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输血前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减少输血相关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等输血反应[1]。目前多采取以下2种方法:一种是在输血前使用床边型滤器滤除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在肿瘤、血液病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白细胞过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2007年我院肿瘤和血液病患者使用滤白机采血小板的情况,并通过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有效输注及24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与未进行白细胞滤除的机采血小板输注相比较。结果:过滤机采血小板和未过滤机采血小板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过滤机采血小板和未过滤机采血小板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4hCCI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地减少机采血小板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不影响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婷 《中国乡村医生》2023,(18):106-108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统计患者血小板恢复百分率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264次,其中无效输注108次,无效输注率为40.9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尽量减少无效输注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或者ABO血型相同的去白细胞血小板,可以减少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中输血无效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对供体血浆抗原的异源免疫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因此除去血浆上清液可以减少输注反应的发生,然而这一处理将损失大约20%的血小板。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比较洗涤和未洗涤血小板在避免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注对于各种血液病中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约有20%~50%白血病患者,80%的再障患者长期输注血小板后输注无效。不仅如此,血小板输注后还会引起发热反应、输入后紫癜等并发症。了解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病因及治疗,对于血液病患者,尤其是骨髓衰竭的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起病急骤,出血严重,常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对于有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的患者及时输注机采血小板浓缩液。疗效是肯定的。本文统计了我院1992年~2002年输注随机供体和亲子间供体(父母与子女间)机采血小板浓缩液治疗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4例,二组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Duke首次在临床使用血小板输注已有60余年。通过新鲜血小板浓缩液的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已取得普遍公认的效果。但近年来国内外先后提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问题,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 观察102例AL患者26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08%;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或者ABO血型相同的去白细胞血小板,可以减少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中输血无效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对供体血浆抗原的异源免疫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因此除去血浆上清液可以减少输注反应的发生,然而这一处理将损失大约20%的血小板。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比较洗涤和未洗涤血小板在避免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35例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复  陈天荣 《海南医学》2001,12(2):18-19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分析两院1992年~1999年135例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输注无效共43例(31.8%),发热(无效占65.1%)、感染(无效占51.4%)、脾肿大(无效占52.6%)、反复输血或输注血小板者(无效占53.5%)多见。结论输注血小板无效的主要原因为非免疫性消耗(发热、感染、脾肿大等)和免疫因素(反复输血史等)。提出输注血小板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彬  马俊清  李英 《包头医学》2002,26(4):185-185
在临床上,血小板制剂愈来愈被医生们青睐.原因在于血小板制剂对于治疗因血小板减少致大出血疗效可靠,且输血反应较比输注新鲜全血少,亦因血小板制剂容量小(400ml全血制得1u约30~50ml),应用时可减轻循环系统负荷,尤其是机采血小板还可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但是,有部分医生和患者对血小板制剂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认为输注血小板出现无效性.  相似文献   

12.
安全、及时、有效是临床输血的原则。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血液中的白细胞,不仅为非治疗性成分。而且是一种污染物,其在输血中的不良作用逐渐为临床所重视,其中最多见的同种异体输注产生的自细胞抗体,会导致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7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与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有关,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明显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P<0.01).结论 通过明确病因、了解高发人群,积极治疗和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等预防措施,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杨向萍  李罡灿 《海南医学》1999,10(4):267-267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及引起输无效的原因,方法 对110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利用免疫学方法对输注效果加以分析,结果 具有淋巴细胞毒抗体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该抗体的患者,非免疫因素中发热,脾肿大,出血也是引起输注无效的原因,结论 免疫因素是引起血上板输我效的主要原因,非免疫因素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机采血小板由于血小板纯度高,红细胞和白细胞混入量少,输注时可以降低HLA抗原性,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无效性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增加血小板输入的效果,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多[1].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李馨  莫石贤 《海南医学》2011,22(8):63-6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两家三级综合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2009-2010年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有1752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输注的各种血液成分分别是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发生急性输血反应160例,反应发生率为0.91%(160/17523),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9.38%;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44,P=0.000,P〈0.01),以输入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最高。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运用配血新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降低输血反应率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杨悦饶  蔡玲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97-4798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输血对免疫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以及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60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4600例和对照组2000例,观察组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对照组输未滤除白细胞的血液,观察对比两组情况。结果:白细胞过滤器对白细胞的去除率为99.4%,红细胞的回收率在93.1%以上,去除白细胞组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白细胞产生副作用的一种方法,在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时应该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  相似文献   

19.
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及时、有效是临床输血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被视为是一种污染物,其在输血中的不良作用逐渐为临床所重视,如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而白细胞抗体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同时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等的载体,输注含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将具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去白细胞输血已成为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现对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研究发现,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可以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传染病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因此,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已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很多国家要求血站去除血中白细胞后再发往临床(去白细胞血液),这样会明显降低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有些国家常规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已是一项强制性政策(如英国)。去除白细胞最先进的方法是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血液,下面就目前去白细胞输血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