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hi L  Yue YF  Zhang SL  Li SH  Shi ZY  Lei CM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1):855-858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机制及意义。方法选择84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组。16例HBsAg阴性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作为对照。ELISA检测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巢式PCR(n-PCR)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 DNA。对血清HBsAg及HBV DNA阴性、仅PBMC中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访1年,观察HBsAb产生及PBMC中HBV DNA存在状况。结果(1)84例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45例(53.57%);PBMC中HBV DNA阳性34例(40.48%),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1,P〉0.05)。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为弱阳性。(2)研究组新生儿感染24例(28.57%)。其中仅血清HBV DNA阳性7例,仅PBMC中HBV DNA阳性11例,血清和PBMC中HBV DNA同时阳性6例,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为弱阳性;新生儿血清HBsAg均阴性。对照组无新生儿感染。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3)研究组新生儿11例(13.10%)仅PBMC中HBV DNA阳性,均为弱阳性。其母亲仅血清HBV DNA阳性5例,仅PBMC阳性2例,血清及PBMC均阳性4例。对11例中7例仅PBMC中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访1年。其中4例血清HBsAb阳性,PBMC中HBV DNA阴性;3例HBsAb阴性,其中2例PBMC中HBV DNA仍为弱阳性。7例血清中HBsAg及HBV DNA均阴性。结论(1)孕妇血清或PBMC中HBV DNA阳性均可导致新生儿PBMC感染。(2)感染了HBV的PBMC可在血清HBsAg和HBV DNA阴性的新生儿体内长期存在,并影响新生儿免疫接种后HBsAb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刺激后培养上清干扰素γ(IFN-γ)和IL-10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儿童21例(A组)、抗-HBe阳性慢性HBV携带儿童20例(B组)及正常儿童19例(C组),每例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及PBMC,PBMC体外单独培养或与HBcAg共培养72 h后,检测血清及培养上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血清IFN-γ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A和B组血清IL-10较C组显著增高。经HBcAg处理后PBMC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在B和C组较A组显著增高。同时,经HBcAg处理后A和B组PBMC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均较C组显著增高,尤以A组明显。结论IL-10水平及PBMC对HBcAg应答低下在儿童HBV携带者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危重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改变及褪黑素对危重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05-10—2006-10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对50例危重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分别经植物血凝素(PHA)及PHA加褪黑素(melatonin,MT)刺激,均培养1h及48h,培养1h后用EMSA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B寡聚核苷酸(NF-κB)的含量,培养48h后用ELISA法检测IL-4、IFN-γ及TNF-α的含量。25例正常新生儿PBMC为对照(加PH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危重新生儿存在NF-κB活性增高及Th1及Th2平衡紊乱,IL-4及TNF-α显著升高,IFN-γ降低;对于危重新生儿,加褪黑素激素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TNF-α降低(P<0.01),但IL-4及IFN-γ无显著变化。结论危重新生儿存在Th1及Th2功能紊乱,Th2相对优势,且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危重新生儿的发病。MT能通过NF-κB信号转导通路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但对Th1及Th2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 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静脉血检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 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测定健康儿童及支气管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以及哮喘综合治疗后的变化,以观察哮喘和健康儿童PBMC中Th1/Th2的平衡状态及哮喘综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支气管哮喘患儿64例(哮喘组),哮喘组中又分未正规治疗组26例,综合治疗组38例。对照组为32例健康儿童,采静脉血3ml,分离PBMC,体外经植物血凝素(PHA—P)刺激,细胞培养48h,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和γ干扰素含量。结果(1)哮喘未正规治疗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而IFN-γ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综合治疗8~12周后,综合治疗组较未正规治疗组PBMC分泌IL-4、IL-10水平下降、IFN-γ水平升高,与未正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哮喘未正规治疗患儿PBMC中Th2类因子(IL-4、IL-10)强势表达。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显著下调IL-4、IL-10水平,上调IFN-γ水平,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有效地防止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所生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转归.方法 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0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根据母亲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144例,HBeAg阴性组356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并按常规0、1、6方案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5μg,注射主被动免疫前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BV-M.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HBeAg均阳性者分别为24例和9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阳性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分别为4例和21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阴转率分别为100%和85.7%.出生时HBsAg阴性、HBeAg阳性者,HBeAg阳性组为29例,占20.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比例(P<0.01),其6月龄HBsAg阳转率为6.9%,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1).在接受全程主被动免疫的情况下,HBeAg阳性组新生儿6月龄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9.7%和67.4%,HBeAg阴性组分别为3.1%和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不能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指标,HBeAg阳性新生儿预后与母亲HBeAg状态密切相关,母亲HBeAg阳性会抑制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失败儿童1型和2型细胞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下1型和2型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ELISA技术对29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9例宫内感染有效儿童及25名正常儿童PBMC在丝裂原(植物血凝素和细菌脂多糖)、酵母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无刺激物时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IL-12P70的分泌进行检测。结果 丝裂原刺激时IFN-γ分泌和IFN-γ自发分泌在免疫失败组有增高趋势。和自发分泌比较,在HBsAg刺激时,对照组、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均表现为分泌增加,但免疫失败组增加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在各种刺激时IL-4和IL-2分泌低于可检测水平。丝裂原刺激时IFN-γ分泌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 特异性刺激时1型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1型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反应增强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 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静脉血检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 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T辅助细胞(Th)亚群功能失衡的特点,探讨Th_1和Th_2类细胞因子与HIE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35例HIE患儿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O)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对培养上清液中Th_1和Th_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经(PHA)刺激后,HIE组Th_1产生IFN-γ、IL-2水平(中位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FN-γ:106 pg/ml比427 pg/ml,P<0.01。IL-2:527 pg/ml比1218 pg/ml,P<0.01),而Th_2产生IL-4、IL-6水平(中位数)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4:248 pg/ml vs.112 pg/ml,P<0.05。IL-6:643 pg/ml vs.86 pg/ml,P<0.01)。相关分析发现:IL-6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4,P<0.01;IL-2、IFN-γ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2和-0.357,P值均<0.05;IL-4水平与HIE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277,P>0.05。结论HIE新生儿Th_1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Th_2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增高,导致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此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h类细胞因子水平与HIE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an XB  Yue YF  Bai GQ  Li SH  Shi ZY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34-437
目的探讨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影响因素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HBsAg阳性产妇和其新生儿为研究组,另18例血清乙肝标志物均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法分别检测产妇、新生儿血清及PBMCHBV-DNA。结果HBsAg阳性母亲血清及PBMC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0·0%和40·0%;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6·0%及30·0%;其中仅血清阳性10例,仅PBMC阳性2例,血清和PBMC均阳性13例。对照组母儿血清及PBMC中未检出HBV-DNA。新生儿PBMCHBV-DNA阳性率在母血清HBeAg、HBV-DN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P<0·01);母PBMCHBV-DN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母血清和PBMCHBV-DNA均阳性组高于仅血清阳性组(P<0·01);新生儿血清HBV-DN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HBV-DNA感染率为30·0%;其感染率与母、儿血清病毒血症水平及孕妇PBMCHBV-DNA状态有关,检测出新生儿PBMCHBV-DNA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对小鼠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及IL-5含量的影响,研究MP感染是否通过对Th1/Th2免疫应答的影响参与哮喘发病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MP感染组20只;MP感染组分别于MP感染第3、7、14、21天取BALF,每次5只.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BALF中IFN-γ、IL-4及IL-5的含量.结果 MP感染组的BALF中IFN-γ、IL-4及IL-5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感染第7天小鼠BALF中IFN-γ、IL-4及IL-5含量达到高峰.MP感染组小鼠BALF中IFN-γ/IL-4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且在第7天达到低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可使小鼠BALF中IFN-γ、IL-4及IL-5含量升高,且在第7天达到最高峰,MP感染可以增加Th1、Th2细胞因子的释放,诱导Th1向Th2的免疫应答失衡,且可能通过此途径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MPP患儿239例为MPP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再分为轻症MPP组(n=152)和重症MPP组(n=87).选择同期收治的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263例为非MPP组.选择同期在儿外科住院的疝气和包皮过长择期手术患儿共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肺炎患儿均于入院第1天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检测,患儿经治疗感染恢复期重新留取血清复查以上指标;对照组留取1次血清,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MPP组和非MPP组患儿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IL-4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P组血清IFN-γ、IL-1β水平及IFN-γ/IL-4比值高于非MPP组(P<0.01);MPP组恢复期TNF-α、IL-1β、IL-6水平和IFN-γ/IL-4比值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 <0.001,P<0.05);重症MPP组血清TNF-a、IL-1β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轻症MPP组(P<0.01).结论 MP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及IFN-γ/IL-4比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用来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3.
胎盘Hofbauer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胎盘Hofbauer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垂直传播组(母亲及新生儿HBsAg和HBV-DNA均为阳性)14例、非垂直传播组(母亲HBsAg和HBV-DNA阳性,新生儿为阴性)62例和正常对照组(母亲及新生儿HBsAg和HBV-DNA均为阴性)10例的胎盘结构变化、胎盘HBV感染与Hofbauer细胞的关系。结果1.垂直传播组和非垂直传播组孕妇胎盘组织存在坏死、水肿、绒毛动脉硬化、绒毛间质纤维化和纤维素样沉积,多形核自细胞、淋巴细胞、颗粒细胞浸润。2.垂直传播组胎盘HBsAg阳性率为100.0%;非垂直传播组为58.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3)。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滋养细胞、Hofbauer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3.垂直传播组胎盘Hofbauer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结合HBV的阳性Hofbauer细胞明显高于非垂直传播组和对照组(P均〈0.01)。结论HBV可与胎盘Hofbauer细胞结合,可能介导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家族过敏史和粉尘螨变应原刺激对新生儿脐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及婴儿期变应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足月新生儿34例,分为有、无家族过敏史2组,每组17例.取其脐静脉血10 mL,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体外经植物血凝素(PHA)或粉尘螨刺激培养48 h,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表达水平.对2组新生儿每1、2个月以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为期1 a.结果 有、无家族过敏史2组新生儿脐血未经刺激的CBMC 培养上清中IL-4水平分别为(11.35±1.80) ng/L 和(11.0±1.50) ng/L,IFN-γ水平分别为(9.55±1.47) ng/L和(10.19±1.37) ng/L,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PHA刺激后,IL-4水平分别为(43.45±4.57) ng/L和(37.58±3.41) ng/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FN-γ水平分别为(72.61±25.40) ng/L 和(65.84±29.96) ng/L,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低水平粉尘螨刺激后,IL-4水平分别为(40.54±3.64) ng/L和(37.17±2.60) ng/L;IFN-γ水平分别为(35.30±2.73) ng/L和(40.55±1.85) ng/L,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高水平粉尘螨刺激后,IL-4水平分别为(43.50±3.19) ng/L和(39.55±4.13) ng/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FN-γ水平分别为(39.40±5.21) ng/L和(40.94±2.96) ng/L,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2组新生儿随访观察1 a,除去失访病例,有家族过敏史新生儿13例中7例发生变应性疾病.无家族过敏史新生儿15例中2例发生变应性疾病,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有家族过敏史新生儿脐血Th2相对占优势,粉尘螨变应原刺激使Th2相对优势更为明显.有家族过敏史新生儿日后可能更易患变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也常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许多这种新生儿将成为慢性HBV的携带者。其中约1/4在其后将发展成肝硬变或肝细胞性肝癌。此种围产期的感染能通过新生儿的免疫予以预防。本文并推荐对高危婴儿的处理方法。 HBsAg的母亲如果也是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时,则她所生的婴儿约90%发生围产感染。母亲是HBeAg阴性或她们对HBeAg有抗体,其婴儿有较少的危险,但仍能受感染。受感染的婴儿通常要在生后几周才变成HBsAg阳性。虽然他们发生黄疸或急性肝炎是罕见的,但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则常见。因为他们是持  相似文献   

16.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目的 最近10多年的研究表明,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保护效果达到70%-90%,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多次产前注射,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980例携带HBsAg孕妇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孕妇产前3个月(妊娠28周起)每4周肌注HBIG 200IU-400IU,直至临产,称HBIG组;另一组不注射为对照,称对照组。所有对象和其所生孩子出生时即采外周血,检测HBsAg、HBeAg,部分测HBV DNA,所有新生儿随访1年。结果 49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母亲所生,生后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491例新生儿为HBIG组母亲所生,生后同样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显示对照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难4.3%;而HBIG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5.7%(x^2=20.11,P<0.001),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母亲呈HBsAg、HBeAg双阳性或HBV DNA阳性。结论 研究提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传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Yu H  Zhu QR  Gu SQ  Fei LE  Pu DB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6):421-423
目的 研究宫内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儿的干扰素γ(IFN γ) 874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探讨宫内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母亲为HBV携带者 ,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使用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 (或 )HBV DNA阳性并持续阳性 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HBV感染组 ,共 4 6例。出生时及以后随访中未曾出现过HBsAg或HBV DNA阳性 ,1岁时抗HBs达保护滴度以上者为正常免疫组 ,共73例。用ABIPrism770 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对IFN γ 874SNP进行测定。结果 宫内HBV感染组IFN γ 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6 7 4 %、19 6 %和 13 0 % ;正常免疫组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4 5 2 %、30 1%和 2 4 7%。两组IFN γ 874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5 10 2 ,P <0 0 5 )。宫内HBV感染儿童IFN γ 874AA基因型占优势。结论IFN γ 874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 ,提示IFN γ 874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1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两组孕妇所分娩新生儿生后分别行联合免疫和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和12个月时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与22.5%)P<0.05。出生后婴儿12个月随访,研究组新生儿单用疫苗和对照组的新生儿单用疫苗血清抗—HBs阳性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研究组血清抗—NBs阳性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抗—HBs阳性率(75.0%)P<0.05。结论 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条件免疫反应对小鼠支气管哮喘的机制.方法 选4~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用卵清蛋白(OVA)腹膜下注射致敏,OVA雾化吸入激发,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健康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溶液进行相同操作.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1)条件免疫反应1组(CIRt)组,以声音为条件刺激,布地奈德加沙丁胺醇雾化吸人为非条件刺激,两者结合7次(7 d)后可建立条件免疫反应,此后每日再现条件刺激,每周条件刺激再与非条件刺激结合1次,共20周;(2)CIR2组,以糖精水为条件刺激,其余操作同CIR1组;(3)常规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1次/d,共20周;(4)常规治疗减量组,给予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1次/d,共7d,之后1次/周,共20周;(5)单纯声音刺激组,单纯给声音刺激20周;(6)单纯糖精水刺激组,单纯给糖精水刺激20周;(7)空白对照组,PBS雾化吸入20周.以上7组每天给予哮喘激发1次,各治疗组在治疗间隔1 h以后给予激发;(8)健康对照组,用PBS激发20周.治疗20周后,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加入CIM+磁珠,利用分选器、分离柱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经PMA、离子霉素和莫能霉素刺激培养6 h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T细胞胞膜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nAChRa7)与胞浆内IL-4、IFN-γ及IL-17表达量,分析nAChRa7与IL-4、IFN-γ及IL-17的相关性.结果 (1)CIR1组(8.7 ±1.2)、CIR2组(9.1±1.0)、常规治疗组(8.4±1.1)及健康对照组(0.8±0.7)比空白对照组(16.2±1.3)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数均明显减少(P<0.01),在CIR1组、CIR2组及常规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IR1组、CIR2组、常规治疗组及健康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CD4+T淋巴细胞表达nAChRot7、IL-4及IL-17明显降低(P<0.01),IFN-γ增高(P<0.01);除nAChRa7外其他各因子在CIR1组、CIR2组及常规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hRa7与IL-4表达呈正相关(r=0.76,P<0.01),与IL-17呈正相关(r=0.46,P<0.01),与IFN-γ表达呈负相关(r=0.69,P<0.01).(3)常规治疗减量组、单纯声音刺激组、单纯糖精水刺激组及空白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气道上皮增厚,管腔狭窄,管壁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显著增多;CIR1组、CIR2组及常规治疗组经治疗后气道上皮及炎性浸润情况明显改善,胶原纤维减少.结论 以声音或糖精水为条件刺激,以布地奈德加沙丁胺醇雾化吸入为非条件刺激建立起的条件免疫反应,可以通过下调CIN+T淋巴细胞上nChRa7的表达,调节CD4+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诱导痰液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动态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诱导痰液IL-4和INF-γ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在MP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诱导痰液方法在MPP疾病研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MPP患儿38例.用3%的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诱导痰液。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IL-4及IFN-γ。结果MPP患儿诱导痰IL-4含量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IFN-γ含量急性期与恢复期、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L-4/IFN-γ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恢复期IFN-γ、IL-4、IL-4/IFN-γ重症组和轻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L-4及IFN-γ参与MPP发病.MPP存在Th1/Th2失衡,以Th2反应占优势。诱导痰液分析有可能成为实用、方便且较灵敏的判断MPP轻重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