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卒中后人群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肠道菌群通过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肠道通透性等机制影响疾病的进展。通过菌群与卒中相关炎症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对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人体胃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它们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大基因组——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决定其第二大脑的地位。人体肠道内存在的细菌, 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更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代谢等疾病息息相关, 现就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旨在为临床治疗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体肠道菌群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不仅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还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认识的逐渐深入,其与血液病的相关性也引起极大关注。本文将综述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菌群变化,包括肠道菌群作为诊断血液病标志物的潜力、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展望调节肠道菌群在...  相似文献   

4.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若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则可能引起便秘等疾病。MicroRNA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作为基因表达过程转录后调控因子,其具有调节包括胃肠道在内的所有细胞蛋白表达的作用。肠道菌群能通过microRNA调节宿主基因的表达,而宿主的microRNA同样能调节菌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肠道菌群与microRNA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和预防相关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肠道菌群与宿主microRNA对慢传输型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与肠道接触最密切的器官,接触大量的细菌成分和代谢物。各种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的改变相关。这种菌群变化可能通过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肝脂肪变性程度、炎症和纤维化。尽管临床上大量肝脏疾病的基因组研究结果很少,但有证据表明,在肝硬化中,口腔微生物在肠道中过表达,这可能有助于疾病进展。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如肝性脑病等严重肝病的并发症)能够通过各种益生元,益生菌和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地位,可能会对这些复杂疾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也是新疗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如何改善老年人口的生存质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细菌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在衰老及相关疾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临床医生关注。本文对肠道菌群与衰老相关疾病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从影响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因素、老年人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及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最主要的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参与作用、发病机制、外部干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携带的基因被认为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也是抗生素耐药基因(ARG)的储存库。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紊乱与多种疾病有关。而抗生素的使用打破了肠道菌群原有的稳态,加剧了ARG的传播和扩散,增加了特异性ARG的丰度,对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就肠道菌群及耐药基因组与抗生素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肠道耐药基因组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急症,临床多采用溶栓治疗,然而溶栓对时间窗有较高要求,考虑到疾病发现不及时等原因,容易错过时间窗。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数量紊乱,同时在眼科其他疾病中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介导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同样为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的发生有相关性。在生理结构方面,眼部血管被认为是脑血管在眼部的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的分支,故视网膜动脉阻塞也被认为是脑卒中在眼部的表现。在脑卒中的发病中,现认为肠道菌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近年来有从肠道菌群入手治疗脑卒中。笔者认为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中药对调节肠道菌群具有积极作用。故在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时,可以应用对调节菌群有益的中药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