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直接进行PCI术,观察组溶栓后即刻实施PCI手术。比较两组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TIMI血流分级、血清微小RNA-1(miR-1)表达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血小板功能、心功能、miR-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DW、PDGF-BB、LVESd、LVEDd、miR-1均降低,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或溶栓后即刻PCI治疗均能改善血小板功能与心功能,但后者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利于降低miR-1表达以及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探讨直接PCI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12-24h的未接受静脉溶栓的61例AMI患者,在发病24h之内行直接PCI术患者31例作为治疗组,未行直接PCI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豚第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整体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左心室和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射血分数(EF)。结果 以上各项指标在第1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第6个月时治疗组GWMI及RWMI较急性期有明显的改善(P<0.01);对照组的室壁运动则无明显改善(P>0.05);第6个月治疗组室壁运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与第6个月自身比较: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无明显增加(P>0.05),但EF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LVEDVI及LVESVI均增加(P<0.05),EF值无明显改变(P>0.05)。第6个月后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而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MI后对于未能溶栓的病例行直接PCI术治疗能抑制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重塑,而超声心动图评价AMI直接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早期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4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术中、术后视患者情况予以替罗非班,观察组于术前40 min应用替罗非班,观察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血流分级、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WF、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NO、LVEF均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有利于改善急性STEMI行介入治疗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灌注,恢复心功能,显著减少MACE发生风险,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易化PCI(即溶栓后即刻PCI)与直接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术后心室重构与心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5-03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3例行PCI治疗的老年STEMI病历资料,其中易化PCI 85例(A组)、直接PCI 78例(B组),比较2组PCI治疗前后血管再通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峰射血率(PER)、峰充盈率(PFR)、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结果:首次冠脉造影显示A组PCI术前IRA再通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2组支架成功植入率与支架植入后血管再通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各有1例死于左心衰。2组术后14dLVEF、PER、PFR、LVESVI、LVSF等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A组术后LVEF显著高于B组(P0.05),其余术后14d超声心动图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NT-proBNP、MMP-9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STEMI行易化PCI较直接PCI可以提高支架植入前血管再通率与术后射血功能,短期内两种介入方案对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相近。  相似文献   

5.
替罗非班联合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疗效。方法所有确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于发作6h内行急诊PCI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控制组(B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急诊PCI术及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A组另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内使用,观察两组在病变性质和术后即刻靶血管TIM/血流分级、术后心电图改变(ST段回落幅度)、术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并随访出院后MACE发生情况。结果A组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B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A、B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ST段回落幅度较B组明显、30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ACS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比单纯PCI术及常规药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32例和尿激酶组30例,阿替普酶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心电图ST段回落率等。结果: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比尿激酶组的70.0%更高,P<0.05;阿替普酶组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两组溶栓后30 min的血管再通率差异不明显,P>0.05,阿替普酶组溶栓后60 min、90 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P<0.05;阿替普酶组治疗7 d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尿激酶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的效果更优,有助于快速开通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功能改善和ST段回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溶栓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9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直接PCI治疗,观察组采用择期PCI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联合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还可降低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超声心动图观察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的阻抑效应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善作用。方法 发病 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 98例,随机分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36例)、溶栓组(31)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31例),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后 2周、12周、2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并以体表面积校正为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同时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局部室壁运动指数 (RWMI)、左室质量(LVM),后者与体表面积相除得到左室质量指数(LVMI),评价LVESVI、LVEDVI和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治疗后 2周,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优于药物治疗组,治疗后 12周,PCI组LVESVI、LVEDVI低于溶栓组(均P<0. 05),溶栓组各参数优于药物治疗组(均P<0. 05)。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自身前后比较明显改善(均P<0. 05),LVEF较 2周时显著增高(P<0. 05)。治疗后 24周,PCI组LVEDVI、LVESVI仍低于溶栓组(P<0. 05),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均优于药物治疗组 (均P<0. 05),PCI组LVESVI、LVEDVI、RWMI较 2周、12周均减小(均P<0. 05),LVEF较 2周、12周显著增高(均P<0. 05);溶栓组各时段比较与PCI组大致相同。结论 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8例STEMI患者,98例延迟PCI,58例紧急PCI,82例静脉溶栓,70例药物治疗。观察住院和随访期间左室功能的变化。结果:住院及随访期间延迟组EF均明显高于溶栓组和药物组。延迟组的LVD、LAD及E/A明显低于药物组和溶栓组(P〈0.05)。结论:延迟PCI可防止左室扩大,改善左室功能,提高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围PCI术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错过血运重建半个月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132例。将患者分为围PCI术心肌梗死组(围PCI术心肌梗死组,n=63)和非围PCI术心肌梗死组(非围PCI术心肌梗死组,n=69)。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检查结果,PCI术前服药情况、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PCI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对两组血糖、q-CRP、IMR进行二分类多元逐步Logistic分析。统计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IMR、q-CRP、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R是围PCI术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IMR与PCI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其增加值正相关(P0.05)。两组PCI术后3个月LVEDd及其增加值、LVEF及其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PCI术心肌梗死组MACE事件发生率(28.6%)大于非围PCI术心肌梗死组(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R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发生围PCI术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发生围PCI术心肌梗死的患者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失去早期静脉溶栓时机后延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瑞替普酶溶栓成功后择期PCI对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延迟急诊PCI的应用价值。方法共109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分为A组:急诊PCI开始距发病时间12~24h,入院后立即给予PCI治疗;B组:溶栓距发病时间≤6h,给予瑞替普酶溶栓和择期PCI。结果 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时A组与B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射血分数(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较B组高,轻度出血则较B组低(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延迟急诊PCI通过避开延迟静脉溶栓失败风险,及时开通IRA,可能使得延迟急诊PCI和早期溶栓成功后择期PCI具有相似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脉急诊介入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观察组采用冠脉急诊介入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梗死相关血管TIMI分级、ST段回落率、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梗死相关血管TIMI分级和ST段回落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SVI、LVEDVI和LVEF等心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SVI和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给予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促进心肌灌注的恢复,改善心功能,降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AMI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PCI术,按照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将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76例作为常规组,将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79例作为联合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内皮细胞微粒(EMPs)、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LVEF水平较常规组高,LVEDd、LVESd水平均较常规组低(P<0.05);治疗后联合组EMPs、MMP-9、CK-MB均较常规组低(P<0.05);联合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80%(3/79)与常规组的6.58%(5/7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促进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恢复,改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辅助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及对血浆脑钠肽(BNP)、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炎症介质、心功能等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高血压并发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实验分为A组(美托洛尔治疗)与B组(芪苈强心胶囊辅助美托洛尔治疗),各49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BNP、hs-cTnT、血清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变化,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记录。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A组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NP、hs-cTnT、IL-1、TNF-α、IL-6、LVEF、LVEDd及LVESd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BNP、hs-cTnT、IL-1、TNF-α、IL-6、LVEF、LVEDd及LVESd均得到显著改善,且B组改善效果优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CHF患者应用芪苈强心胶囊辅助美托洛尔治疗疗效较好,不仅能降低BNP与hs-cTnT的浓度,还有助于改善心功能,降低机体血清炎症介质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失去早期静脉溶栓时机后延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与早期溶栓成功后择期PCI对STEMI预后的影响,探讨延迟急诊PCI应用价值.方法 102例STEMI患者被纳入回顾性分析,分为延迟急诊PCI组(31例):急诊PCI开始距发病时间12~24 h,入院后立即给予PCI治疗;溶栓PCI组(71例):溶栓距发病时间≤6 h,给予瑞替普酶溶栓和择期PCI.结果 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分级延迟急诊PCI组TIMI 0~1级3.23%、TIMI 2~3级96.77%与溶栓PCI组TIMI 0~1级2.82%、TIMI 2~3级97.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42,P=0.101);发病3个月时,两组LVEDVI、LVESVI、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延迟急诊PCI组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较溶栓PCI组高,轻度出血则较溶栓PCI组低(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病3个月时心源性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急诊PCI及时开通IRA前向血流,在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和3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方面与早期溶栓成功后择期PCI有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与慢性期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再灌注治疗后30分钟的ST段高度持续下降超过或等于再灌注治疗前最大ST段高度50%的病例作为ST段下降组(31例),未达到50%的病例作为ST段抬高组(30例),根据左室造影对两组间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局部室壁运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再灌注治疗前ST段高度,侧支循环形成及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未见明显差异。发病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ST段下降组明显短于ST段抬高组,梗死局部室壁运动指数(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明显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扩大,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明显增加(P<0.01),ST段抬高组,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未见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呈现显著扩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明显改善,CK最高值,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 段下降组(P<0.01),再灌注治疗过程中ST段再度抬高的出现率,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晚期功能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益气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益气活血方和蒙诺治疗,疗程6个月.于出院前、AMI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射血分数(EF)、左室重量指数(LvmassⅠ)、E峰/A峰比值(E/A)、室壁运动指数(WMI)和室壁厚度(WT)的变化;同时观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水平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改善( P〈0.01);两组患者的EF、E/A均有提高( P〈0.05或 P〈0.01),LvmassⅠ、WT减小( P〈0.05),但LVEDVI、LVESVI、LvmassⅠ、EF、E/A、WMI、WT等指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浆ET水平降低( 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浆ATⅡ、ALD水平低于治疗组( 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左室重构,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芪苈强心胶囊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美托洛尔片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脏重构指标[左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PWS)、左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PW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WS、PWD、LVPWT、IVSS、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指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定量评价非ST段抬高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与扭转运动,探讨不同透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及PCI术后疗效。方法:对19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及31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分别于PCI术后1周及3月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室短轴心底水平、心尖水平高帧频二维图像,获得心底部和心尖部收缩期旋转峰值角度,计算扭转峰值角度。另选择27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从心尖向心底看,A组、B组及C组心尖部呈逆时针运动,为正值;心底部呈顺时针运动,为负值。与C组比较,术后1周时A、B两组心尖部、心底部旋转峰值角度及左室扭转峰值角度均降低,且B组降低尤为明显(P<0.05)。术后3月时A、B两组心底部及心尖部旋转峰值角度及左室扭转峰值角度均增加,A组心尖部旋转峰值角度改善明显,部分室壁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透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均受到严重损害,A组较B组受损程度轻,PCI治疗较长时间后改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1例,随机单盲取法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常规+替罗非班治疗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给予曲美他嗪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术前及术后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指标变化,同时观察三组术后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同组治疗前及A组、B组同期(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造影剂开始灌注时间(AT)、灌注达峰时间(APT)、灌注的峰值强度(PI)、振幅(A)、曲线上升斜率(β)低于同组治疗前及A组、B组同期同指标(P0.05),B组治疗后LVEF高于同组治疗前及A组同期(P0.05),LVDs、LVDd、LVESV、LVEDV、AT、APT、PI、A、β低于同组治疗前及A组同期同指标(P0.05)。B组、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三组不同出血并发症程度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替罗非班或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方案相比较,替罗非班、尼可地尔及曲美他嗪联合应用于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微循环,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