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矩力作用下上颌切牙段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上颌切牙段在10N·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作用下,牙齿及其牙周支持组织应力分布及移动趋势。方法: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所采用模型为包括牙齿、牙周膜、牙槽骨、托槽、弓丝的左侧上颌切牙段的有限元模型[1]。模型所加转矩力为10N·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结果:①上颌切牙段在转矩力作用下,中、侧切牙应力分布基本相同,牙根表面最大,齿槽骨次之,牙周膜最小。②上颌切牙段在转矩力作用下,主要产生冠唇向、根舌向的倾斜移动,同时伴有垂直向和近远中向移动趋势。结论:该结果为临床上合理使用转矩提供了力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成人骨性Ⅱ类错拾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切牙代偿情况及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骨性Ⅱ类成人患者共200例,确定13项代表切牙倾斜度和凸度的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将结果与正常糟均值比较,然后依照SN/MP角和FH/MP角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共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在组间的差异。结果:代表上切牙唇倾度的大部分指标测量均值(U1/SN、UI/NA、U1/FH)与正常拾均值基本一致,LI/GoMe、L1/NB(°,mm)明显大于正常牙A均值;3组问比较,除UI/pp、UI/NA(°)及UI/NA(mm)外,其余的10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糟患者上切牙相对颅部参考平面无明显的倾斜代偿但相对上颌基骨较为直立,下前牙唇向倾斜代偿特别明显;高角组上切牙直立,有一定舌向代偿,内收上前牙时要特别注意转矩控制;低角组下切牙唇倾度大,进一步正畸唇倾代偿的潜力小;随着下颌角平面的增高,上下切牙相对颏部的位置更加靠前,通过牙齿的代偿很难协调后缩的颏部。治疗中应结合Ⅱ类骨骼矢状不调程度和牙齿代偿在不同垂直骨型中的特点,明确牙齿进一步代偿或去代偿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自锁矫治体系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高效、合理地选择矫治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取不需拔牙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实验组接受自锁矫治系统,对照组接受直丝弓矫治系统,均戴入上颌平面导板打开咬合。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制取记存石膏模型。选取X线硬组织和石膏模型指标分析测量,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矫治前后牙颌组织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方法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均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基骨弓宽度均略有增加,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上颌基骨弓长度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增加,上下前牙唇倾度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完成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缩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锁系统能够扩展牙弓和基骨弓宽度,唇倾前牙,有利于三维方向解除闭锁,在扩展基骨弓宽度上,略优于直丝弓,配合平面导板,可防止托槽脱落、快速打开咬合,缩短治疗时间,特别适合用于安氏II类2分类错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4.
探讨口腔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翻转180°舌侧窝在唇侧埋伏中切牙。对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病例,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牙槽外科手术行矫治,可快速有效地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通过手术开窗与方丝弓固定正畸相结合,牵引导萌翻转180°舌侧窝在唇侧埋伏切牙6例,使其达到正常位置,临床表现为上前牙缺如,邻近乳牙滞留,邻牙向缺隙倾斜移位导致萌出间隙严重不足,上颌前部发育不足,部分病例表现为前牙对刃或反颌。首先拍摄清晰的曲面断层X线片上颌咬颌片,以明确埋伏中切牙牙冠、牙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为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应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可行性及具体方法。方法:2012年7月-2014年7月,对11例成人双突患者应用手术优先方案,进行上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和颏成形术,正颌手术后进行正畸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侧位片,测量颏唇沟、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面突角,Z角,鼻唇角,上下切牙角度,上唇高,上唇厚度,唇间隙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整个疗程15个月。上下唇到E-line的距离,Z角,鼻唇角,上下切牙角度,上唇高,上唇厚度明显改变(P0.05)。结论:手术优先方案微创矫治成人双颌前突可行,疗程短,效果好,值得推广,是传统正颌的补充,适合相应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联合牵引矫治弯曲阻生年轻恒前牙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9年以来笔者医院收治的30例弯曲阻生年轻恒前牙病例,患儿年龄7~10岁,运用外科开窗联合牵引方法,将弯曲阻生年轻恒前牙恢复至正常牙列位置。患牙为观察组,对侧同名牙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双侧中切牙均受损的病例中,以同颌侧切牙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4个月。CBCT测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牙冠高度和牙根长度,评估预后效果。结果:29例患者共30颗患牙,其中男15例,女14例,失访3例,平均年龄(7.98±0.63)岁,成功率96.3%。利用CBCT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唇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且牙根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牙冠高度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适用于年轻弯曲恒前牙的治疗,有利于牙根发育和唇侧牙槽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安氏II类错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安氏II类错畸形的成人患者和青少年患者共362例。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定位正位片。对面高、面宽等19项测量项目做比较分析及t检验。结果:①安氏II类青少年患者与正常青少年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较小,但无统计学差异。②安氏II类成年患者与正常成年人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有显著性差异。③安氏II类患者下颌骨在青春发育期有向前、向上旋转的趋势。结论:安氏II类错畸形患者经过青春期发育,使面部畸形程度更加严重。本研究得出安氏II类错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对正颌外科和正畸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1口腔正崎的美学分析正畸从其产生就与美学纠缠不清,正畸不仅仅是牙齿的排列,牙齿美学也为正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正畸可以改变牙齿的垂直向位置、近远中位置和唇舌向位置,也可改变牙冠长度和宽度。1.l牙齿的垂直位置在评价分析上前牙的位置时,面部有两大"面标(FacialLandmarks)"需要考虑:微笑时的唇水平线和瞳孔连线。1.1.l当以唇水平线为参考制定美牙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切牙平面、后牙平面、牙冠长度和龈缘四个因素。首先确定微笑时牙龈水平和上唇之间的关系,当病人显露太多牙龈时,需确定解剖牙冠是否完全暴露,如果是,应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成人患者和青少年患者共362例。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定位正位片。对面高、面宽等19项测量项目做比较分析及t检验。结果:①安氏Ⅱ类青少年患者与正常[牙合]青少年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较小,但无统计学差异。②安氏Ⅱ类成年患者与正常牙A成年人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有显著性差异。③安氏Ⅱ类患者下颌骨在青春发育期有向前、向上旋转的趋势。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青春期发育,使面部畸形程度更加严重。本研究得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对正颌外科和正畸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无牙颌患者切牙乳突与按正常排牙后的上前牙位置关系。所用方法:为无牙颌患者排列全牙列后,测量切牙乳突至上前牙唇面及上尖牙连线间距离。结果:①上尖牙间距离男性大于女性,两者间呈非常显著差异;②无牙颌患者的切牙乳突平均长度为4.60mm,与自然牙列者接近;③切乳后缘至尖牙连线及上左中切牙唇面间距分别为1.92mm及8.15mm,明显小于自然牙列者。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切牙乳突仍可作为排列全口义齿上前牙的解剖标志;②因牙列缺失,牙槽骨吸收致切牙乳突向唇向上前移约1.0mm。  相似文献   

11.
功能矫治器治疗儿童下颌后缩的颜面美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经Activator、Frankel等功能矫治器治疗后的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 ,面部侧貌软组织的变化量及其与颌面部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 ,以揭示下颌前伸后引起颜面美观变化的因素。方法 选取生长发育高峰期下颌后缩患者 32例 ,采用Activator、Frankel等功能矫治器矫治至磨牙达中性或中性偏近中关系 ,前牙覆盖 <4mm。采用Holdaway、Pancherz等方法 ,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侧位片上的软硬组织变化量 ,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除了面角和上唇基厚度 ,下颌平面角 (MP SN)和上颌基骨位置 ,其余软硬组织指标治疗后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P <0 .0 5 ) ;下列软硬组织的变化存在相关性 :唇颏高和后面高 (r =0 .5 4 ) ,颏部软组织厚度和前上面高 (r =0 .5 5 ) ,上唇长度和下切牙位置 (r=0 .5 2 ) ,颏唇沟深度和下切牙 (r =0 .6 0 )、下颌基骨的矢状位置及上下基骨的矢状关系 (r =0 .4 7)相关。结论 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颜面美观 ,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主要源于下切牙位置的改变、下颌前伸及由此引起的面高和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前后唇形态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对20个软硬组织项目进行测量,并采用t检验比较矫治前后测量值,分析唇部形态的变化。结果:上唇-审美平面距(UL-EP)、下唇-审美平面距(LL-EP)、上唇突度(ULP)、下唇突度(LLP)、上下唇突度差(ULP-LLP)、上唇倾角(A′-UL-FH)、下唇倾角(B′-LL-FH)、鼻唇角(NLA)、Z角、上唇位置、上中切牙位置(U1-Ptm)、颏唇沟角(LL-B′-Pos)矫治前后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唇长度(ULL、LLL)、上唇厚度(AA′)、上下唇基角(S-Ns-Sn、S-Ns-B′)矫治前后的变化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性别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着上切牙的后移,关于唇形态的各项美学指标(如:UL-EP、LL-EP等)均有显著改变,使得唇部形态及面下1/3侧貌均得到良好的改善,有利于面部整体协调美观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双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方法  2 0 0 0年1月~ 2 0 0 3年 6月我们为 4 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 2 8例 ,牙正畸治疗 2 2例 ;前牙义齿修复 2 0例 ,正颌外科手术或上颌骨牵引成骨手术 2 0例。完成上述治疗程序后行鼻唇二期整复手术。手术方法采用自上唇中央唇红、瘢痕缘、鼻小柱旁至双侧鼻孔内侧缘连续切口 双侧鼻翼沟及鼻孔底切口入路 ,行鼻小柱延长、鼻翼鼻孔轮廓成形、人中嵴、人中凹及唇峰唇珠重建术。结果 患者鼻唇外形均获得较前明显的改善 ,随访 3个月~ 3.5年 ,满意率达 95 %。结论 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继发畸形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强调二期手术前牙 -颌基础框架的搭建 ,再采用本手术方法矫治鼻唇软组织畸形 ,效果自然稳定。  相似文献   

14.
陆海涛  张昕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1018-1020
目的:探讨安氏Ⅱ1伴轻、中、重度前牙深覆盖患者在软组织侧貌方面的特征。方法:测量分析90例恒牙列晚期安氏Ⅱ1Ⅰ°、Ⅱ°、Ⅲ°牙深覆盖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31个测量项目。结果:在以下测量项目方面上存在异常或组间有变化趋势:面角、颌突角、上下齿槽座角、下颌平面角、下中切牙-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凸距、下颌长度、上面高、全面高、上面高/全面高、软组织面角、鼻凸度、骨骼侧面凸度、上唇厚度、H角、软组织颏部厚度等。结论:①安氏Ⅱ1前牙深覆盖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中切牙明显唇倾,上面高增大,面部生长方向呈明显的向后、下旋转,具有高角型面容。②随着前牙深覆盖的增大,上颌前突及下颌后缩的幅度增大,上唇突度和鼻凸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软组织颏部厚度及下中切牙-颌平面角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修复特殊大口畸形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对于特殊大口畸形,应首先恢复口角位置,然后修整上唇长度、红唇和唇高。测量口角恢复正常位置后至唇珠的长度并且两侧长度基本相等,根据所测量的上唇长度对上唇的畸形部位沿唇线切开分离后形成“z”形的唇红瓣,再进行对偶缝合弥补唇高不足,对口轮匝肌进行修整归位缝合以填补组织缺失,避免唇红凹陷。结果:施行手术9例,特殊大口畸形的口角基本恢复到正常位置,上唇长度和红唇基本对称,唇高适中,大口得到缩小,闭唇时齿不外露,修复后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整形美容效果良好。结论:本术式首先恢复口角正常位置,在口角恢复正常位置后对唇红、唇高等部位进行改形,重点在形态美方面修整,是修复特殊大口唇畸形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严重小下颌畸形患者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后软组织面型及唇颏部变化,评价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下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方法 对16例患者行颞颌关节成形术+颞肌筋膜瓣转移修复术,并于术后5 d开始行骨牵引延长,每日2次,每次0.4 mm.颌骨测量每例患者手术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软组织面型、唇颏部结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患者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前、后面突角、软组织下面高、面下份凸度、下唇长度、唇间隙、唇颏比、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颏唇沟深度和颏软组织厚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面突角从治疗前(35.488±6.510)°减小为治疗后(8.295±3.985)°,面下份凸度从治疗前(-40.281±7.558)mm变为治疗后(-14.506±3.359)mm,唇颏比从术前(78.375±12.340)%增加至术后(50.744±5.412)%.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治疗严重小下颌畸形可使患者面中下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正常人群鼻腭管的解剖形态。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行CBCT检查的维吾尔族正常人影像学资料,共160例,其中男82例,女78例。对其鼻腭管直径、长度,唇侧骨长度、厚度及鼻腭管水平面直径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鼻腭管的长度、直径及其唇侧骨板的长度、直径与性别及年龄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除鼻腭管高位直径外,男性鼻腭管测量项目均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鼻腭管直径、长度及鼻腭管口腔侧开口直径均逐渐增大,鼻腭管唇侧骨厚度及其唇侧骨长度逐渐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冠状面各解剖形态间鼻腭管及其唇侧骨各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正常人群鼻腭管的解剖结构差异与其性别及年龄相关,术前准确地分析有利于避免损伤鼻腭管,提高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特点,探讨正畸正颌等多学科联合治疗改善上唇软组织和微笑的美学效果,为手术设计和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16例行上颌前部骨切开术的上颌前突患者,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相关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上切牙倾斜角平均减少8.8°,上唇高度平均增大2.44 mm,两者呈负相关(r=-0.807);上前牙槽高度、唇间隙、露齿距分别平均减少2.17、4.62、3.33mm,三者呈正相关(r=0.863或0.949).结论 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可根据患者的容貌特征并结合软组织与微笑的审美要求进行设计,通过术前正畸的调整及牙周、整形的辅助治疗,在矫正牙颌畸形的同时改善上唇软组织和微笑形态的美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器联合上颌前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骀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取上颌前牵引治疗后,行方丝弓固定矫治,并对矫治后效果与11例未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 骨骼方面,面中长度、SNA、SNB、ANB均有明显改变.牙齿方面,在整个治疗阶段,覆盖及上颌切牙和下颌切牙轴倾度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软组织方面,在上颌骨牵引阶段,治疗组Z角及上唇的矢状位置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在固定矫治阶段,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软组织矢状方向的改变.结论 前牵引治疗使咬(牙合)面明显改变,固定矫治器使治疗结果得以保持,上颌骨无明显改变,而下颌骨的后退有显著差异,覆盖增加,上切牙前倾,唇关系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小颌畸形的方法。方法:术前在计算机上进行手术模拟,设计截骨线的位置、牵引器的固定位置以及拟牵引的长度,并进行效果模拟,制作个性化手术导板。全麻下在导板指引下通过口外入路行内置式牵引器置入术。术后5~7d开始牵引,速度为1mm/d,牵引器保留3~8个月后行二期牵引器取出伴/不伴正颌手术。结果:随访6~24月,13例患者(年龄14.9±9.5岁)均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下颌骨牵引成骨牵引距离为(23.8±4.6)mm。∠SNB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4.3°。咬合关系均由AngleⅡ错牙合趋近正常,面型改善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牵引成骨治疗小颌畸形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实现手术效果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