE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CT引导下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注药.对照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行腰大池穿刺并鞘内注入等量药物.4周后对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小脑延髓池穿刺注药在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症状、体征和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方面优于腰大池穿刺引流注药(P<0.05).结论 CT引导下小脑延髓池穿刺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优于腰大池穿刺注药,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