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状况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154株临床分离无重复阴沟肠杆菌,通过改良三维实验检测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运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154株菌中,18.83%的菌株单产ESBLs,22.73%的菌株单产AmpC酶,5.19%的菌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53.25%的菌株AmpC酶和ESBLs均不产生。产不同类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本地区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流行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高产AmpC酶菌株对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高度耐药,对头孢吡肟敏感,而产ESBLs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均不同程度耐药,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因此,产Ampc酶及ES-BLs酶的细菌的耐药性不完全相同,产酶类型不同需选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或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临床现状,检测阴沟肠杆菌对常用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 采用三维实验确证产AmpC酶和产ESBLs菌株;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分离出阴沟肠杆菌120株,AmpC酶菌株检出率为20.0%(24/120),ESBLs菌株检出率为25.0%(30/120),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即SSBL检出率为12.5%(15/120).阴沟肠杆菌SSBL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于单产AmpC酶的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SBL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BL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不产AmpC酶及ESBLs即SSBL阴性的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pC酶和ESBLs是导致阴沟肠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SSBL菌株的流行增强了此类菌株的耐药性,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时应以耐药检测结果为依据,可根据药敏结果考虑选用碳青酶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147株阴沟肠杆菌AmpC酶及ESBLs的表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强  黄宪章  张文  曹开元 《广东医学》2007,28(9):1444-1446
目的 检测147株阴沟肠杆菌AmpC酶及ESBLs的表型测定,了解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以利于耐药性的控制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的阴沟肠杆菌147株,用三维试验检测ESBLs 与AmpC酶.结果 147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 104株,占70.7%,产AmpC酶有36株,占24.5%,同时产2种酶的有3株,占2%,2种酶均不产的有4株,占2.7%.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0%,61.2%,65.3%和89.1%,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100%.结论 产ESBLs和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阴沟肠杆菌主要产ESBLs,药物敏感试验表明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98.0%),头孢替坦次之(32.7%),而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孟祥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4971-4972
目的:监测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院内感染。方法:采用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菌株,并对82株产ESBLs菌株进行分析。结果:产ESBLs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产ESBLs菌株与长期住院、应用广谱抗生素、健康等级差以及住ICU病房等有明显关系,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实验室及临床医生应注重产ESBLs菌株的监测和报告,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产ESBLs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唐萍  顾翠红 《吉林医学》2014,(15):137-138
目的:探究产AmpC酶和ESBLs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方法:选择感染患者150例分离阴沟肠杆菌150株(同患者均提取单菌株),采取改良式三维试验方法和K-B方法,分析AmpC酶及ESBLs的检测的临床分布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结果:阴沟肠杆菌产ESBLs的检出41株(27.33%),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检出16株(10.67%),AmpC酶及ESBLs同时不产的检出77株(51.33%),AmpC酶及ESBLs同时产检出16株(10.67%);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其耐药率为0%~6.3%。结论:临床需要合理应用相关抗菌药物,并要重视阴沟肠杆菌耐性监测。  相似文献   

6.
孟灵  张润玲  尤崇革  王应芳 《医学争鸣》2007,28(10):874-876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的流行特征及ESBLs基因型.方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产 ESBLs 菌株,用PCR对 ESBLs 基因进行分型.结果:175株革兰阴性杆菌分离出49株产ESBLs 菌,阳性率28%,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椽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第一位是阴沟肠杆菌(34.7%,17/49),其次是大肠埃希菌(30.6%,15/49).每种细菌产ESBLs率前三位是阴沟肠杆菌(56.6%,17/30),大肠埃希菌(37.5%,15/40),肺炎克雷伯菌(25.0%,6/24).各病区中神经科产ESBLs菌分离率最高(32.7%).49株产ESBLs 菌携带TEM, SHV, CTX-M分别为34,5,16株,有17株同时携带两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菌株,占34.7%, 其中TEM CTX-M型13株,占基因双阳性菌株的76.5%.结论:我院产ESBLs菌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神经科是主要产ESBLs菌的病区.ESBLs基因以 TEM 型、CTX-M 型为主,携带双基因的菌株在我院有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骨伤病人中感染阴沟肠杆菌的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抗感染依据。方法:对2006年1~12月分离出的阴沟肠杆菌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其感染率及耐药状况。结果:共分离出阴沟肠杆菌135株,占分离总数的8.9%。药敏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特殊β-内酰胺类(泰能等)和含酶抑制剂复合药耐药率较低,最低者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0.4%),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2.59%)。结论:阴沟肠杆菌已经成为骨伤病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且有17.6%的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且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阴沟肠杆菌的监控并防治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筛选和确证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用WHONETS.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807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有982株,占54.3%;534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有206株,占38.6%.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结论三年来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与耐药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特别是加强对产ESBLs菌株及其耐药性监测,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近年耐三代头孢的阴沟肠杆菌进行β-内酰酶(主要是ESBLs与AmpC酶)监测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作相关统计以指导实验室检测及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来自各种标本对三代头孢耐药的阴沟肠杆菌45例表型筛选试验检测ESBLs与AmpC酶。结果:产ESBLs 42株,占93.33%,产AmpC酶8株,占17.78%,两种酶均产的有8株。结论:对三代头孢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主要产ESBLs,体外实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97.66%,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0.
孟祥清 《实用医技》2007,14(36):4971-4972
目的:监测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院内感染。方法:采用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菌株,并对82株产ESBLs菌株进行分析。结果:产ESBLs菌株主要为起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产ESBLs菌株与长期住院、应用广谱抗生素、健康等级差以及住ICU病房争有明显关系,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实验室及临床医生应注童产ESBLs菌株的监测和报告,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产ESBLs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