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新型免疫佐剂CT -B(霍乱毒素B亚单位 )、saponin(皂素 )制备的旋毛虫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分别与CT -B、saponin混合 ,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NIH小鼠 ,间隔 1周共免疫 3次 ,末次免疫后 1周 ,与对照组同时予 2 0 0条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攻击 ,比较三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及肌幼虫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CT -B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91 5 9%、6 1 74 %和 90 32 % ,saponin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及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 79 2 1%、6 7 4 4 %和 88 39%。 结论 CT -B和saponin均能有效提高机体对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力 ,CT -B对肠道成虫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后小鼠产生的抗感染能力及其机制。方法制备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小鼠,再用旋毛虫感染性幼虫对免疫小鼠实施攻击感染,检查感染后小鼠肠道成虫和肌肉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后7、14、284、2 d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肌幼虫抗原免疫组小鼠的肠道成虫数减虫率为38.54%,肌幼虫减虫率为35.31%;ELISA检测免疫小鼠PBMC培养上清IL-4和IFN-γ水平均升高,直至免疫后42 d,以免疫后14、28、42 d的IL-4水平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免疫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旋毛虫感染作用,其抗感染机制以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 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均为激发特异性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免疫小鼠,同时设佐剂组和阴性对照组,间隔7d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7d,每只小鼠用2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经口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7d和30d分别检查各组小鼠肠道成虫数和肌幼虫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结果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和佐剂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89%、89.73%、85.65%、2.57%;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1.71%、80.98%、73.66%、5.60%。排泄分泌抗原组、表面抗原组的成虫减虫率(P均〈0.05)及肌幼虫减虫率(P均〈0.01)均高于虫体抗原组。各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虫体抗原组、排泄分泌抗原组和表面抗原组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分别为2798.89、3474.51、2984.83,分别为阴性对照组(459.32)的6.09、7.56、6.50倍。结论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成囊前期幼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3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4.28%和61.21%,均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显著;获得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为16.46%,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N10免疫组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1周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WN10抗体IgG,在攻击感染旋毛虫9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编码旋毛虫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旋毛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检查免疫鼠和对照鼠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 结果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48%、89.98%和85.16%;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9.82%、78.80%和73.94%。3种抗原免疫组小鼠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数明显增多,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IgG抗体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是未免疫组的6.96、7.99和6.06倍。 结论 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且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成虫抗原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对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查免疫鼠和对照鼠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4.48%、89.98%和85.16%;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9.82%、78.80%和73.94%。3种抗原免疫组小鼠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数明显增多,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IgG抗体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是未免疫组的6.96、7.99和6.06倍。结论旋毛虫成虫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表面抗原均能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且可激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成虫的排泄分泌抗原显示出更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Trichinella spiralis muscle larvae excretory-secretory, Ts-Es)诱导小鼠肠道保护性免疫能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旋毛虫感染组(Ts)、旋毛虫Ts-Es抗原免疫组(Ts-Es)。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PBS;抗原免疫组小鼠腹腔注射0.1 mL的Ts-Es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旋毛虫感染组腹腔注射PBS和弗氏完全佐剂,每隔7 d注射1次,共3次,末次注射后7 d旋毛虫感染组和Ts-Es抗原免疫组用400条/mL旋毛虫感染性幼虫灌胃攻击感染。解剖取材,检查肠道成虫及肌肉幼虫减虫率,用HE染色法观察肠道病理变化,RT-qPCR法检测小肠中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旋毛虫感染组相比Ts-Es抗原免疫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9%(t=8.109,P<0.05)和67%(t=8.090,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组小肠T-bet(t=5.25,P<0.05)、GATA3(t=2.50,P<0.05)、ROR...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旋毛虫肌肉期幼虫分泌排泄物(TsL1-ES)中46-58KD抗原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本文用该纯化原组分加福氏完全佐剂(FCA)腹腔注射免疫昆明小鼠3次,继以旋毛虫感染性幼虫300条攻击感染,感染后第7天计数小鼠肠道成虫数、第30天肌肉继虫数和血清抗体IgG滴度。结果:46-58KD抗原免疫鼠的肠道成虫减虫率、肌肉幼虫减虫率和血清抗体IgG的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分别为41.8%、46.1%和2841  相似文献   

11.
旋毛虫三种抗原作为免疫诊断抗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和肌肉幼虫抗原作为免疫诊断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观察各自在旋毛虫病免疫不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抗原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是肌肉幼虫抗原,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和成虫可溶性抗原;特异性由高到低分别是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肌肉幼虫抗原和成虫可溶性抗原。  相似文献   

12.
Surface antigens of muscle larvae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were stripped from the cuticle of live worms by the cationic detergent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 Such antigen preparations were shown to contain surface antigens of approximate molecular weights 100,000, 90,000, 69,000, 55,000, 46,000 and 35,000. Immunoprecipitation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the surface of muscle larvae share antigenic epitopes with antigens contained within and secreted by the stichosome. CTAB antigen preparations were shown to be protective in NIH mice against a challenge infection as assessed by reduction in intestinal worm burden, worm fecundity, worm length and muscle larvae burden. The role of surface antigens in protective immunity to T. spirali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成虫可溶性粗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应用人工感染的方法从大白鼠获得大量成虫。经冻融、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出成虫可溶性粗抗原。将不同剂量的抗原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间隔1周共免疫小白鼠3次。最后一次免疫后间隔1周每鼠攻击感染130条感染性肌幼虫,攻击感染后1周剖检成虫、新生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检肌幼虫。试验结果表明,以每只小白鼠免疫200μg成虫可溶性粗抗原所诱导的免疫力最好,诱导成虫减虫率达94.65%,肌幼虫减虫率达95.60%。初步研究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是很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实验感染旋毛虫(韩国分离株)的大鼠对成虫和肌期幼虫阶段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和IgG,IgG1,IgG2a抗体反应。 方法 4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2组(A1、A2组, 共10只)用于观察成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B组(B1、B2组, 共14只)用于观察肌期幼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C组(C1、C2组,共17只)为感染对照组,D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A、B和C组分别每鼠感染1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第7天(A1、 A2组)和第30天(B1、B2组),用氟苯咪唑治疗(20 mg/kg,10 d)。治疗后第10天,A和B组每鼠再次感染500条旋毛虫肌幼虫,于感染后第7天剖杀A1和B1组大鼠,检测肠道内成虫数,于感染后第30天剖杀A2和B2组大鼠,检测横膈膜内肌期幼虫数,同时分别剖杀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组同期取血,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旋毛虫成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100%和99.96%,肌幼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99.92%和99.89%。肌幼虫感染阶段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 0.1和0.1)和成虫感染阶段(分别为0.5、 0.09和0.09)比较,抗体反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2.2和0.8)(P<0.01)。且幼虫期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特异性IgG1抗体(2.2)显著高于特异性IgG2a抗体(0.8)(P<0.01)。 结论 旋毛虫的成虫和肌幼虫阶段的感染均对成虫和幼虫的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