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镇静对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确定血压降低50%的靶控浓度。方法 28例择期行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ASA Ⅰ~Ⅱ级,年龄17~67岁,术中采用丙泊酚TCI镇静,靶控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并维持该浓度直至手术结束。麻醉中观察并记录SBP、DBP、MAP、HR和SpO2的变化。结果 MAP和HR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降低的平均幅度分别为23%和11%。MAP降低50%的靶控浓度为6.31μg/ml。结论 硬膜外麻醉下丙泊酚TCI镇静时,达意识消失状态时的靶控浓度远低于EC50,镇静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EC50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时患者意识消失及痛反应消失的理论血液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效应室EC50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AAI50)的变化。方法20例无神经精神疾病、无药物与酒精滥用史及听力正常的择期全麻手术成年患者(ASAⅠ~Ⅱ级),实施丙泊酚TCI诱导,起始靶浓度为1μg/ml,每隔2分钟递增0.5μg/ml,直至病人镇静警觉评分(OAA/S)为0,观察效应室浓度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根据概率分析估计丙泊酚的理论血液及效应室EC50和AAI50。结果丙泊酚TCI诱导时,意识消失(OAA/s≤2)的血液和效应室EC;。分别为2.17μg/ml(95%的可信限为2.05~2.38μg/ml)和1.64μg/ml(95%的可信限为1.52~1.91μg/ml),AAI50为37.8(95%的可信限为32.2~40.9);痛反应消失(OAA/S=0)的血液和效应室EC50分别为2.32μg/ml(95%的可信限为2.20~2.54μg/ml)和1.74μg/ml(95%的可信限为1.62~2.00μg/ml),AAI50为27.7(95%的可信限为23.4~30.4)。结论丙泊酚TCI系统可通过预测血液及效应室浓度提示患者意识和痛反应是否消失。AAI值随丙泊酚血液及效应室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是预测麻醉浓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1S)和收缩压为滴定目标、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麻醉用药量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以BIS维持40~60、收缩压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为目标,滴定调节两种药物的血浆靶浓度,当BIS与收缩压的变化趋势出现矛盾时首先调节SBP。记录不同时间点的BIS、血压及麻醉药血浆靶控浓度等。结果麻醉诱导后血压基本平稳,BIS维持在60以内,其中在人工气腹建立后和Trendelenburg体位期间,BIS低至35。40之间: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均无术中知晓。麻醉期间存在手术刺激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95%C1分别为2.55~2.65mg/L和4.09~4.26μg/L,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所推荐剂量。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以BIS结合收缩压为目标进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维持有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心脏手术患者150例,以丙泊酚TCI、雷米芬太尼3~5μg/kg诱导,丙泊酚-雷米芬太尼2~8 ng/ml TCI维持,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10.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效应部位浓度(Ce)2~8 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浓度(Cp)1~2μg/ml]用于心脏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利于术后早期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或氧化亚氮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术后麻醉苏醒、早期拔管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级,临床诊断为不孕,拟于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检查及治疗的病人4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所有病人均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给药诱导及术中维持麻醉,罗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插管后维持丙泊酚靶浓度3μg/ml不变,雷米芬太尼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按0~1μg·kg^-1·min^-1输注给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B组:待手术开始气腹稳定后,丙泊酚靶浓度降至2μg/ml并维持,通过调整雷米芬太尼的输注给药速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C组:丙泊酚TCI和氧化亚氮吸入维持麻醉。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保持(65±1)%,通过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三组病人均在手术结束时同时停麻醉药,记录停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答问切题时间。结果三组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答问切题时间最短,C组最长。结论低浓度丙泊酚TCI(2μg/ml)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诊疗手术,可使病人术后清醒快,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 (TCI)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 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 (n =2 0 )采用丙泊酚闭合环路TCI ,靶浓度 4 μg/ml,以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5 0、MAP =80 %基础值作为反馈指标。异氟醚组 (n =2 0 )采用 3 4 %异氟醚吸入诱导 ,0 8%~ 2 %维持。术中监测HR、MAP、BIS等指标。结果 丙泊酚组入睡时间和诱导时间显著少于异氟醚组 (P <0 0 5 )。术中丙泊酚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明显优于异氟醚组 ,麻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用丙泊酚进行以患者自身MAP、BIS为目标的反馈TCI,能及时地调节及维持有效麻醉深度 ,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较小 ,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优于吸入麻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本文旨在观察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是否会降低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50的丙泊酚EC50(半数有效浓度)值。方法将72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拟行气管内插管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维持麻醉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6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分别为:B组0.1μg·kg^-1·min^-1,C组0.15μg·kg^-1·min^-1,D组0.2μg·kg^-1·min^-1,E组0.3μg·kg^-1·min^-1,F组0.4μg·kg^-1·min^-1,A组作为对照组不使用瑞芬太尼。在同一浓度瑞芬太尼组中,以第1例患者对TCI4μg/ml丙泊酚的反应决定岳一例患者的效应室浓度(Dixon的“序贯法”)。如果BIS〉50,后一例患者TCI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增加,如果BIS≤50,后一例患者TCI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则减少。同时研究了联合用药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EC50变化范围为2.4-2.9μg/ml.未发现瑞芬太毫对丙泊酚EC50的累加效应。但是未使用瑞芬太尼的空白对照组对丙泊酚的反应差异较大。使用瑞芬太尼组患者心率下降。结论瑞芬太昆输注不会减少无刺激麻醉患者丙泊酚需求量。在联合输注瑞芬太尼时不应当降低丙泊酚TCI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效应室靶浓度的50%患者意识消失时的药物浓度(EC50)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5家医疗中心405例择期手术患者(国人),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以血浆靶浓度1.2μg/ml为起点,到达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秒递增0.3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计算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效应室靶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及其所对应的BIS。结果 择期手术患者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异丙酚血浆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2.9μg/ml、3.8μg/ml和4.8μg/ml,效应室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1.3μg/ml、2.2μg/ml和3.2μg/ml,50%患者意识消失的BIS是58,5%和95%患者意识消失的BIS分别是77和40。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TCI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是3.8μg/ml(3.8~3.9μg/ml)和2.2μg/ml(2.2~2.3μg/ml), 50%患者意识消失的BIS用95%置信区间是58(58~59)。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非心脏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244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体重54~76 kg,身高151~176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3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TCI复合麻醉组(P组,n=121)和依托咪酯TCI复合麻醉组(E组,n=123).麻醉诱导:2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0.4 μg/kg;E组TCI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Ce)0.5~1.0 μg/ml,P组TCI丙泊酚,Ce3~4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 CO2 35~ 40 mm Hg.麻醉维持:E组TCI依托咪酯,Ce 0.3~0.8 μg/ml;P组TCI丙泊酚,Ce 3 ~4 μg/ml,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1.0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10 ~ 20 mg,维持BIS值40~60.记录意识消失时、麻醉维持和苏醒时依托咪酯的Ce,记录麻醉诱导时药物注射痛发生情况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恢复期恶心呕吐及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意识消失和苏醒时依托咪酯Ce分别为(0.50±0.22)、(0.16±0.09)μg/ml,麻醉维持时Ce 0.22~0.39μg/ml.与P组比较,E组注射痛发生率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瑞芬太尼用量增加,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丙泊酚TCI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BIS指导依托咪酯TCI复合瑞芬太尼用于3h内非心脏手术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无明显注射痛,而麻醉恢复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机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意识状态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20例,ASAⅠ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1.0μg/ml,以1.0μg/ml递增,至5μg/ml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06mg/kg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以效应室靶浓度3μg/ml维持麻醉,切皮前调为6μg/ml。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术毕停止靶控输注异丙酚。记录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效应室靶浓度平衡后BIS、AEPI;意识消失前1min、后1min、睁眼前1min、后1min时BIS和AEPI。结果麻醉诱导期BIS和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呈负相关,意识消失前BIS和AEPI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呈负相关;意识消失后BIS与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呈负相关。异丙酚效应室浓度0、1、2μg/ml比较,异丙酚效应室浓度3、4、5、6μg/ml时AEPI降低,随着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升高BIS逐渐下降(P〈0.05),睁眼后1min AEPI高于睁眼前1min(P〈0.05)。结论BIS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相关性不受意识状态的影响,AEPI监测无意识状态到意识恢复的变化比BIS灵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部外科和泌尿外科手术患儿30例,年龄3~11岁.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Cp)为3μg/ml,每隔2分钟递增0.5 μg/ml,直至患儿脑电双频指数(BIS)降至50并稳定2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整个诱导期间患儿面罩吸纯氧3 L/min.记录诱导前、意识消失时(OAA/S评分=1分)和BIS=50时的SBP、HR、SpO2、RR.气管插管前抽取桡动脉血1 ml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CRT).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意识消失时及BIS=50时的SBP、HR均明显降低(P<0.05),所有患儿SBP平均下降(7.55±2.50)%,HR平均减慢(16.90±4.10)%.结论 Marsh系统TCI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静-吸复合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50时丙泊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择期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年龄40~56岁,术中麻醉维持采用吸入0.5 MAC七氟醚、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和维库溴铵0.08mg·kg~(-1)·h~(-1),同时TCI丙泊酚。采用序贯法确定丙泊酚靶浓度,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8μg/ml,相邻浓度比为1∶1.1;若患者术中平均BIS值50,则下一例患者靶浓度为1.98μg/ml;若BIS≤50,则下一例患者靶浓度为1.64μg/ml,以此类推。计算丙泊酚Cp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有26例患者完成序贯试验。丙泊酚Cp50为1.61μg/ml(95%CI 1.52~1.70)μg/ml。结论腰椎手术中0.5 MAC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及TCI丙泊酚麻醉,术中维持BIS值为50时所需丙泊酚的Cp50为1.61μg/ml。  相似文献   

13.
张睛  岳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1028-103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相互关系及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患者100例,根据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随机均分为五组:P1.5组,1.5μg/ml;P2组,2μg/ml;P2.5组,2.5μg/ml;P3组,3μg/ml;P3.5组,3.5μg/ml。待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TCI雷米芬太尼,以血浆浓度0ng/ml为起点,每30秒增加0.3n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及对疼痛刺激(50Hz,80mA,0.25ms强直刺激)无体动反应。记录患者在不同丙泊酚血药浓度下意识消失时和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时雷米芬太尼的血浆浓度(Cp)和效应室浓度(EC)。结果意识消失时雷米芬太尼Cp50从P1.5组至P3.5组分别为5.0、3.0、2.1、1.2、0ng/ml;疼痛刺激无反应时雷米芬太尼Cp50从P1.5组至P3.5组分别为5.4、4.3、3.9、3.5、3.0ng/ml;疼痛刺激无反应时与意识消失时BI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IS值变化与丙泊酚血药浓度呈反比关系,雷米芬太尼对BIS值影响不大。BIS值50~60可以作为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时监测意识消失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BIS-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的节约效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纳入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闭环组和开环组,每组20例.闭环组采用BIS监测闭环丙泊酚TCI维持全身麻醉,开环组采用BIS监测下人工调整丙泊酚TCI血浆效应浓度2~5 mg/L维持全身麻醉,BIS目标值50±5;瑞芬太尼血浆效应浓度4μg/L TCI.记录两组在入室后5 min(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手术切皮时(T4)、切皮后30 min(T5)、缝皮(T6)、手术结束(T7)、意识恢复(T8)、拔管即刻(T9)及拔管后5 min(T10)等时点MAP、HR、BIS值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及维持丙泊酚用药量、苏醒时间及进入PACU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及Ramsay镇静评分. 结果 术中维持丙泊酚剂量闭环组[(6.2±1.4) mg· kg-1·h-1]较开环组[(6.9±1.0)mg·kg-1·h-1]降低了10%,两组各时点MAP、H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环组切皮时MAP、HR、BIS波动明显小于开环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NRS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IS-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与常规BIS监测下开环丙泊酚TCI可同样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可对患者个体化合理给予全身麻醉药物,并可部分降低术中丙泊酚使用剂量,降低麻醉后手术前的循环波动.同时,避免麻醉医师手动调控TCI靶控血浆浓度,极大地降低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并使围麻醉期更加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舒芬太尼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在无肌松药下诱导重症肌无力(MG)患者气管插管所需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 拟行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的MG患者20例,AsA Ⅰ或Ⅱ级.麻醉诱导丙泊酚采用血浆浓度(Cp)TCI,维持3.5μg/ml不变;舒芬太尼采用效应室浓度(Ce)TCI,按序贯法确定浓度,依次为0.15、0.23、0.34、0.50 ng/ml等比递增,相邻效应室靶浓度之间比例为1.5.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监测诱导、插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 50%患者完成插管时舒芬太尼的浓度为0.23 ng/ml,95%的可信区间为0.20~0.27 ng/ml.结论 MG患者在不使用肌松药和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完成气管插管,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 μg/ml,舒芬太尼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为0.23 ng/ml.  相似文献   

16.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吸入麻醉组吸入1.3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静脉麻醉组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维持麻醉;复合麻醉组吸入0.8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及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ng/ml)维持麻醉。观察术后早期恢复阶段(30 min)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结果 静脉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在术后早期恢复阶段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均高于吸入麻醉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患者瑞芬太尼复合TCI异丙酚或复合吸入异氟醚麻醉均可导致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不同年龄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和维持,观察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60名ASAⅠ~Ⅲ级、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Ⅰ组(〈65岁)和Ⅱ组(≥65岁),每组30例。麻醉诱导,Ⅰ组瑞芬太尼靶效应室浓度4 ng/ml,Ⅱ组瑞芬太尼靶浓度2.5 ng/ml,2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从2.0μg/ml逐渐升高至意识消失,气管插管后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记录患者诱导和维持阶段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浓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苏醒时间。结果Ⅱ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靶血药浓度明显低于Ⅰ组[(2.5±0.4)μg/ml vs(3.2±0.5)μg/ml,t=5.988,P=0.000],维持过程中Ⅱ组平均丙泊酚靶浓度低于Ⅰ组[(2.1±0.5)μg/ml vs(2.7±0.7)μg/ml,t=3.820,P=0.000],维持过程中Ⅱ组瑞芬太尼靶浓度明显低于Ⅰ组[(0.19±0.06)ng/ml vs(0.32±0.06)ng/ml,t=8.391,P=0.000]。2组诱导后SBP明显下降,气管插管后回升,术中维持稳定。2组DBP、HR的波动无统计学意义。2组血管活性药的应用例数差异无显著性。Ⅱ组麻醉恢复时间长于Ⅰ组(P〈0.05)。结论根据监测数据个体化地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能够使行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范围和麻醉深度维持在与中青年近似的水平,但老年患者苏醒时间仍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在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110例,男48例,女62例,年龄29~5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依托咪酯TCI组(E组)和丙泊酚TCI组(P组),每组55例。E组使用依托咪酯-舒芬太尼TCI(依托咪酯初始血浆靶浓度为0.2μg/ml,根据BIS值以0.1μg/ml梯度逐步增加,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1.0ng/ml)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P组使用丙泊酚-舒芬太尼TCI(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0μg/ml,根据BIS值以0.3μg/ml梯度逐步增加,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1.0ng/ml)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记录两组患者诱导期低血压发生情况、诱导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诱导期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麻醉期舒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入CCU时APACHE II评分、术后24h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2、6、24h血浆中血糖、乳酸浓度,术前及术后24h血浆皮质醇、醛固酮、ACTH浓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组患者诱导期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诱导期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E组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6、24h两组患者血糖和乳酸浓度明显升高(P0.05),6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两组患者各时点血糖、乳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24hP组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P组皮质醇和醛固酮浓度明显高于E组(P0.05);两组ACTH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可以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能安全应用于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E组麻醉诱导时TCI依托咪酯和雷米芬太尼;P组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E组术中TCI依托咪酯1~2μg/ml和雷米芬太尼6 ng/ml维持BIS值40~60;P组术中TCI丙泊酚2~4 μg/ml和雷米芬太尼6 ng/ml维持BIS值40~60.检测围术期血糖、血浆皮质醇、醛同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记录停药后患者苏醒时间,术后随访术中知晓.结果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维持稳定.E组术毕皮质醇浓度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48 h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毕ACTH浓度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术后24 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P组围术期血浆皮质醇和ACTH浓度均无明显改变.E组苏醒时间长于P组(P<0.05).结论 依托咪酯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但在24 h内肾上腺皮质即恢复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TCI依托咪酯复合雷米芬太尼可安全用于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患者的全凭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病人45例,年龄40-55岁,随机分为3组(n=15):异丙酚组(P组)、芬太尼2μg/kg复合异丙酚组(FP2组)以及芬太尼5μg/kg复合异丙酚组(FP5组)。P组、FP2组、FP5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芬太尼2、5μg/kg麻醉诱导。4min后以血浆靶浓度(Cp)1.0μg/ml TCI异丙酚,以后每3分钟递增0.2μg/ml,直至警觉,清醒评分(OAA/S评分)达到1分。分别于病人人室平卧10min(基础值)、注射芬太尼后4min、每次调整异丙酚Cp前即刻记录AAI、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p、效应室浓度(Ce),并进行OAA/S评分,对AAI及BIS与OAA/S评分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P组、FP2组、FP5组AAI及BIS与OAA/S评分间均呈正相关。三组间BIS与OAA/S评分间相关程度逐渐降低(P〈0.05),而组间AAI与OAA/S评分间相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人对呼唤反应消失时,随着芬太尼剂量的增加,BIS逐渐升高,而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AI可以监测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镇静深度,而BIS则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