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的蝉联现象田利平汪庚辛聂磊(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洛阳471000)关键词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室内传导阻滞病例患者男,5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心电图:R1、R2为窦性心律,形态相同,周期为0.64s,P-R0.16s,QRS呈R...  相似文献   

2.
本图在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中隐约可见P波连续存在 ,P_P频率为130次/min,P Ⅱ呈双峰 ,前峰大于后峰 ,两峰间距>0.04s,P波时间≥0.11s,PV 高尖达0.3mV ,示左右心房负荷过重。R_R间期长短变化无明显规律性 ,短R_R间期互差0.04s,中行两次长R_R间期分别为0.44和0.52s,上行R8_R9及R9_R10均为0.92s,是0.23s的整倍数 ,提示节奏点外出阻滞。本例的心电图诊断为 :窦性心动过速 ,左右心房肥大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心动过速伴外出阻滞。另外 ,还有较多同志认为 :Ⅱ导…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冠状静脉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导致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以更准确的选择消融靶点和减少并发症。对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3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病人进行冠状静脉窦(CS)造影的对比研究。分为两组,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组17例,对照组(为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两组病人均经CS造影,观察CS形态、走行及分支情况,测量CS口(CSO)大小、窦体直径、长度及窦口上缘与His束之间的距离。结果发现AVNRT组CS近端形态多呈漏斗状,占82.4%,而对照组漏斗状仅占25.0%,其余多呈管状(P<0.01)。AVNRT组CSO明显扩张,两组CSO直径分别为16.4±4.7和10.2±3.9mm(P<0.01)。AVNRT组窦口上缘到His束的距离明显较对照组近(8.03±6.12mmvs21.3±6.48mm),P<0.001。结果提示:AVNRT患者的CSO扩张对局部心房肌的压迫和牵拉,使CSO周围的心房肌各向异性程度增高,可能是导致各向异性折返的病理机制。由于CSO扩张使CSO上缘距His束距离变近,给射频消融(RFCA)造成困难和危险,对此类AVNRT病人行RFCA应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4.
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  向可翠 《心电学杂志》2000,19(3):141-142
为探讨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对7例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发现:随着心房负扫描程序刺激,6例A-H间期逐渐延长,1例间歇性延长,6例有A-H间期跳跃现象;室上性心动过速时6例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在希氏束,V-A间期〈70ms,1例在左后游离壁,V-A间期〉70ms。提示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劝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是房室结加速传导合并房室结双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 ,16岁。临床诊断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Ⅱ导联 (图1)示 :P1′提前发生 ,落入前次窦性搏动 (R1)的T波顶峰 ,继以P1-波 ,P1′_P1-间期0.24s ,P-1 后即出现室上性QRS波群 (R2) ,P1′_R2 间期0.27s。P2′落入R2 的T波下降支后 ,继以室上性QRS波群R3,P2′_R3间期0.25s ,R3_R4 间期为一长间歇。P2 为窦性 ,P3′提前出现 ,落入前一窦性的T波顶峰 ,P3′后继以P -3,P3′_P3-间期0.24s。P3-后继以室上性QRS波群 (R5) ;P4′落入前次搏动的T…  相似文献   

6.
采用体表心电图10项指标对73例窄型QRS波(<0.12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并与电生理检查分型比较,射频电消蚀术验证,73例均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房性心动过速1例,房室结折返住心动过速26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6例。10项指标中,P’波及极性,RP’间期、RP’/RR比值、RP’间期与P’R间期二者的关系、V1导联之r’波、QRS波电交替、2°度房室传导阻滞对鉴别有肯定价值,检出符合率82.2%。  相似文献   

7.
对67例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RSVT)施行以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为基础、异丙肾上腺素(Iso)和美托洛尔(Met)为辅助的系列电药理研究(SEPS)(简称AIM-SEPS)。结果表明,Iso能使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的抗RSVT总有效率分别降低66.7%~80.0%和20.0%,该效应能被Met所抵消。随访资料提示,对于选择预防RSVT临床复发有效的长期口服AAD,AIM-SEPS明显优于单一AAD的电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是目前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佳的治疗方法。我们在采用RFCA治疗显性旁道致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发现2例消融成功后δ波一过性复现,经观察一段时间,δ波不再出现且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此现象称为RFCA的回响效应。此效应对术中,术后处理及预测远期疗效均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例1,女,23岁,预激综合征(B型),经电生理标测,旁道定位于右侧房室游离壁(T8:00)。在此处行RFCA,功率54W,通电9s,δ波消失。其通电时间295s,能量15930J。RFCA…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价值,采用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9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7例。结果:SVT消融成功率为91.4%,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慢径路消融的成功率(81.8%vs96.8%及96.6%;P均<0.05)。随访37.3±20.7个月,8例复发,其中2例发作次数较术前减少,口服普罗帕酮可预防发作,另6例再次消融成功。IVT首次消融均成功,随访19.5±10.3个月,2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全组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PR综合征PR缩短的原因以及合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对既往射频消融病例中具有短PR(PR<0.12秒)和QRS波正常的26例患者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同期PR间期正常的2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Ⅰ组(短PR组)的AH间期和AV间期明显短于Ⅱ组(PR间期正常组)的AH间期和A-V间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是2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PR缩短的原因是由房室结的解剖或电生理特性所决定的,大多数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速的电生理机制是房室结双径路,少部分病例为隐匿性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 ,62岁。因“内痔”来院手术 ,术后感心悸12h。1997年曾因“预激综合征”在外院行射频消融术。24h动态心电图 (图1A、B)示 :窦性心律 ,心率79次/min ,P_P间期0.76s,P_R间期由0.18、0.18、0.20、0.58s或0.18、0.52s下传心室 ,以P-波结束文氏周期或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发作时 (图1C)心率94次/min ,QRS时间正常。P-波均位于QRS波群后 ,R_P-间期0.10s,R_P-间期<P-_R间期 ,P-波极性在体表心电图 (图1D箭头处 )表现为P-Ⅰ倒…  相似文献   

12.
交界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逆行隐匿传导致假性窦性静止谢同玉,沈文定患者,女,7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上、下各两条分别为Ⅱ、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在Ⅱ直立,V1正负双向,P-P0.64~0.78s,P-R0.16s,QRS0.08s。另见频发提前...  相似文献   

13.
房性心动过速的周期重整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性 ,16岁。因反复发作“心动过速”3年 ,心悸、胸闷、气促7天入院。体检 :双肺无异常 ,心率187次/min。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心脏无异常。长Ⅱ导联心电图 (图1)示P′波倒置 ,其后均有QRS波群 ,P′_R间期>0.12s ,P′_P′间期基本整齐 ,频率187次/min ,为房性心动过速 ,P′2 与P′27 波 (箭头所示 )提前出现 ,其后无QRS波群 ,形成两个长R_R间期。心电图诊断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讨论目前认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共同特点是 :(1)突发突止 ,心率快达150~250…  相似文献   

14.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O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60例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ST-T改变和心腔内心电图房间传导时间、逆向心房激动顺序。结果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ST段压低〉2mm和/或T波倒置(%)、ST波压低幅度、房间传导时间均非常显著大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均〈0.01);发作时ST-T改变左侧旁道多见于V1~V6导联、右侧旁道多见于Ⅱ、Ⅲ、aVF导联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0岁。劳力性气促伴咳嗽10余年,近日加重,痰中带血。体检:心率80次/min,律不齐,血压112/60mmHg(1mmHg=0.133kPa),心尖区闻及隆隆样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颈静脉怒张,肝右肋下2.2cm,双下肢水肿。入院后因心力衰竭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除服用地高辛外,并于第1天静脉注射西地兰0.4mg,第2天静脉注射毒毛旋花甙K0.25mg。心电图Ⅱ导联示窦性心律,P-P间期0.82s。QRS波为室上性,P-R间期固定为0.28s。R1、4、12…  相似文献   

16.
以射频消融结果为依据,评定S_2R跃增值和RP_E时距对48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型AVNRT)和141例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讨论两类心动过速食管调搏的定量判别标准。结果表明:(1)S_2R跃增以≥60ms诊断AVNRT为宜,但有一定局限性,其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价值分别为91.6%、85.8%、72.8%。(2)RP_E时距≤70ms和>70ms分别对S-F型AVNRT、O-AVR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较高。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价值分别为93.8%、100%、100%与100%、93.8%、97.9%.(3)少数(17%)右侧壁旁道逆传性心动过速RP_E/P_ER可>1.0。(4)S-F型AVNRT与O-AVRT的定量判别S_2R跃增、RP_E标准宜分别取≥60ms、≤70ms与<60ms、>70ms。  相似文献   

17.
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阎保国,卢喜烈,鲍冉,贾文兰患者女性,5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图1记录于1994年11月26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1次/min,P-R间期0.11s,QRS时限0.17s,各导联QRS波...  相似文献   

18.
食管心房调搏对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儿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诊断为房室结折返13例。快慢径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37±59.46ms和278±71.24ms(P<0.05);传导时间分别为220±50ms和308±58.09ms(P<0.05)。旁室旁道折返19例,其中6例为隐性,旁道前向有效不应期200~320m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无显著性。自律性房住心动过速2例。儿童SVT以房室折返为主,测定PV1-PE时距及RPE间期有助于鉴别折返性室上速的类型及旁道位置。房室结折返PV1-PE时距近于零,房室折返为34.29±8.5ms.左侧旁道为正值,右侧为负值。但PV1有时辨认不满意,有局限性。房室结折返RPE间期<70ms.而旁路折返则>70ms。  相似文献   

19.
本期收到的思考心电图答案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诊断。体表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时还依赖于电生理的进一步检查 ,但本例未作电生理检查。为扩大分析思路 ,现提供两种解释 ,供大家参考。1.本例基本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心率102次/min ,为窦性心动过速。长Ⅱ导联可见每三个QRS波群为一组规律性出现 ,QRS波群均有挫折 ,时间0.10s,每组第1个P_R间期0.12s ,第2个P_R间期0.22s,在长P_R间期后的ST段上可见一P -波 ,P-_R间期0.52s后见形态与窦性相同的QRS波群 ,…  相似文献   

20.
我院近20年来共发现2例因体位改变而导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度AVB)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44岁,反复胸闷3年,入院诊断为心律失常,Ⅰ度AVB。心电图(ECG)卧位:窦性心律、Ⅰ度AVB、PR间期0.28s,与左、右侧卧位无关(图1a)。ECG直立位:窦性心律,PR间期018s,Ⅰ度AVB消失(图1b)。阿托品试验:静推阿托品2mg,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卧位PR间期0.24s,坐立位Ⅰ度AVB立即消失。且QRS波形有所改变。腔内电生理希氏束电图:AH180ms,H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