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S2(骶髂)螺钉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S2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63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实验组38例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医生置入S2骶髂螺钉,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传统透视下医生徒手置入S2骶髂螺钉.通过评价术后CT扫描图像评估所有螺钉置入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分析天玑?(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螺钉置入与医生徒手置入螺钉在临床上的表现.结果 两组患者共置入89枚S2骶髂关节螺钉,相比于医生徒手置入螺钉,实验组具有提高置入精准度、减少手术过程中辐射暴露、降低患者损伤等优势.其中实验组置入54枚,对照组35枚,均未出现螺钉相关的并发症及翻修手术.实验组螺钉位置优良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5.7%(P<0.001).实验组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及导针调整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01).根据Matta标准评定的术后优良率,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9.5%与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0).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置入S2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的骨盆后环骨折比透视下徒手操作成功率更高.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固定S2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是安全且临床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术前手术方案规划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获得有效随访35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前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分为2组:3D打印组(n=18)和常规对照组(n=17)。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Matta和Majeed评分,评价3D打印技术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为8~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3个月;与常规对照组相比,3D打印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0.05)。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3D打印组的优良率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3D打印技术用于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术前规划,精准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在3D打印模型上规划后柱螺钉用于髋臼骨折内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这种联合技术对复杂髋臼骨折治疗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行复杂髋臼骨折的15例患者资料,根据CT数据行骨盆3D打印,得到1∶1(含髂血管)仿真模型,术前在三维模型上模拟手术固定,并规划后柱拉力螺钉,将螺钉消毒以备术中使用。术中采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并使用Union Plate跨弓状缘髋臼解剖钢板+后柱拉力螺钉进行固定。结果全部患者的手术均按照术前计划顺利进行,平均手术时间172 min(150~2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20 m L(200~1 500 mL);所有后柱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透视螺钉位置、长度良好。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其中优9例,良6例,优良率100%。按照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围术期出现闭孔神经麻痹1例,随访3个月好转;未观察到切口感染、血栓形成、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3D打印模拟手术、规划后柱拉力螺钉,结合跨弓状缘髋臼解剖钢板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置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个体化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单一前入路治疗累及双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得完整随访的单一前入路手术治疗累及双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33例,其中10例术前行3D打印技术辅助进行虚拟复位、模型打印及钢板预弯(3D打印组),23例常规单一前入路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经验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后柱螺钉置入时间等术中指标,以及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位质量和Merle 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结果 33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随访6 ~ 36个月,平均(25.00±9.94)个月。其中,3D打印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后柱螺钉置入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较经验手术组缩短,在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方面较经验手术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复位质量、术后功能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辅助术前规划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的同时,还能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暴露射线的次数,其方法安全可靠,有利于髋臼骨折患者快速康复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骨盆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通过术前CT图像对骨盆骨折进行评估,并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指标、骨盆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骨盆骨折复位Matta评分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骨盆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小,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出院,且并发症少,患者的骨盆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的导航模块辅助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3D技术组和常规方法组,每组各35例。3D技术组采取在导航模块瞄准下置入椎弓根钉,常规方法组采取常规C臂透视下置入椎弓根钉。首先统计每例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透视的C臂次数,再依据每例患者置入椎弓根钉的数量不同,计算出置入每颗螺钉的平均出血量、时间、C臂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数据;两组患者术前均设计出理想的螺钉角度,将术后实测螺钉角度和术前设计相比较,计算出术前术后螺钉内倾角及头倾角的差值,设为偏差值,两组比较;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恢复比及Cobb角的变化。结果 3D技术组置入每枚螺钉出血量、所需时间、C臂曝光次数均少于常规方法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测得常规方法组内倾角、头倾角的偏差值大于3D技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的VAS、JOA评分、ODI、椎体高度恢复比及Cobb角较术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联合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在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23例(3D打印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22例(传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öhler角、Gissane角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负重行走后AOFAS、Maryland评分,以及术后切口皮肤愈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0.5)个月。3D打印组与传统组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高、术后切口愈合优良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3D打印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3D打印技术、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比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切口愈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复位精度高、愈后疗效佳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术中三维透视图像使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基于术中三维透视图像使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的12例后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 ~ 69岁,平均41.2岁;体重47 ~ 88 kg,平均60.2 kg;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坠伤3例,重物压砸伤2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2型7例,B3型4例,C1型1例。所有患者均基于术中三维透视图像使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术后均摄骨盆X线片、CT+3D重建评价骨折端复位质量及骶髂关节螺钉位置情况。记录手术总时间、置钉准备时间、置钉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螺钉位置优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量化评估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共置入骶髂关节螺钉17枚,其中S1单侧7枚,S1双侧共8枚,S1、S2单侧各1枚。骶髂关节螺钉手术总时间平均65.1 min;置钉准备时间平均39.2 min;置钉时间平均25.4 min。2例患者术前常规静脉血栓筛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腘静脉血栓并肺动脉分支血管栓塞,VTE总发生率为25.0%。术后X线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1例,良1例,优良率100%。术后CT评价螺钉位置:0级16枚,1级1枚,完全准确率:94.1%(16/17)。术后均无血管或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病例。所有骨盆骨折均活动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为78 ~ 96分,平均89.3分。结论 基于术中三维透视图像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经皮微创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术中能获取所需的高质量图像,螺钉规划时可从三个维度多平面确定理想的螺钉位置,通过机械臂的稳定导向准确置入螺钉。临床结果显示,螺钉置入准确性高,安全性好,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可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法和临床疗效,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16例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10例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后环,所有病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个月~6年,平均2年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骶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线片示骶髂关节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10例,优良率达73.1%。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均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固定坚强、损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并要注意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骶髂螺钉LX 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 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外伤等异常。将骨盆等分锯成两半,左侧组采用骶髂螺钉LX固定,置入正、负应力骶髂拉力螺钉,沿着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压力带和张力带轴线,分别置入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张力带和压力带;右侧组置入常规骶髂拉力螺钉。测量拧紧力矩、轴向拔出力、相对位移、应变、能量吸收。结果 拧紧力矩与骨密度、拧紧力矩与轴向拔出力、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左侧组拔出力为(1158.10±29.20)N,比右侧组(791.2±44.6)N高32%(P<0.05)。右侧组的吸收能量为(6.52±0.78)J,左侧组的吸收能量为(11.75±1.45)J,左右两侧总的能量相比,左侧比右侧大(P<0.05)。结论 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强度和刚度均高于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拔出螺钉需要的能量亦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有利于骶髂复合体修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常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2年7月1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3D打印技术辅助ORIF与常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的临床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评价手册和渥太华纽卡斯尔量表(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组术式临床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1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821例(3D打印手术组372例,常规手术组4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MD=-43.41,95%CI(-56.19,-30.62),P<0.000 01]、术中出血量[MD=-216.47,95%CI(-298.39,-134.56),P<0.000 01]、术中透视次数[MD=-5.43,95%CI(-7.71,-3.15),P<0.000 01]、术中器械安装时间[MD=-27.31,95%CI(-31.29,-...  相似文献   

12.
<正>骨盆髋臼骨折的解剖复杂、位置特殊、骨性结构不规则、周围血管神经众多、骨折类型多样,且手术创伤大、难度高、复位固定困难,因而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出现为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本文就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在内踝骨折空心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利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辅助内踝骨折空心钉置入手术治疗23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85岁,平均52.6岁;旋后外旋型17例,旋后内收型1例,旋前外旋型5例。采集患者术前踝关节CT扫描数据,导入软件合成并打印骨折三维模型,计算机模拟内踝骨折复位、空心钉安全置入点及工作通道并设计置钉导板。术中对空心螺钉置入时间(从作内踝手术切口开始计时,到2枚空心钉置入完毕结束计时)及透视次数进行分析,术后应用(Burwell-Charnley,1965)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价复位情况,根据Kofoed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23例内踝骨折患者共置入46枚空心螺钉,螺钉置入时间为7~15 min,平均10.7 min。术中针对内踝空心螺钉透视均为一次。术后骨折复位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优21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术后Kofoed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7例,及格1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应用3D打印组合式导板技术,对于年轻医生,更利于其精准的内固定操作,缩短学习曲线,同时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减少无效置钉,从而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具有微创、减少放射线暴露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虽然当前3D打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但针对3D打印辅助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报道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3D打印技术辅助修复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对比传统手术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进行荟萃分析和评估。目的:系统评价3D打印技术对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WanFang等中外数据库至2019年12月,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5篇中文文献,总计纳入758例患者,其中342例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416例行传统手术治疗;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SMD=-2.023,95%CI=-2.418至-1.628,P<0.05]、手术出血量[SMD=-1.981,95%CI=-2.489至-1.474,P<0.05]、术中透视次数[SMD=-3.183,95%CI=-5.758至-0.608,P<0.05]、骨折愈合时间[SMD=-0.797,95%CI=-1.504至-0.090,P<0.05]、并发症发生率[RR=0.383,95%CI=0.215-0.680,P<0.05]方面均明显小于传统组;③3D打印组在术后6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RR=0.779,95%CI=0.510-1.048,P<0.05]、术后12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RR=0.603,95%CI=0.334-0.871,P<0.05]、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优良率[RR=1.206,95%CI=1.092-1.331,P<0.05]及Rasmussen评分优良率[RR=1.178,95%CI=1.037-1.338,P<0.05]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组;④提示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修复术中采用3D打印技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中透视少、骨折愈合快等优势,且能够提高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精度,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中心的1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术前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5.0、Geomagic Studio 2013、NX 8.5三种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并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颈椎等比例实体模型和上颈椎椎弓根置钉导向模板。每例颈椎模型3D打印2份,分为两组:实验组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采用影像学透视徒手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两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主任医师负责置入。以术后CT扫描数据评估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对螺钉置入情况分类,依据螺钉在矢状面和横断面穿破椎弓根皮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翻修将其分为3类,其中Ⅰ类和Ⅱ类螺钉为可接受置钉,Ⅲ类螺钉为不可接受置钉。结果 实验组设计并打印出上颈椎3D打印导向模板19块,辅助置入螺钉37枚,其中Ⅰ类33枚(86.49%)、Ⅱ类2枚(8.11%)、Ⅲ类2枚(5.40%);模拟手术置入1枚螺钉平均时间为(5.37±1.26)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48±1.19)次,螺钉长(28.38±2.98)mm。对照组使用C形臂X光机透视下徒手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合计37枚,其中Ⅰ类23枚(62.16%)、Ⅱ类3枚(8.11%)、Ⅲ类11枚(29.73%);模拟手术置入1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1.48±2.32) min,X线机透视次数平均为(17.85±2.96)次,螺钉长(28.65±2.83)mm。实验组与对照组螺钉置入的成功率分别为94.60%(35/37)和70.27%(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90,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使用螺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9, P>0.05);实验组置入单枚螺钉用时和X光机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78、-23.586, P值均<0.01)。结论 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置钉显著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尤其适用于严重畸形的上颈椎椎体。3D打印个体化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体现了个体化置钉原则,置钉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文献报道采用X射线透视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但其内固定时间长,且患者与医生的放射暴露量大。 目的:评价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31例,患者伤后至内固定时间为4-13 d。所有患者随访满1年。 结果与结论:患者内固定治疗中除1例伴有骶髂关节损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出血量约300 mL,其余患者平均出血量18 mL。内固定中共置入螺钉42枚,髋臼前柱骨折螺钉24枚,后柱螺钉18枚,所有螺钉均一次性准确置入。平均内固定时间59 min,平均透视时间为39 s。31例患者治疗后1周疼痛明显减轻,均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至随访结束,摄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无螺钉断裂及松动,根据Matta临床评分标准,优23例,良8例,优良率100%。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根据Majeed 评分系统: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提示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可实现坚强内固定,且治疗中创伤小,内固定后并发症较少。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据骨盆的形态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1例Tile B型骨折经前入路,将耻骨联合或耻骨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其中8例合并髂骨骨折经髂窝入路将之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34例Tile C型骨折的前环损伤均采用与Tile B型骨盆骨折相同的方法处理,后环损伤的固定方法:17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之中,复位后在透视引导下从后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11例,经髂骨的螺栓固定4例,经后路在双侧髂骨后嵴之间用张力带钢板固定2例;9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之中,经皮骶髂螺钉固定6例,钢板固定3例;8例合并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内固定。 结果 通过对术后骨盆X线测量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根据Matta评分标准:小于4 mm为优,占86.1%(56例);4~10 mm为良,占7.7%(5例);10~20 mm为可,占6.2%(4例);大于20 mm为差(0例)。本组骨盆X线测量结果总优良率为93.8%。 结论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尽早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骨盆的解剖形态特点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置钉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降低手术难度,优化置钉操作,提升置钉效果,具有显著优势。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治疗的17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术中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3D组),9例术中常规徒手置钉(常规组)?术后采用CT扫描螺钉位置评估置钉等级与可接受率;比较2组置钉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置钉出血量、置钉等级、置钉可接受率、二次置钉率、主弯矫形率和置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置钉操作,术中无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出现。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背部疼痛,1例下肢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②3D组置钉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置钉出血量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3D组置钉等级、置钉可接受率优于常规组,二次置钉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2组主弯矫形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过程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降低置钉难度,提升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3D打印技术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行Meta分析。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的比较3D打印辅助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二分类变量评估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对连续型变量计算其标准均值差(SMD)及95%区间(CI),对统计结果进行综述。结果 共纳入39篇文献,2 443例患者,3D打印组1 209例,常规组1 234例,两组各指标行Meta分析后结果为: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SMD=-17.87,95%CI(-25.75,-10.00),P<0.00001]和术中出血量[SMD=-123.65,95%CI(-182.92,-64.38),P<0.0001]比常规组少;3D打印组的术后KSS评分比常规组高[SMD=2.83,95%CI(0.70,4.96),P=0.009];3D打印组的术后VAS评分比常规组低[SMD=-0.36,95%CI(-0.64,-0.08),P=0.01];3D打印组术后髋膝踝角(HKA)较常规组准确,提高了手术准确度[SMD=1.03,95%CI(0.11,1.95),P=0.03];3D打印组术后aMFTA比常规组低,提高了手术准确度[SMD=-0.84,95%CI(-1.30,-0.37),P=0.0004];3D打印组术后aLDFA比常规组高,提高了手术准确度[SMD=0.69,95%CI(0.16,1.22),P=0.01]; 3D打印组术后并发症较常规组少[OR=0.44,95%CI(0.22,0.91),P=0.03];以上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打印辅助TKA比常规TKA的短期临床效果更好,明显提高手术的有效率、术后力线精准度,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基于3D MRI与CT建模的3D打印模型在骶骨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接受一期后路肿瘤切除+腰椎-骨盆重建术的骶骨肿瘤患者20例,分为两组,每组10例。其中模型组采用3D MRI与CT建模的3D打印模型辅助术前规划,常规组进行常规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评估内固定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3D打印模型清晰呈现了骶骨肿瘤病灶区的骨骼、肿瘤、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并进行了体外仿真模拟手术;模型组手术时间[(8.9±3.1) h]与常规组手术时间[(12.6±4.5) h]相比明显缩短(P<0.05),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所有病例内固定位置良好常规组1例患者椎弓根螺钉偏移,每组各出现2个伤口感染病例。结论基于3DMRI与CT建模的3D打印模型可以有效辅助骶骨肿瘤术前规划,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