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文清  孙慧清  熊虹 《河南医学研究》2011,20(2):167-168,171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平均胎龄(34±6)周,体重(2 187±181)g,因在常频通气(CMV)治疗过程中出现FiO2≥0.8,平均气道压≥0.98 kPa,持续2 h以上经皮氧饱和度≤90%或氧合指数(OI)>40而采用iNO,治疗过程中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期或晚期抢救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48例和晚期组(出生2~12 h)51例,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气漏(肺间质气肿、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DA、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方面的变化.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机械通气时间[(4.14±1.88) d vs (5.84±3.36) 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疗时间[(5.84±3.36) d vs (8.05±5.4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早产儿的病死率:早期组为6.25%、晚期组为5.88%,出生12 h内不同时间给予PS对病死率无影响(OR=1.07,95% CI 0.21~5.56,P=1.00).早期组BPD的发生率8.7%,低于晚期组16.0%,但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13~1.74,P=0.36).其他并发症如气漏、肺出血、PDA、NEC、严重IVH发生率,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 早期抢救性给予PS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降低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方法 21例重症HIE并呼吸衰竭新生儿经常规机械通气(CMV) 治疗失败后改为HFOV 治疗, 治疗过程中监测经皮测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及氧合指数、动脉肺泡氧分压(a/A)等.结果 21例患儿用HFOV 治疗2h后FiO2 明显下调, a/A PaO2 比值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至6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未出现肺气压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后遗症.结论 重症HIE用CMV无效后改用HFOV可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解苯巴比妥预防小儿热性惊厥 (FC)的效果。方法 :以 97例患儿为观察对象 ,单纯FC (SFC)与复杂FC (CFC)分开用药 ,SFC治疗组 2 4例 ,对照组 30例 ;CFC治疗组 2 0例 ,对照组 2 3例。治疗组一旦发热对症治疗并SFC给苯巴比妥 6mg/kg ,立即口服 ,再每次 3mg/kg、每 6~ 8h一次维持 ,自退温后停药。结果 :CFC长期规律服苯巴比妥 2 5mg/kg ,睡前一次服 ,复发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由此可见苯巴比妥预防FC有效 ,是否能相应地减少FC癫痫发病率 ,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分析出生后2年内的呼吸系统疾病特点和肺功能指标,为预防BPD发生、提高BPD早产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早产儿病房的早产儿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PD组35例,非BPD组35例。采集与BPD有关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统计两组早产儿2岁内的肺炎、喘息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并比较两组早产儿2岁时的肺功能参数。结果有创机械通气≥7 d、出生体质量是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BPD组早产儿2岁内肺炎次数、喘息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均高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PD组和非BPD组早产儿2岁时的肺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尽可能使用无创通气预防BPD,存活BPD早产儿呼吸系统患病率高,肺功能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后生长发育迟滞对鼠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将怀孕18d的C57BL/6母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长发育迟滞组、氧诱导视网膜病(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组、生长发育迟滞+OIR组.正常对照组母鼠予正常饮食;生长发育迟滞组母鼠予等热卡低蛋白饮食,持续至幼鼠出生21 d;OIR组建立OIR模型;生长发育迟滞+OIR组予生长发育迟滞及OIR联合诱导.于出生14 d、21 d检测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变化.于生后14 d、21 d留取视网膜组织,检测精氨酸2活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出生70 d,应用视网膜电流图评估视网膜功能.结果 生长发育迟滞组、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为P<0.05),生后14 d、21 d,生长发育迟滞组、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体质量、胰岛素、IGF-1值、VEGF在视网膜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 <0.05),而精氨酸2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OIR组、生长发育迟滞组、生长发育迟滞+ OIR组小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指数增加,而以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增加最显著.生后70 d时OIR组、生长发育迟滞组小鼠视网膜电流图反应减弱,RmP2振幅(双极细胞)及8 Hz频闪振幅(R8:视网膜内功能)显著减小,且生长发育迟滞+ OIR组小鼠变化更加明显.结论 生长发育迟滞小鼠影响IGF-1、VEGF的表达及精氨酸2的活性,对视网膜病的发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与分析大剂量黄芪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该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0例,占25,97%,有效49例,占63.65%,无效8例,占10.39%,总有效69例,总有效率为89.61%。该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含量较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黄芪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应用中。  相似文献   
8.
生理浓度的催乳素(PRL)在男性生殖道内起一定的作用,这一观点在雄鼠间质细胞(Leydig cell)和附属性腺内发现PRL受体得到证实。不育症、阳萎和性腺发育不良病人常有高催乳血症,然而PRL导致这些病症的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对32例生育男性和110例不育男性测定血清PRL含量,并进行精液常规分析。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从1989年12月至1991年8月15日,随机选择110名不育病人(年龄23~37岁)和32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基因治疗多采用基因增补的方法。基因增补存在的大量缺陷致使遗传性疾病和获得性基因紊乱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基因修复就是从同源性基因重组中派生出来的,它包括原位突变基因的矫正及基因正常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点特异性基因修复的优缺点,重点介绍嵌合RNA/DNA寡聚核苷酸、单链及三链形成寡聚核苷酸、小片段同源基因置换及一种全新的无病毒基因增补技术——“睡美人”转座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基因治疗多采用基因增补的方法 ,基因增补存在的大量缺陷致使遗传性疾病和获得性基因紊乱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基因修复就是从同源性基因重组中派生出来的 ,它包括原位突变基因的矫正及基因正常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点特异性基因修复的优缺点 ,重点介绍嵌合 RNA/ DNA寡聚核苷酸、单链及三链形成寡聚核苷酸、小片段同源基因置换及一种全新的无病毒基因增补技术——“睡美人”转座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