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应用PDCA循环原则实施各种对策。结果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制定了规范的PICC置管流程及管道维护流程,同时制订了标准化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使PICC血栓形成率由7.4%下降到1.5%,护士的各项隐性能力得到提升。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对PICC置管及管道维护进行质量控制,规范了PICC置管和维护方法以及流程和健康教育内容,降低了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给科室和医院带来创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管道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PICC管道感染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应用PDCA循环原则实施各种对策。结果: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制定了规范的PICC管道维护流程,使PICC管道感染发生率由13.2%下降到5.8%,护士的各项隐性能力得到提升。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对PICC管道维护进行质量控制,规范了PICC管道维护方法及流程,降低了PICC管道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5年1~5月行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10月行PICC置管患儿6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开展以"降低早产儿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应用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应用后,圈成员的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协调沟通能力、幸福感、品管方法的运用能力均较应用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能降低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堵管、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6月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7~12月乳腺癌术后置管患者作为实验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对实验组进行指导维护,对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通过品管圈活动感染率为4.65%,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感染率中效果显著,进一步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规范了更换PICC贴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PICC不良护理记录的发生率。方法:针对主题拟订计划,进行先转把握,设定目标,拟订对策,对策实施与检讨,形成标准化,确认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PICC导管护理记录资料4个方面的不良护理记录发生率降低。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制定了PICC护理记录质量评分标准,降低了PICC不良护理记录发生率,促进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科护士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针对主题,圈员讨论制定查检表,对改善前83例置有PICC导管的患者进行PICC相关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现状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运用柏拉图进行分析,找出改善重点为PICC穿刺点感染、穿刺点出血和机械性静脉炎。利用鱼骨图对改善重点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临床真因验证,找出三个改善重点的真因,针对真因制定措施并实施。在实施中期进行检讨,进一步改进措施,对改善后效果进行确认、标准化。结果通过对改善前83例和改善后87例置有PICC导管的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改善前为27.71%,改善后为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标达成率为141.92%,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结论利用品管圈活动对PICC相关并发症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提高PICC置管和维护质量,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能更好地促进PICC置管、维护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增强护士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提高护士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降低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将2014年9~12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1~3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设为实验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提出问题,目标设定与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效果确认。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实验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导管应用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的应用对提升静脉治疗质量,降低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以“降低PICC血栓发生率”为主题,对2013年5~10月的140例置管肺癌患者(品管组)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制定及实施、进一步效果确认及标准化与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80名置管肺癌患者常规操作与护理比较PICC血栓发生率有形及无形效果。【结果】QCC应用后,PICC血栓发生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圈成员的品管手法、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谐度、工作积极性、自信心均较应用前提高( P <0.001)。【结论】应用QCC能降低PICC血栓发生率,促进静脉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个人价值,提升团队凝聚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行PICC置管患者154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行PICC置管患者157例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患者手术出院后患侧功能锻炼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针对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计划拟定,目标设定与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进一步改进,效果确认,标准化,对改善前(n=40)和改善后(n=40)进行评价。结果利用品管圈后2组患者出院后患侧功能锻炼的落实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手法,能有效的提高乳腺癌患者出院后患侧功能锻炼的落实率,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活动在提高肿瘤出院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展QCC活动对97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出院患儿实施护理,包括确立活动主题、进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出院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的差异。结果QCC活动后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为71.7%高于Qcc活动前的44.4%,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一17.63,P〈0.01)。结论QCC活动可提高出院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并且提高了护士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口服中毒患者洗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寻求有效降低洗胃并发症的护理方法,确保洗胃效果及患者安全。方法:选取2012年1~10月急诊口服中毒洗胃患者154例为对照组,2013年1~10月急诊口服中毒洗胃患者15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洗胃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按QCC活动步骤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洗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洗胃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显著降低口服中毒患者洗胃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方面的成效。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效果检验,效果巩固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血液科病房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血液科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从19.50%降至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血液科病房患者输血相关缺陷发生率,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4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0例,观察组实施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通过在住院患者中开展满意度调查,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服务态度、护理技术、健康宣教、护士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病室环境方面的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医院护理质量控制中,不仅可以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率,而且调动了医院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为主题,分析现状,设定目标,针对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实施。结果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下降(P0.05),圈员自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提高了产房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分级管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方法:建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三级人员的岗位分工与职责,组织PICC三级培训与资格认证,实行专科准人、持证上岗,完善PICC质量控制体系,制定PICC三级质量控制及考核标准。结果:实行分级管理模式以来,共培养PICC专科护士22名,PICC维护专科护士160名,PICC专业化程度提高;维护合格率由分级管理前的70.08%上升到96.01%,并发症发生率由1.2%下降到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级管理应用于PICC的规范化管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CC规范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方法:制定规范化管理流程,完善组织机构,实施专科准入,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结果:院内PICC置管并发症减少,规范化管理后置管成功率与维护合格率高于规范前(P<0.05),重点项目合格率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对全院PICC实施规范化管理及准入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讨论品管圈活动是否可提高全院抢救车管理质量。方法成立“急救保障”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全院45个护理单元抢救车内药品、器材进行管理。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结果护士在品管圈活动后交接抢救车用时从(5.0±1.3) min下降至(2.0±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2,P<0.01);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使用抢救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0,P<0.01);活动后抢救车内药品、器材管理检查平均得分由(95.8±1.8)分上升至(98.2±2.1)分,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从92%上升到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5.821,6.380;P<0.05)。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参与感、向心力6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分别为-28.7,-9.5,-11.2,-29.8,-55.9,-15.5;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护士交接抢救车的用时,提高护士使用抢救车的满意度及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全院抢救车管理质量及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10月PICC带管出院患者86例由QCC小组进行管理作为观察组,2014年8月~2015年3月PICC带管出院患者78例由责任护士常规随访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期间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出院期间维护依从性提高(P<0.05),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延伸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患者院外带管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