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99-101
目的对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1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CT与传统X线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率为98.04%,明显高于X线诊断率82.35%(P0.05)。51例患者中,重度肺气肿占60.78%,中度肺气肿占39.22%。51例患者CT表现主要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变细、小叶间质增厚。51例患者治疗1年后,20例患者的肺气肿征象无明显变化,蜂窝范围变大7例,小叶间质隔显著增厚18例,小叶内间质进一步增厚4例。结论CT对于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IPF)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胸部CT或高分辨CT(HRCT)结果,并与COPD进行比较.结果 ①IPF常在患COPD多年后发生,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而且表现为混合性呼吸困难为主,肺部听诊可闻Velcro音伴有杵状指(趾);②IPF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大于COPD组,COPD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IPF组;③IPF组PaO2降低显著高于COPD组;IPF组PaCO2 >40mmHg者显著高于COPD组;④影像学显示IPF患者以弥漫性点状、结节状、网状、毛玻璃状和蜂窝肺为多,其次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胸部CT及HRCT IPF患者以支气管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变形,小叶间质、间隔增厚为主.结论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其独特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依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X线胸片和肺CT,尤其肺HRCT可为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阎蘅 《中级医刊》2011,(8):57-58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IPF)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胸部CT或高分辨CT(HRCT)结果,并与COPD进行比较。结果①IPF常在患COPD多年后发生,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而且表现为混合性呼吸困难为主,肺部听诊可闻Velcro音伴有杵状指(趾);②IPF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大于COPD组,COPD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IPF组;③IPF组PaO2降低显著高于COPD组;IPF组PaCO,〉40mmHg者显著高于COPD组;④影像学显示IPF患者以弥漫性点状、结节状、网状、毛玻璃状和蜂窝肺为多,其次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胸部CT及HRCTIPF患者以支气管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变形,小叶间质、间隔增厚为主。结论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其独特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依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X线胸片和肺CT,尤其肺HRCT可为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1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18例均行X线胸片检查及螺旋CT扫描,并选择3个层面(即主动脉弓、右肺门及右膈上2cm的层面)追加HRCT扫描。结果:IPF的主要HRCT表现:18例中,磨玻璃影4例,小叶问隔增厚12例,小叶内问质增厚8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胸膜下线6例,胸膜增厚8例,蜂窝肺13例。同一病例中可同时有上述几种改变。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主要分布于肺的中央部;而小叶问隔增厚、小叶内问质增厚、蜂窝肺主要分布于肺的周边部。结论:IPF的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并能反应其病理变化。经全面分析,大部分可与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CT诊断恶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诊断恶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价值,加深对恶性弥漫性肺疾患HRCT表现的认识,从而提高肺间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复习文献并回顾分析5例肺淋巴管癌病临床病例及其HRCT特点。结果:肺淋巴管癌病是恶性肿瘤致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最常见疾病,其HRCT特点:小叶间隔不均匀增厚,不均一的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区别于良性肺间质病变HRCT改变。结论:HRCT作为常规的CT的一种补充,近年在肺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受到广泛重视,因其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故可用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高分辨CT(HRCT)表现。方法59例受试者进行吸气相和呼气相HRCT及肺功能试验,分析其HRCT表现。结果本组COPD肺部HRCT表现有支气管壁增厚37例、支气管扩张43例、小叶中心型肺气肿51例、细支气管炎19例;呼气相出现空气潴留征象46例。结论早期COPD的吸气相和呼气相HRCT,与患者的肺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早期COPD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丹  包权  王辉  王英久 《医学综述》2011,17(10):1580-1581
目的分析和总结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高分辨力CT(HRCT)表现特点,提高对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HR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评估其影像特点。结果首次检查均无阳性发现;2周后复查出现磨玻璃影10例,实变影8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模糊7例,胸膜下线3例,界面征2例,小叶内间隔增厚2例,肺实质带2例;4周后复查出现磨玻璃影2例,实变影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模糊1例,胸膜下线9例,界面征8例,小叶内间隔增厚8例,肺实质带9例,蜂窝影2例;6周后复查出现膜下线9例,界面征9例,小叶内间隔增厚9例,肺实质带9例,蜂窝影4例且范围增大。结论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HRCT表现与病理演变有较好的一致性,提高对其HRCT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临床判断病变发展情况,决定其治疗手段,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任蓬程  池华玲  李秉忠 《海南医学》2014,(17):2547-2549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CT表现。方法选取96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均采用胸部常规CT扫描,病变区采用薄层CT扫描,进而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CT表现。结果96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呈弥漫性分布,其中双肺密度大多不均,以双肺下野外周部为主,多发于肺下叶基底部,其中65例为双侧,31例为单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CT征象为: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60例,网状改变50例,磨玻璃样改变及密度影32例,小叶性肺气肿68例,其中46例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22例为全小叶型肺气肿,蜂窝状、囊状45例,胸膜下线38例,两肺下叶牵拉性支气管扩张30例,结节影18例。结论 CT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情况,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老慢支 )的CT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 ) ,完善老慢支及其并发症的CT及HRCT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例已确诊为老慢支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常规CT扫描加HRCT扫描。结果 支气管纹理异常 (增多、增粗、纤细、稀疏、走行紊乱 )者 76例 ;肺气肿 (小叶中心型、全小叶中心型及混合型 )和 /或和并肺大泡者 4 6例 ;线状影 (胸膜下线、小叶间隔增厚、间质增生 ) 38例 ;毛玻璃和浸润影 4 9例 ;蜂窝影 4 6例 ;支气管扩张 2 1例 ;结节 (间质结节、肺泡结节 ) 6 9例。老慢支是老年人(6 0岁以上 )常见病、多发病 ,尤以东北地区为多。具有咳、痰、喘、炎临床表现 ,病程长。CT及HRCT可清晰显示支气管血管纹理及肺气肿异常改变 ,及在此基础上合并症的改变 :毛玻璃影或浸润影的合并感染征象 ;结节影 ;线状影 ;蜂窝影 ;支扩 ;肺大泡等。其中蜂窝影可诊断老慢支伴有间质纤维化。结论 CT、HRCT对检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并发症具有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迪开  谭莉平  陆建常 《广西医学》2012,34(7):866-867,870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HR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IPF患者14例,使用普通CT扫描(层厚10 mm)及HRCT(层厚1 mm)两种方法 检查,分析IPF的CT表现.结果 IPF主要CT征象有8项,HRCT可以清晰显示小叶性肺气肿,胸膜下线,而普通CT扫描则无法清晰显示;HRCT在显示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方面优于普通CT,两法均能显示网状改变、蜂窝肺、磨玻璃样密度影等征象.结论 HRCT有明显优势,能显示肺的细微结构,显示病灶清晰,能观察到很多普通CT扫描不能显示的征象,能反映IPF的早期表现,评价病灶的活动性,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节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证实52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52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46例(88.5%),其中仅见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16例(30.7%),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内改变30例(57.5%),仅见肺部侵润性改变而无淋巴结肿大2例(3.8%),肺纤维性改变4例(7.7%)。肺内主要表现为结节影(30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4例),小叶间隔增厚(8例),实变影(2例),磨玻璃影(2例)。【结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是胸部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不典型者需密切结合临床检查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小儿麻疹肺炎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麻疹肺炎的患儿47例,所有患儿均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图像特点。结果 CT表现为肺过度充气19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47例,并间质网织结节影31例,结节影大小、密度及分布不甚均匀,以中内带肺野明显,并气胸3例,皮下、纵膈气肿1例。结论低剂量螺旋CT可应用于小儿麻疹肺炎的诊断,以肺过度充气和间质纹理增多、小结节影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癌药物性肺炎的CT表现。方法:对抗癌药物性肺炎患者(10例)的胸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边缘模糊的磨玻璃样阴影10例;沿增粗肺纹分布的结节状灶7例及索条状影5例;肺野内可见结节状灶3例,伴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结论:抗癌药物性肺主要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磨玻璃阴影,沿增粗肺纹理分布的索条状及结节状影,结合抗癌药物化疗病史可与肺癌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结节病患者中的肺结节及周围特点 ,描述一个新的CT征象“星系征”。方法 对 14例结节病患者的肺内结节及周围结构的CT特征进行回顾分析。主要参照Oritsu等提出的分类法 (0~Ⅳ期 ) ,其中 ,Ⅱ~Ⅲ期 10例、Ⅳ期 4例 ,进行肺内影像表现分析。结果  10例Ⅱ或Ⅲ期中的结节病患者中 ,6例可明显见到肺内的小结节融合成大结节 ,周围可见小的结节卫星灶环绕大结节周围 ,另外 4例患者肺内融合的大结节周围可见肺泡性渗出呈毛玻璃状 ;4例Ⅳ期的结节患者中 ,有 3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及小叶间隔 ,呈条带状 ,1例以纤维化为主伴有多发空腔。结论 肺结节病的CT表现提示大结节起源于小结节 ,大结节周围环绕小结节卫星灶 ,晚期支气管血管周围受累呈条带状 ,这与天文领域的卫星、慧星、银河很相象 ,这些影像表现与肺结节病的病理学表现也有很好的相关性。“星系征”可能成为结节病的肺内影像诊断依据的重要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体质指数(BMI)与高分辨率CT(HRCT)容积量化参数及其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COPD患者62例,完成HRCT检查,并记录其身高及体质量。根据HRCT中是否存在肺气肿和支气管壁增厚对COPD患者进行分型,将HRCT原始数据传至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TM后处理工作站,自动计算出总肺体积(TLV),设定吸气末闯值低于-950 HU为肺气肿区,得出总肺气肿体积(TEV),计算肺气肿指数(EI=TEV/TLV)。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HRCT容积量化参数与BMI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COPD患者的HRCT表型分别为:A型42例,E型9例,M型11例。COPD患者的HRCT容积量化参数TEV和EI与BMI均呈负相关(r=-0.389,P=0.002;r=-0.424,P=0.001)。HRCT表型为A型的患者平均BMI为(23.4±3.4)kg/m2,高于E型[(20.6±3.1)kg/m2,P<0.05];而M型患者BMI为(21.3±2.7)kg/m2,与A型和E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患者TEV和EI与BMI呈负相关,HRCT表型为A型的患者BMI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