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智慧  孙良忠  陈述枚  蒋小云  莫樱 《新医学》2009,40(11):713-715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肾病综合征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的疗效。方法:肾病综合征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24例,分为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激素冲击组,13例)和泼尼松口服治疗组(激素口服组,11例)。2组患儿均同时使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及常规应用双嘧达莫,在此基础上,激素冲击组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甲泼尼龙剂量每次15~30mg/kg,隔日1次,共6次),之后予口服泼尼松1.5~2.0mg/(kg·d),4周后减量。如患儿治疗3个月、5个月时蛋白尿仍未缓解,则再次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激素口服组则无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观察患儿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的尿常规结果,以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定性作为衡量蛋白尿和血尿的指标。结果:激素冲击组治疗1个月的尿蛋白减少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激素口服组的总有效率45%(P〈0.05),且该组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的尿蛋白减少的显效率分别为67%和91%,均明显高于激素口服组的18%和3/9(均为P〈0.05)。对血尿疗效方面,激素冲击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显效分别为1例、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31%、75%,而口服激素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无显效病例,总有效率分别为36%、36%。结论:对于肾病综合征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与口服泼尼松治疗比较,前者可以更快缓解蛋白尿和血尿。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d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mg/d静脉滴注,连续3d。然后改甲泼尼龙24mg口服1次/d,每5~7d递减4mg,至8mg/d维持。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治疗。4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例8h内尿量迅速增加,2例24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72h后尿量迅速增加;1例选用CD3治疗48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萍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37-3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甲泼尼龙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肺损伤(ALI)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冲击治疗,对照组剂量为5 mg/(kg·d),3 d后改为2~4 mg/(kg·d),应用5 d;实验组为10 mg/(kg·d),3 d后改为2~4 mg/(kg·d),应用5 d.治疗期间加强用药观察和预防感染.结果:实验组PaO2/FiO2恢复至30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时间、呼吸机撤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LI患儿采取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并给予精心护理,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保证用药安全,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殷俊  李群  陈锋  陈敏  包勇 《华西医学》2009,(5):1131-1133
目的:评价足量布地奈德溶液雾化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0例30%≤FEV1〈50%的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布地奈德组给予布地奈德溶液雾化吸入2mg/次,每8小时1次;甲泼尼龙组给予口服甲泼尼龙片24mg/次,1/日;对照组不使用任何糖皮质激素。疗程10d,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动脉血气和呼吸困难评分变化,以及糖皮质激素主要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入布地奈德组和口服甲泼尼龙组在FEV1,PaO2,PaCO2和呼吸困难评分改善值方面,有显著差异性(P〈0.05);吸入布地奈德组和口服甲泼尼龙组两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相似(P〉0.05);吸入布地奈德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甲泼尼龙组(P〈0.05)。结论:足量布地奈德溶液雾化治疗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疗效相近,全身副作用小,安全性好,是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糖皮质激素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72只Wistar成熟健康大鼠随机分为褪黑素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生理盐水组、无水乙醇组,采用改良Allen’s技术(5g×10cm)以1、9为中心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10min分别予以褪黑素(100mg/k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mg/kg)、生理盐水及5%无水乙醇腹腔内注射,伤后2h、24h、72h分别观察各组BBB评分变化,取T8、T9、T10 3个脊髓节段,应用免疫组化对脊髓组织及P53阳性细胞进行标记,探讨褪黑素对急性脊髓损伤有无保护作用。结果: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各观测时间点褪黑素组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BBB评分均较生理盐水组及无水乙醇组明显升高(P〈0.01),褪黑素组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53阳性细胞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各组均呈逐渐增高趋势,但褪黑素组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较生理盐水组及无水乙醇组P53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1),褪黑素组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之间P53阳性细胞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水乙醇组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褪黑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具有保护性治疗作用,其作用效果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对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3例CSM患者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甲泼尼龙组:术中脊髓减压前15 min应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冲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量决定用量,体质量不超过50 kg的患者甲泼尼龙用量为1 500 mg,超过50 kg的患者甲泼尼龙用量为2 000mg,该剂量在15 min内滴完,45 min后以甲泼尼龙2 000 mg维持用药23 h。对照组:术中脊髓减压前15 min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术后予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2次/日,连用3 d。两组患者均予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支持治疗。根据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个月及6个月时甲泼尼龙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68±8)%、(73±6)%、(84±8)%对比(44±8)%、(60±8)%、(71±7)%,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有6例出现神经症状反跳现象。结论:围手术期短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能促进CSM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血管瘤患儿给予静脉输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mg/kg,连用3 d,第4,5 d用量递减,第6 d停药。口服普萘洛尔1.5 mg/kg,每日2次,长期服用。结果:治愈20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转8例,无效2例。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联合冲击疗法治疗狼疮脑病的临床研究—附44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估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联合冲击疗治疗狼疮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3例狼疮脑病患者分成3组进行治疗,分别为标准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组、激素或环磷酰胺单冲击治疗组和联合冲击治疗组,并观察其血清学指标变化、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比较以标准激素治疗组疗效最差。联合冲击治疗组和单冲击治疗组比较,前者的血清学指标较后明显改善;前者疗效(82%)较后者(53%)有所提高(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冲击疗法是治疗狼疮脑病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治疗Bell麻痹的效果。方法:将Bell麻痹96例随机分为泼尼松组(30例,泼尼松30 mg/d)、地塞米松组(32例,地塞米松10 mg/d)和甲泼尼龙组(34例,甲泼尼龙1 000 mg/d),各组均行维生素和理疗等基础治疗。采用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 I)及面神经兴奋阈值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分别评定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在临床、社会功能和电生理方面的总有效率,泼尼松组分别为70.00%、73.33%和63.33%;地塞米松组分别为68.75%、71.88%和62.50%;甲泼尼龙组分别为94.12%、97.06%和91.18%。甲泼尼龙在临床疗效、社会功能评价、电生理疗效方面均优于泼尼松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泼尼松组和地塞米松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泼尼龙治疗Bell麻痹的效果明显优于泼尼松和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 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 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 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 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 口服1 次/d,每5~7 d 递减4 mg,至8 mg/d 维持.结果与结论:12 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 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 治疗.4 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 例8h 内尿量迅速增加,2 例24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72 h 后尿量迅速增加;1 例选用CD3 治疗48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63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甲泼尼龙1000mg/d,静脉滴注,共3d,以后改口服泼尼松1~2mg/(kg·d);对照组用泼尼松1—2mg/(kg·d)。结果在治疗第2~5天,血小板计数〉50×10^9/L者。治疗组分别为1、10、19、19例,对照组分别为0、0、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止血天数治疗组(3.6±2.2)d,对照组(8.3±4.2)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2组疗效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1d时。重新评价疗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ITP患者,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有积极意义,尤其适用于口服泼尼松有禁忌者。而对于出血倾向不重者,传统治疗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晓嫦  董叶菁  巨浪  杨志辉  张益民 《新医学》2022,53(11):821-825
目的 比较口服甲泼尼龙和泼尼松治疗IgA肾病(IgAN)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85例IgAN且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口服激素的种类和频率,分为每日甲泼尼龙组[MP-QD组,34例,甲泼尼龙0.4 mg/(kg·d)],每日泼尼松组[PDN-QD组,31例,泼尼松0.5 mg/(kg·...  相似文献   

13.
王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83-8283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28例Grave’s眼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并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甲泼尼龙每次0.5g静脉滴注,隔日一次,连续三次,一个疗程为3个月。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后眼部症状均得到一定的改善,显效率达57.14%。结论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Grave’s眼病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赵文鹏  马玉英  豆周林  王占青 《新医学》2011,42(1):29-31,F0003
目的:通过研究甲泼尼龙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探讨甲泼尼龙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早期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甲泼尼龙15 mg/kg组(C组)、甲泼尼龙5 mg/kg组(D组)。B、C、D组采用百草枯22 mg/kg腹腔注射一次性染毒,C、D组从染毒后2 h开始,分别予腹腔注射甲泼尼龙15 mg/kg和5 mg/kg,每日1次,同期A、B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至处死前。染毒后24、72、168 h分批处死大鼠,每组每时间点6只,摘取肺脏,制备肺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行肺损伤评分。结果:光镜下C、D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比B组轻,其中以D组减轻最为明显。染毒后24 h C、D组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5);72 h D组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B、C组的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8 h B、C、D组的肺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其中C、D组的肺损伤评分明显低于B组(P均〈0.05),C、D组的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小剂量(5 mg/kg)甲泼尼龙优于常规剂量(15 mg/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4例给予甲泼尼龙静滴5 d,随后口服泼尼松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对照组12例给予地塞米松静滴10 d,随后口服强的松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比较2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及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显著高于对照组(50.0%),并发症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行下地行走、排尿恢复以及肌力改善2级以上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临床上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炎的疗效更好,也更安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急性脊髓炎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88例急性脊髓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大剂量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 g/d,连续5 d;小剂量组:静脉滴注,0.5 g/d,连续5 d。然后两组继续口服甲泼尼龙4周,60 mg/d。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上肢与下肢波幅与潜伏期、排尿排便恢复时间、肌力改善至2级所用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小剂量组的77.27%(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与下肢的波幅均显著升高、潜伏期均减小(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上肢与下肢的波幅显著高于小剂量组、上肢与下肢潜伏期显著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排尿排便恢复时间、肌力改善至2级所用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分别为(10.01±2.02)d、(12.19±2.32)d、(13.65±2.84)d,均显著短于小剂量组(12.99±2.49)d、(14.48±2.51)d、(15.47±3.01)d(P0.05)。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和1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炎可改善急性脊髓炎患者锥体束传导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是急性脊髓炎的理想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短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小剂量地塞米松维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方法:地塞米松40 mg/d,分2次口服,连用4 d,每2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大剂量地塞米松使用间歇期间,22例患者常规采用地塞米松0.035 mg/(kg·d)维持治疗(HD-RM组),23例患者仅在血小板≤20×109/L时或患者仍有1级以上出血时采用地塞米松0.035 mg/(kg·d)维持治疗(HDSM组),采用甲泼尼龙冲击并维持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甲泼尼龙组).结果:(1)HD-RM组3个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高于HD-SM组(81.8%vs 65.2%,P<0.05).(2)HD-RM组3个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与甲泼尼龙组相当(81.8%vs 77.2%,P>0.05).但HD-RM组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甲泼尼龙组;(3)HD-RM组和HD-SM组第3个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高于第1和第2个疗程结束时;(4)HDRM组患者每个疗程结束后的有效率均高于HD-SM组;(5)疗程结束后第1、2、3、4个月HD-RM组患者复发平分别为18.2%、18.2%、27.3%和31.8%,均低于HD-SM组和甲泼尼龙组.结论:短周期3个疗程方案是治疗成人初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方法,大剂量地塞米松使用间歇期小剂量地塞米松维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49-3450
目的对比分析甲泼尼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与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8月~2014年5月诊治的128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甲泼尼龙冲击组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各64例,地塞米松治疗组患者给予静滴地塞米松治疗,甲泼尼龙冲击组采用甲泼尼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治疗,观察患者的效果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甲泼尼龙冲击组患者的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地塞米松治疗组(P<0.05),而甲泼尼龙冲击组与地塞米松治疗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甲泼尼龙早期短程冲击疗法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甲泼尼龙静滴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住院治疗的54例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压缩泵雾化吸入联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结果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能迅速缓解患儿呼吸困难症状,在吸气性喉鸣消失时间、犬吠样咳嗽消失时间、声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好,均治愈出院。结论布地德雾化吸入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起效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14-716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急性脊髓炎患者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80例,分组选用随机数字表法,两组均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用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用药7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治疗7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锥体束传导功能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肌力改善≥2级、排尿排便恢复及下地行走的时间均较短,治疗后上、下肢潜伏期均较短,波幅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脊髓炎患者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利于改善锥体束传导功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