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因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术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CT血管造影(CTA),术中造影再次评估病变部位及解剖位置,切开股动脉,行覆膜内支架置入,封堵原发破口,手术成功后再次造影检查。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7枚,全部获得成功。术中造影见少量内漏4例,3例经支架近端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无需特殊处理。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个性化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期11例(19.5%),亚急性期37例(66.1%),慢性期8例(14.4%);病变累及范围在肾动脉水平以近22例(39.3%),在肾动脉水平以远34例(60.7%);病变长度为(226±13) mm.术中常规胸、腹主动脉造影,测量近端锚定区主动脉直径、远端锚定区真腔直径及两者之间的长度;“第1段”以近端锚定区为标准,常规置入支架;“第2段”以选定的远端锚定区为标准,顺序置入自主研发的大锥度覆膜支架,两枚支架重叠不少于30 mm.术中和术后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完成手术,置入支架长度为(197.6 ±20.3)mm,锥形跨度为(7.5 ± 1.8)mm,近端扩大率为(12.8±3.4)%,远端扩大率为(11.2±4.1)%,支架远端与主动脉走行的夹角为(2.3±1.3)°.随访(10.0±4.0)个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支架近、远端主动脉直径及支架远端与主动脉走行的夹角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体假腔血栓形成比例为98.2%(55/56),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比例为82.1%(46/56).发生并发症2例(3.6%),其中截瘫1例,远端支架贴附不良1例.结论 “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能够针对不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特点,以远端锚定区为标准,制定个性化腔内修复治疗方案,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分支主动脉支架在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57.1±13.5)岁,体质量(78.6±5.1)kg,包括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6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手术时间(2.6±0.4)h,成功率100%,无内漏,无围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及上肢缺血并发症。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近端无明显内漏,假腔均出现血栓化,无神经系统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应用单分支主动脉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安全有效,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效果良好,中长期效果需要继续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经"烟囱"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适应证及手术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49~76岁,平均(64.2±12.7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12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32例。44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因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即"烟囱"技术。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扩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范围,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更多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受益于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急性期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完成80例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在发病72 h内完成.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夹层强化CT检查,在DSA手术室全麻下切开股动脉进行支架置入术,出院前进行CTA检查,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复查CTA.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后失去随访.5例术后造影提示有Ⅰ型内漏,4例1年内复查消失或造影剂溢出量明显减少,1例手术后仍有明显Ⅰ型内漏,1年后接受再次支架手术成功.其余支架安装后造影显示破口封闭,无内漏.住院期间死亡2例,1例为高龄患者降主动脉破裂,1例为夹层逆行撕裂至升主动脉后破裂.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低氧血症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46例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5例,年龄33~64岁,平均45岁.16例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30例应用长直筒支架.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行CTA复查,比较两组内漏发生率、围手术期有无脊髓缺血、假腔血栓化及支架远端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急性脊髓缺血导致截瘫,远端支架贴附不良1例,支架远端相关并发症4例均为放置长直筒支架患者,无支架内漏及移位,无脑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无死亡.结论 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避免了现有支架长度及直径的限制,可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特点制订腔内修复治疗方案.此方法适用、可行,避免支架与主动脉远端直径不匹配引起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开窗胸腔血管内修复术(PF-TEVAR)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近端锚定区不足的5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PF-TEVAR技术进行治疗,观察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评价支架有无内漏、移位和3分支显影情况等。结果 51例患者,术中对位失败1例(2.0%),围手术期内漏6例(11.8%),死亡1例(2.0%)。术后随访1~20个月,随访期间失访6例(11.8%),死亡1例(2.0%)。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LSA狭窄或闭塞5例。结论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时,PF-TEVAR技术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LSA通畅,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置入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合并"烟囱"支架处理受累的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时,术中发生内漏的情况及其与病变位置之间的关系、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9至2015-07我院收治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32例,采用置入覆膜支架行TEVAR合并"烟囱"支架治疗,观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显影、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并术后随访3~46个月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结果:32例患者TEVAR合并"烟囱"支架均成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良好,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主动脉弓发生内漏7例,其中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6例,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小弯侧1例。术后随访3~46个月,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7例发生内漏患者中5例内漏逐渐减小、消失,2例持续存在。结论: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烟囱"支架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通畅,更为安全地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达到微创、安全、有效的目的,但当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时,"烟囱"支架可能增加内漏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技术在治疗胸主动脉钝性外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7例胸主动脉钝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A及术中造影评估病变,回顾术中技术成功率,死亡及截瘫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CTA随访明确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情况.结果 所有创伤都累及主动脉峡部,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其中1例先行左-右锁骨下动脉转流术.术中6例部分或全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所有手术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无死亡及截瘫发生.术后随访时间2~28个月,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支架无内漏及移位.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两种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旋转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60例Stanford B型AD患者的主动脉旋转血管造影图像资料,对比剂注射方案分别为生产商推荐方案及改良方案.主观评分指标按5分法评分标准(5分-图像极为满意,4分-图像很好,3分-图像可以满足术中诊断需求,2分-部分细节难以显示,1分-不能诊断)进行评估,包括夹层累及范围、破口大小及位置、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显示情况.对图像主观评分结果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60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中,30例患者使用推荐方案,主观评分为(4.4±0.6)分;30例患者使用改良方案,主观评分为(3.9±1.5)分,两种不同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旋转造影主观图像质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对比剂注射改良方案与推荐方案在主动脉旋转血管造影对AD的细节诊断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改良方案进行检查,以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及相应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随访近、远期效果.结果 术前死亡4例,未手术1例,施行TEVAR 129例,手术操作均成功,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7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2例(9.3%);Ⅰ型内漏13例(10.1%),夹层逆剥为Stanford A型1例,低氧血症23例(17.8%),肾功能衰竭需血液滤过9例(7.1%),术后精神症状37例(28.7%),脑梗死3例.随访2个月~5年,随访110例,随访率85.7%,1例术后1年和1.5年出现支架远端夹层,两次手术植入覆膜支架,部分封闭了腹腔干动脉,1例术后2个月时因肠梗阻在外院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年时支架远端发生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3个月突然死亡.Ⅰ型内漏消失11例,持续存在2例.结论 急诊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站式一期杂交手术治疗老年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教训,探讨其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共8例老年(60岁以上)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分站式一期杂交手术治疗。8例患者均正中开胸,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以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置换加主动脉弓去分支技术”。外科手术完成后送介入手术室逆行置入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观察住院期间康复指标.定期复查全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和夹层真假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70.8_+13.2)ra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8±6.5)min。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16h,中位时间5h,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2—20d,中位时间2d。所有患者全部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27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术后3个月复查全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满意。结论分站式一期杂交手术处理老年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的风险,取得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资料,年龄(53.4±11.1)岁。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腔内隔绝术成功率100%,共置入208枚主体覆膜支架及13枚cuff支架。20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26例患者行PCI成功率100%,对32支靶血管共置入36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0±35)个月,随访率96.6%(201/208)。33例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3例术后有残余内漏,其中8例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半年,3例再发升主动脉夹层,1例发生截瘫。术后1年,1例发生迟发性内漏。行PCI患者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本组共死亡6例,其中与腔内隔绝术有关死亡4例,分别发生在术后1 h、术后5 d、出院后2 d、15 d,与腔内隔绝术无关死亡2例,分别问胃癌晚期和肺心病。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低。合并冠心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入选7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 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 高血压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总结我院2年期间通过内科药物和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6例,根据患者治疗结果进行评价主动脉壁间血肿治疗策略的选择。结果: 16例患者中,药物治疗的患者6例,腔内修复治疗的患者10例(其中4例是由于药物治疗后症状持续加重转为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腔内治疗患者均存活,药物治疗组中死亡2例,均为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引起死亡。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对于Standford B主动脉壁间血肿是安全可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