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为了掌握昌邑区鼠类种群及其数量变化规律,为做好大面积灭鼠和防止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3-2005年在昌邑区开展了鼠情监测。1监测方法以铁路沿线、绿化带、特种行业、居民生活区、农村农田和村舍为系统监测点,调查工具采用6cm×12cm铁板鼠夹,室内每15m2布放1夹,15m2以上房间增加1夹;室外采用直线法,每5m布放1夹,每月调查1次,诱饵为麻花。每月市区布放200夹次,农村布放100夹次,晚放晨收。对捕获鼠标本分别进行编号,鉴定鼠种,并计算捕获率(鼠密度)。2结果与分析2003-2005年在铁路沿线、绿化带、特种行业、居民…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6市肾综合征出血热鼠间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在我省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平原 ,秦皇岛、唐山次之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我省鼠种 ,鼠密度及鼠带病毒情况 ,对6市 12个县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地点  1998年 11月 1~ 2 0日 ,选择发病率较高的 6个市 ,每市从 1997年发病 30例以上的县中随机抽取 2个县 ,每县再从有病人的村随机抽取 1个村作为调查点。1.2 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鼠 ,鉴定种类、性别、年龄 ,鼠肺抗原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IFAT)。2 结果与分析2 .1 鼠密度及鼠种构成 在住宅区布放 86 30夹次 ,捕鼠 514只 ,其中褐…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2001~2003年鼠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全国除四害监测网及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我们于2 0 0 1~2 0 0 3年对大连市的鼠类进行了调查。1 材料与方法 在全市城镇及农村(县)选择居民住宅区,采用粉迹法,每5~10m布放1块,共布放5 0块;行业单位布放10 0块。每月监测1次,晚布晨查,观察阳性数,鉴定计数。采用鼠夹法,在上述地区布夹,诱饵为花生米或油饼,室内1夹/15m2 ,室外1夹/ 5m ,间距2 0~2 5m ,捕获鼠分类鉴定,按雌雄计数。2 结果 2 0 0 1~2 0 0 3年粉迹法阳性率平均为1.5 0 %。其中城市居民住宅区2 0 0 2年比2 0 0 1年同期上升了48.2 8% ,2 0 0 3年比2 0 0 2年同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昌平区饮食业鼠类种群结构特征,为有关单位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 0 0 1~2 0 0 2年对辖区内不同类型场所进行了鼠密度调查。1 调查地点与方法 将辖区内的饮食业场所分为商场(超市)、食堂、饭店、食品加工厂4种。随机选择其中3 69个单位(商场5个,食堂2 3 0个,饭店14 5个,食品加工厂16个)进行鼠密度调查,每个单位每年调查1~2次。采用粉迹法,室内每15m2 布放2 0cm×2 0cm粉块2块,晚布晨查。根据鼠迹分别统计鼠种,计算阳性率(每百块粉块阳性数)。2 结果及分析 共布粉块10 165块,阳性10 75块,总密度10 .5 8%。鼠种由褐家鼠和小家鼠…  相似文献   

5.
20 0 3年上半年我们在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工作的同时 ,仍按照年初计划对天水市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疫区北道区的东岔镇利桥乡进行了鼠间疫情监测。1 鼠间疫情监测 共布放鼠夹 14 16夹次 ,捕鼠 6种 72只 ,鼠密度为 5 .0 8% ;鼠种有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社鼠、棕背。其中居民区布放 95 0夹次 ,捕鼠 2种 61只 ,平均密度为 6.42 % ,褐家鼠为优势种 ,占室内构成的 96.72 % (5 9/61) ;野外布放 466夹次 ,捕鼠 4种 11只 ,平均密度 2 .3 5 % ;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 ,占野外构成的 5 4.5 5 % (6/11)。共采集鼠肺 72份 ,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鼠密度监测,掌握镇江市鼠类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防治鼠的危害和灭鼠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采用中号钢板鼠夹,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每次布放200有效夹夜,晚放晨收。结果 5年平均鼠密度为0.56%,捕鼠6种,褐家鼠为镇江市优势鼠种,2007年鼠密度最高1.26%;2008年最低0.28%。结论镇江市口岸每年停泊上万艘船舶,监测到新的鼠种-黄毛鼠;农村因没有开展灭鼠活动,造成鼠密度很高,容易引发鼠类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发生;5年一次的"灭鼠先进城市"的复查,能控制鼠密度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常用鼠密度调查方法有 3种即 :鼠夹法、盗食法和粉迹法。实际工作中 ,3种调查方法结果各异 ,为客观评价灭鼠效果 ,选择适合室内的鼠密度调查法 ,我们于 2 0 0 0年 11月至 12月份对 3种方法调查室内鼠密度的准确性、可行性进行了对比观察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鼠夹法 :鼠夹为中号铁板 (江西贵溪捕器厂产 ) ,油条做诱饵 ;盗食法 :油条做饵料 ;粉迹法 :布粉面积 ( 2 0× 2 0 )cm2 。 15cm2 以下房间同时布夹 1把 ,布饵 1堆 ,布粉 1块 ,当天布放 ,次日检查 ,连续 3d ,记录捕获鼠数 ,盗食堆数 (吃掉部分或吃光均为盗食 )和…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对1994~1996年流行病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1.1监测内容鼠种、鼠密度、鼠带病毒、鼠血清抗体、鼠龄、人群发病率。1.2监测点设置在平阴、东阿和孝直3镇各选两个村为固定监测点。13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对捕获鼠分类编号,测量体长,无菌剖肺,用滤纸条采集鼠血。于每年3-4月和10~11月各捕鼠1次,每次每村布放200夹次,即室内、野外各100夹次,诱饵为花生米。鼠肺抗原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鼠血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鼠龄判定以体长为标准,即捐家鼠体长>13cm为成体,黑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鼠情监测是农区鼠害防控的基础,调查广东省农田害鼠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并对不同方法反映的鼠密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为科学灭鼠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先后采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样区鼠密度。鼠迹法:沿排灌渠或田埂设置2条调查线,调查线之间间隔50m以上,在调查线上每隔5m设置20cm×20cm的泥台,每条路线各设50个泥台;夹夜法:每月布放300夹夜,夹距5m,夹线间距50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广东省农田害鼠全年鼠密度变化呈双峰型,每年出现2个高峰期和2个低谷期,8月和12月为高峰期,9月和2—3月为低谷期;捕获率、鼠迹阳性率和鼠迹指数均能很好地反映鼠类种群数量的消长趋势,且相互间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捕获率(Y)-鼠迹阳性率(X):Y=0.115x+1.119、捕获率(1,)一鼠迹指数(X):Y=0.333x-1.078、鼠迹阳性率(y)一鼠迹指数(X):y=2.766x-16.332。结论夹夜法和鼠迹法在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掌握宁陕县鼠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为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夜行鼠监测采用5 m夹(笼)线法,家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对2010-2013年鼠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年共捕获啮齿动物650只,经鉴定属4科9属15种,年平均野鼠密度为4.06%,家鼠为4.68%。结论宁陕县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密度年际波动与灭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季节,适时开展群众性灭鼠,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全省城市四害密度,给城市除四害工作和创建卫生城市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爱卫办关于做好四害密度上报工作的通知,制订了《湖北省四害密度监测实施方案》,1997年在全省县级市以上的城市开展了四害密度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监测方法按照《湖北省四害密度监测实施方案》进行。我省共有监测单位35个,鼠密度每月监测一次,全年共12次;蚊、蝇、蟑螂密度监测为4~10月,每月监测一次,全年共7次。1.鼠类:全省统一使用中号鼠夹,每个监测点布夹100个,调查对象为平房居民和楼房第一层的室内,每25m2布夹一个,晚放晨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合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综合监测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方法成立执行办公室,协调病媒生物防制所、传染病防制所、微生物检验所等相关科室,统筹安排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人间疫情的相关信息,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变化,采用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0年1-11月龙游县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例,发病率为0.25/10万。共布放鼠夹2117夹次,捕鼠52只,平均鼠密度为2.46%。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0%,抗体阳性率为2.67%;钩体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龙游县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基本可行,建议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沧州市于 1986年发现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人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疫情逐渐上升 ,1998年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发病水平。为了解我市HFRS宿主动物感染情况 ,于1998~ 2 0 0 2年对鼠间疫情进行了监测。1 监测内容及方法 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 ,每年选 4个县为监测点 ,在春秋季节对鼠密度、鼠种构成、鼠带病毒率进行监测 ,每个监测点每次室内布夹不少于 10 0夹次 ,野外不少于 3 0 0夹次 ,同时收集其他方法捕获的老鼠 ,剖取鼠肺 ,用荧光免疫法查HFRS抗原。2 结果与讨论 2 .1 鼠密度及鼠种构成  1998~ 2 0…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鼠传疾病有所抬头的趋势 ,我站加强了对辖区内各型饭店的鼠害防制工作。为探讨城区饭店防治鼠害的有效措施 ,我们于 2 0 0 3年 4~ 9月对辖区内 3 84家大、中、小型饭店鼠害及防鼠情况进行了调查。1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辖区内大、中、小型饭店为调查对象 ,对其餐厅、厨房、仓库内的鼠害情况进行监测。监测方法采用夹捕法 (每 15m2 设 1夹 ,不满15m2 亦布 1夹 )。2 结果与讨论 中、小型饭店鼠密度 (7.90 % )明显高于大型饭店 (1.85 %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4.0 3 ,P <0 .0 5 )。防鼠人员经过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榭港区2006-2011年鼠密度和种群变化状况。方法在大榭港区设立7个监测点,并利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和鼠种。结果共捕获鼠类1 026只,隶属2目2科5属7种,鼠密度从2006年的3.16%下降至2010年的0.1%以下,下降趋势明显。鼠类种群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2008年鼠类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2009年为小家鼠;2010-2011年为褐家鼠。结论大榭创建国际卫生港口期间所采取的防鼠措施非常有效,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鼠类监测来巩固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 806夹次,有效夹485 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平均鼠密度为1.55%,农村(2.25%)远高于城市(0.93%),自然村(2.25%)>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总体鼠密度、各年间鼠密度和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在4-5月和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 2009-2013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农村鼠密度应重点防控。鼠类防控应根据其季节消长特点,在2个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控制鼠密度,保障首都国际机场口岸的公共卫生安全。方法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9年10月15-17日开展日常鼠密度监测,发现局部区域平均鼠密度达5.17%,超过国际卫生机场要求,立即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处理,包括成立应急处置工作组、确定灭鼠方案、实施投药灭鼠和布放粘鼠板相结合的综合灭鼠措施。结果经过30d的应急处理,鼠密度(夹夜法)下降至0.50%,40d后再次监测,鼠密度(夹夜法)降为0。结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对妥善处理鼠密度增高事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十堰城区四害 (鼠 ,蚊、蝇、蟑螂 )密度、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 ,为除四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0 0 1年依照全省规定的方案分别定期用鼠夹、吸蚊管 ,诱蝇笼、粘蟑盒进行监测 ,鉴别种群并分析全年消长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监测方法与步骤1.1 监测地点 城区按东、西、南、北、中各设 1个鼠、蚊、蟑螂密度监测点 ,蝇密度监测在城区的 ,城、乡各设 1个监测点。1.2 监测频率 蚊、蝇、蟑螂密度 4~ 11月每月监测 1次 ,鼠密度 1~ 12月每月监测 1次。1.3 监测方法1.3.1 鼠密度监测用夹夜法 ,晚放晨收。捕捉的老鼠需鉴定鼠种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安徽省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与鼠传疾病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鼠传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省2016—2019年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和鼠传疾病病例数据,分析鼠传疾病与鼠类密度消长的相关性。结果 安徽省2016—2019年共报告鼠传疾病流行性出血热1 051例和钩端螺旋体病81例。2016—2019年安徽省共布放有效鼠夹75 559只,捕获鼠类326只,平均鼠密度为0.43%。常见鼠种为褐家鼠(56.44%)、小家鼠(31.29%)、黄胸鼠(11.35%)和黑线姬鼠(0.92%)。2016年、2018年和2019年鼠密度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2017年鼠密度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FRS发病数与月度鼠密度没有正相关性,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与月鼠密度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673,P=0.143)。结论 应加强灭鼠工作,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20.
丰都县1997~1999年鼠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都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横跨长江两岸 ,长江自西向东 ,横贯县境 47公里。为了解我县鼠种构成和鼠密度变化情况 ,掌握鼠的消长规律及鼠带菌 (毒 )率 ,为预防和控制鼠害及鼠传播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97~ 1999年进行了鼠类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选择距长江 1公里的名山镇白沙村 9组作为鼠类固定监测点 ,捕鼠生境以麦地、薯地、草地、稻田、空地及室内为主。1.2 每年 4月、9月各捕鼠一次。采用鼠夹法 ,每次室内及野外各布放有效夹 15 0夹以上 ,室内每 15m2 的房间布放一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