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谷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莒县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第三医院眼科收治的确诊为ROP的80例患儿(16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80眼)。对照组患儿接受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治疗1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血清VEGF、IGF-1、谷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2例)和66.25%(5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VEGF、IGF-1及谷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VEGF、IGF-1及谷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新生血管消退及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好转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视网膜纤维增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50%(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3.75%,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OP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谷氨酸水平,增加血清IGF-1水平,改善FFA表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通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眼底筛查新生儿的眼底及远期眼部异常随访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合并ROP患儿的围产期病史及远期眼部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血管化的时间ROP轻度组为生后(63.3±24.5)天;阈值前病变组为(52.0±12.4)天;ROP重度组为(55.0)±16.9天;ROP轻度组胎龄、出生体重、平均吸氧时间(F iO2>45.0%)与阈值前病变组及ROP重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阈值前病变组与ROP重度组比较,胎龄、平均吸氧时间(F iO2>45.0%)差异有显著性(P<0.05);6年后的随访早产儿的其他眼部异常的发生率与ROP的程度成正相关。结论:小胎龄、长时间高浓度的吸氧为ROP的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阈值前病变及重度ROP早产儿远期其他眼部异常如屈光不正、弱视、斜视、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3天内血气分析值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早产儿视网病(ROP)的影响,及IGF-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方法按照我国卫生部在2004年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病变防治指南》规定的筛查对象,收集396例早产儿生后最初3天的血气分析,统计分析ROP患儿及无ROP患儿的PaO2、PCO2上下四分位值及PH值下四分位值。并分别在出生后第1、3、5、7周(出院前)监测血清IGF-1因子变化。结果 ROP患儿中占下四分位数PaO2PH值比率、上四分位数PaO2PCO2比率均高于无ROP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上、下四分位数、PCO2上四分位数、PH值下四分位数、及ROP患儿第1周、第2周、第3周血清IG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下四分位数与对照组比较第1周、第5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PaO2、PH值及高PaO2、高PCO2使发生ROP的危险性增加;低PH值、ROP患儿血清IGF-1浓度明显降低,低血清IGF-1浓度,预示ROP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的水平,探讨其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013年3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90例孕妇外周血中SST、IGF-1的水平,正常对照组30例,子痫前期组60例,其中子痫前期组又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SST在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水平分别为(41.9±5.4)、(21.3±5.6)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度子痫前期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水平分别为(47.6±4.8)、(36.2±6.1)ng/ml,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在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0.3±17.9)、(211.0±36.1)ng/ml,子痫前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在重度子痫前期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为(74.3±14.6)、(106.2±21.5)ng/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患者的血清SST与IGF-1呈负相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76,P0.05)。结论 SST、IGF-1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并且两者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东莞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并分析与ROP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10例(620只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ROP筛查资料进行分析。参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将出生体重≤2 000 g或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确定为本次ROP筛查目标人群,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和无ROP组,对两组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分娩方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眼底筛查的310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检出ROP 36例,检出率为11.61%。ROP组的出生体重和胎龄均明显低于无ROP组(p<0.05);ROP组平均吸氧时间为(5.72±3.38)d,无ROP组平均吸氧时间为(3.88±2.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并发呼吸暂停和使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无ROP组(p<0.05)。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分娩方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及呼吸暂停均是影响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并发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出生胎龄<32周并诊断为BPD的23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筛查结果分为ROP组(n=60)和对照组(n=170)。对比两组患儿临床因素的差异性,探讨BPD早产儿并发ROP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230例BPD早产儿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08、81、41例;ROP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00、-3.743,P<0.001);ROP组吸氧时间、早期输血(生后10天内)比例及28天内输血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值分别为-2.745、25.336、-5.8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生后早期输血、生后28天输血次数多是BPD早产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4.371(1.981~7.757)、3.563(2.032~6.246);胎龄是BPD早产儿发生RO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检测在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肾功能及HIE程度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HIE患儿163例,按照HIE分度,分为轻度组75例,中度组55例,重度组33例,三组均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进行血清Cys C、BUN和Cr检测,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IE患儿轻、中、重度三组血清Cys C分别为(1.46±0.27)mg/L、(1.63±0.25)mg/L和(1.83±0.49)m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组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轻、中、重度三组血清血尿素氮(BUN)分别为(3.94±1.57)mg/L、(4.02±1.76)mg/L和(5.14±2.52)m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与重度组,中度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轻、中、重度三组血清Cr分别为(76.55±21.61)mg/L、(81.48±22.31)mg/L和(97.72±21.80)m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与中度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与重度组,中度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BUN和Cr值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Cys C改变可作为HIE患儿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评价指标,同时为判断HIE病情轻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关系的作用.方法 选取65例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病例组)和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AA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病例组CAA斑块检出率为64.62%(42/65),较对照组的22.00%(11/5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2例;对照组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0例,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A斑块与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CAA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孕妇血清与羊水中辅助性T细胞因子IFN-γ、IL-4的水平,探讨Th1/Th2型免疫细胞因子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子痫前期孕妇(子痫前期轻度15例、重度25例)和20例正常孕妇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两组血清及羊水中IFN-γ、IL-4浓度进行测定。结果:①血清IFN-γ在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增加趋势,子痫前期轻度组、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增加极为显著(P0.001),子痫前期重度组的含量也高于轻度组,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IL-4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降低趋势,但3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羊水IFN-γ在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增加趋势,子痫前期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01),子痫前期轻度组IFN-γ含量也高于正常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羊水IL-4的含量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降低趋势,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血清及羊水IFN-γ/IL-4比值显示,随病情的加重比值增大,且子痫前期轻度组、子痫前期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重度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羊水中存在Th1/Th2型免疫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之一,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湖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早产ROP患儿80例(共15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0例(共78眼)和对照组40例(共72眼),对照组采用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1次雷珠单抗0. 05 ml/0. 5 mg,7 d后行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病变消退及血清VEGF、IGF-1、TGF-β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血清VEGF、IGF-1、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高ROP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其可能机制与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能抑制VEGF、IGF-1、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RetcamⅢ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2月在本院NICU住院行眼底筛查的396例早产患儿临床资料,均行RetcamⅢ筛查。统计ROP检出情况,并分析ROP患儿与非ROP患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氧气和呼吸机使用情况,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蛋白血症、新生儿贫血、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炎与ROP发病关系。结果 396例早产儿经RetcamⅢ筛查,检出ROP患儿57例(14.39%,100眼);ROP组≤28周、28~32周比例高于非ROP组,≥32周比例低于非R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1 500 g高于非ROP组,1 500~2 500 g、≥2 500 g低于非R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氧气、呼吸机使用高于非R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蛋白血症、新生儿贫血、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于非R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ROP患病与出生体质量、孕周、是否使用氧气和呼吸机密切相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蛋白血症、新生儿贫血、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ROP发生高危因素,早期行RetcamⅢ筛查可尽早发现早产儿眼部异常,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以减少儿童低视力与致盲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及一氧化氮(NO)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在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诊治的妊娠期女性96例作研究对象并分为三组,正常晚期妊娠组(n=32)、轻度早发子痫前期组(n=32)、重度早发子痫前期组(n=32),使用ELISA法和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三组患者IGF-1浓度及NO水平,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组孕妇胎盘组织中IGF-1及NO浓度。结果 1轻、重度早发子痫前期组血清和胎盘中IGF-1浓度和NO水平均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5),而重度早发子痫前期组血清和胎盘中IGF-1浓度和NO水平低于轻度早发子痫前期组(P0.05);2轻、重度早发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和血清中的IGF-1浓度分别同相应部位的NO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IGF-1及NO表达和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产生以及病情进展相关,掌握孕妇IGF-1及NO水平有助于避免其并发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超早产儿和极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并探讨RO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住院的231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ROP筛查结果,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1例胎龄32周早产儿ROP发病率为18.18%。随着出生体重减小,ROP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减少,ROP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败血症、有创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出血、吸氧浓度(≥40%)、输血、颅内出血与ROP相关(P0.05);性别、试管婴儿、多胎妊娠、窒息、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与ROP无相关性(P0.05)。结论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宫内感染、败血症、有创通气、NRDS、肺炎、BPD、肺出血、高吸氧浓度、输血、颅内出血均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对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182例作为研究组,依据病情程度分为:重度患者49例、中度患者71例、轻度患者62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46例设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MGB1表达水平。比较2组及研究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病情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区别。结果研究组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为(5.04±1.27)ng/ml,高于对照组的(1.40±0.3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为(15.97±2.54)ng/ml,高于轻、中度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2.27±0.69)、(5.81±1.3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中,男性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患者中,60岁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高于≤60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呈异常高表达且随病情进展而升高,HMGB1对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病情变化具有预测价值,临床上应严密监测患者血清HMGB1水平变化情况,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联合选择性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效果及对患儿血清IGF-1、谷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和新生儿内科收治的ROP共36例(72眼)为研究对象,行选择性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IVR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疗效、首次治愈率,治疗前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FFA)以及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谷氨酸(GLU)水平。结果 选择性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IVR治疗ROP,治疗有效可达率94.44%,首次治愈率80.55%,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11.11%;治疗后,患儿FFA表现和血清GLU、IGF-l水平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2,26.753,均P<0.05)。结论 玻璃腔内注射IVR联合选择性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血清GLU、IGF-1浓度,对病变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产妇产后2~5天自评泌乳量、产后6~24h血清中催乳素(PRL)以及初乳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的差异。方法:在医院产科对招募的志愿者收集产后6~24h的血清及产后2~5天的初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PRL的含量,采用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初乳中IGF-1和EGF的浓度。结果:自然分娩组产后血清PRL浓度为(361.67±80.74)ng/ml,剖宫产组为(221.94±90.82)ng/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3天,剖宫产组初乳中IGF-1浓度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而自评泌乳量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产后4~5天,两组IGF-1浓度及自评泌乳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5天,剖宫产组EGF浓度略高于自然分娩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组产妇早期初乳中较高的IGF-1以及血清中较低的PRL水平与泌乳延迟和泌乳量相关,建议剖宫产后产妇仍应坚持早接触、早吸吮,提倡早期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US)患者血清白介素35(interleukin 35,IL-35)、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收治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79例为观察组,依据风团个数及瘙痒程度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19例,另选60例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成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L-35和TGF-β1浓度,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IL-35浓度为(44.11±18.95)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25±22.1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4,P<0.05);观察组患者TGF-β1浓度为(609.57±284.65)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1.74±195.3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2,P<0.05);依据患者荨麻疹病情分组比较:重度组IL-35水平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 409,P<0. 05),重度组TGF-β1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 254,P<0. 05); IL-35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 671,P=0. 031),TGF-β1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 715,P=0. 026)。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35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TGF-β1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检测血清IL-35和TGF-β1水平或可评估CSU患者严重程度,其具体机制和可靠性有待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69-770
目的探讨持续避光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发生的影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8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属意见分为两组,其中48例持续避光患儿纳入实验组, 36例不避光患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ROP发生率。实验组患儿根据持续避光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持续避光时间患儿的ROP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ROP发生率为25.00%(12/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22%(1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儿中,持续避光40周的ROP发生率为8.33%(1/12),显著高于持续避光32周的50.00%(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持续避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ROP的发生,持续避光时间越长, ROP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2016年进行玻璃体腔注药手术的ROP患者26例50眼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无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26例52眼作为对照组。根据手术次数将ROP组分为单次手术治疗组(32眼)和多次手术治疗组(18眼)。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单次手术治疗组与多次手术治疗组的屈光状态及远视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远视的发生率(80.00%)低于对照组(86.54%),且生理性远视的发生率(87.50%)低于对照组(95.56%),近视的发生率(14.00%)高于对照组(3.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散光的发生率(30.00%)高于对照组(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手术治疗组远视的发生率(81.25%)高于多次手术治疗组(77.78%),单次手术治疗组生理性远视的发生率(75.00%)高于多次手术治疗组(6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的发生率(9.38%)低于多次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手术治疗组散光的发生率(18.75%)低于多次手术治疗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玻璃体腔注药手术及多次反复手术对患儿远视及近视的发生影响不大,对散光的发生影响较大,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RO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opeptin)、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s ST2)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1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Genisis积分归为重度组(100分) 31例、中度组(50~100分) 30例及轻度组(50分) 30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血清Copeptin及s ST2水平检测。统计比较各组血清Copeptin、s ST2水平,分析血清Copeptin、s ST2水平与ACS病情程度相关性。结果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血清Copeptin、s ST2水平分别为(18.60±4.32)、(14.50±4.22)、(9.28±2.60)、(4.11±1.09) pmol/L、(45.20±3.43)、(41.70±2.35)、(36.70±1.75)、(18.40±1.92) ng/ml,各组血清Copeptin、s ST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及轻度组高于对照组,重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可知,ACS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 ST2、Copeptin水平正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s ST2、Copeptin水平随病情加重不断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